0

如何對應潛藏的「嫉妒、見不得別人好和憤怒」?答案是:四力懺悔

宗喀巴大師的四力懺悔
修慧法師編述    摘自《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 》

初閉關時,[宗喀巴]大師心想: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它覆蓋著清淨心,使深道殊勝功德難以生起,又修行人若無廣大的福德資糧,任他如何勤修智慧,也無法證得清淨的佛位。因此,修行的基礎,首重淨治罪障,積集福德資糧。

“開示四法經雲:‘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拔除力)、對治現行(對治力)、遮止罪惡(防護力)及依止力。所以淨治罪障,須依四力懺悔。

㈠拔除力

修行人要對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的種種罪障,一一發露,痛加懺悔,決心改過。好比病人犯了絕症,急求離病一樣。

㈡依止力

修行人要念念皈依上師三寶,須臾不離,以上師三寶為真實救護處又應發廣大菩提心,誓願學習諸大菩薩的廣大心行,擔負眾生無知所犯的罪障。好比患病的人,若想治好病症,必須依靠高明的醫生,和對症下藥的藥方一樣。

㈢對治力

修行人要想除去罪障,必須依靠種種方法,如:

依止甚深經典,勝解空義,了知眾生本來就有清淨的心,和罪性本空的道理,並相信只要如法痛加懺悔,罪障絕對可以清淨。

② 依照儀軌如法持誦百字明咒,或其他殊勝陀羅尼,並深信本尊有清除罪障的力量

③ 供養諸佛、造立佛像,把所有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願眾生一切痛苦罪障永遠枯竭

④ 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以及念佛之身口意功德,深心嚮往,一意向學

 這些方法,就好像患病的人,若想除去疾苦,必須服藥、打針、針灸一樣。

㈣防護力

修行人,須嚴謹守護六根,靜息十種不善,寧死不再重犯。這好比患病的人,雖然病好了,仍須注意飲食起居,小心防護,才不致誤犯一樣。

“雖然淨治惡障的方法有很多,但如能具足以上所說的四力,則能事、理不偏廢,圓滿一切對治。”

因此大師與諸弟子們,一開始閉關,就同依此四力門,勵力懺悔業障,不敢懈怠。

(當時西藏有些修學佛法的人,由於誤解經義,往往對於最根本的事懺不屑一顧,而專騖理懺,認為只要不思善不思惡,或只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可消除一切罪障。結果有許多人,一旦業果來臨時,無不捶胸頓腳,悔恨交加,但為時已晚矣!)

來源: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674

0

愛與情感關係 —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from: http://janineschulz.wordpress.com/

我們今天要談談情感關係和愛,我可能不是談論這個話題的適合人選,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或許我正是合適的人。我有很多老師,我從他們那裡接受教導,可以說,他們真的就是佛陀本人–他們的仁慈、悲心和寬容。在藏傳佛教傳統中,認為上師會有許多不同化現。所以-在此背景下–也許你們有些人會覺得聽起來有點不舒服,但我會說,我也從自己曾經瘋狂愛上的一個女孩身上,學到了非常珍貴且令人有所醒悟的東西。

昨晚我試著打電話給她,想問是否可以提到她的名字,但是她沒接電話。所以現在我能說的只是:她是荷蘭人,非常美,性格自由奔放,她的父母是有如波西米亞人的嬉皮。這是我二十歲出頭時的事情。在得到我的主要上師許可後,我決定去倫敦學習。生平第一次,我離開傳統的環境–像是織錦桌布、高高的法座、侍者等,基本上,從某一方面來看,那幾乎是如同天神般的生活。

我獨自一人前往倫敦。我必須學習很多東西,例如如何做早餐。有一次我去超市時,差點買了貓糧,以為那是給人吃的,這可是一個很大的教訓。實際上,恕我直言,許多年輕一代的上師和仁波切–受人尊敬的高階喇嘛,他們都應該經歷這些。我會建議,這應該作為仁波切培訓課程的一部分,他們應該去談戀愛。當然,他們應該烤吐司、去超市購物等等。但是,他們應該墜入愛河,然後這個女孩應該拒絕他們,因為那時他們才會知道什麼是苦。

在那之前,當談到苦的真理(苦諦)時,我們總是在講書上寫的東西,像老、病、死等,都是很抽象的東西。大多數上師並不知道支付帳單,或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壓力意味著什麼。我學到很多東西,但最重要的是,我從這個女孩學到了許多。我想我當時處於瘋狂戀愛中,而她的個性非常自由自在,真的極其奔放。她在嬉皮社區中長大。有一次我們坐地鐵時,她指著一位普通乘客,輕推我問說:“你覺得那個男孩怎麼樣?”沒過多久,她就和他聊了起來;幾天后,他們就在一起了,只是一、兩晚;不久後,她又拋棄他。她用自己的方式對我忠實,但是這非常痛苦。我是一個上師,應該教授自由自在、不執著、做你想做的一切,而這個無時無刻歡喜快活的女孩,卻給予我非常珍貴的教導。我必須視她為使我覺醒的上師之一–是如此的特別。因此我想,就某些方面來說,或許我能談談情感關係。

我肯定,你們當中很多人都知道,在佛教裡我們會談慈心和悲心。但是,那種慈心和我們這次要討論的愛不一樣。在佛教裡,特別是大乘佛教,實際上不僅在大乘佛教,我們會講慈和悲。佛教中教導的這種“慈”,是所謂的“無量慈心“。你們當中熟悉佛教“四無量心“概念的人,會知道這個“慈“。事實上,在四無量心的修持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慈“。這個“慈“的定義是:願一切有情眾生安樂,而且具有“聚集安樂之因“的意思。這種慈的對像是一切有情眾生,因此是無量無邊的對象。這種慈沒有個人的目的,因此,從意圖的觀點看來,也是無量的。這種慈的目標不僅是要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快樂,其真正目標是真實的安樂,亦即證悟。換句話說,是要從迷妄之網中覺醒,這又意味著它是無量的,或者說,它不局限於一般概念中的愛。

我必須告訴你們,其實佛教並沒有教導我們所想要討論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認為佛教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佛教是關於真理或實相,而實相是人們一般不太感興趣的東西。佛教談論無常、幻相等東西,也沒有太多人對那些感興趣。如果我們閱讀佛經或釋論,其中沒有提到有關結婚儀式,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徒沒有結婚儀式。這是真的!有很多傳統的佛教徒正轉變成基督徒,例如在韓國、日本等地,就是因為佛教沒有一個好的結婚儀式。穿著結婚禮服、手持花束、音樂等等,這些是很美好的事,它們都很重要,但佛教徒沒有這些。

我實際上正試著收集一些想法,以創造出某種佛教婚禮。然而如果我真的用正宗方式來做,會行不通。若是那麼做,當一對新人在我面前時,我會說:“嗯,你們知道的,世事無常,或許幾天后就持續不下去了。“佛教徒更可能有一個離婚儀式。因此沒人教我們將愛和情感關係當成需要建立的一種制度。當然,佛教教法裡是有教導“愛和情感關係“的這種“愛“,但是,是以作為一個問題被教授的,而不是作為一個你需要建立的東西。佛教徒談到愛和情感關係時,總是帶有一點懷疑的態度。明白嗎?但是當然佛教徒知道,無論如何,人們仍然會不斷墜入愛河,人們仍然會結婚,仍然會為情感關係而努力。所以,我們是可以對如何擁有合適的愛和情感關係給出一些建議,而且我猜會有一些關於性的問題。我們會將其與一些佛教智慧作連結,這就是今天我們試圖要討論的。

有一部韓國電影–韓國人非常擅長愛情故事。我不記得片名和導演,是我很久以前看的,相當好的一部電影。關於一個男僕和一個女僕:男僕來自一個家庭,女僕則是另一個家庭的佣人,他們都在非常富有的家庭裡服務。這兩個人瘋狂地相愛,而這兩家人都喜歡旅行,不常在家,所以實際上住在房子裡的人是這個女僕和男僕。他們用他們老闆的房子見面–這麼做可能不對–他們使用花、那些很大的床、香檳、葡萄酒杯、燭光晚餐等等,所有的一切。所以他們的做愛和關係是發生在一個借來的地方。

從很多方面,我們的愛和情感關係有點類似那樣,而這就是佛教智慧起作用的地方。我們全都依賴於條件或境緣,沒有人能控制所有的事。先不說外在的事,我們甚至不能控制自己下一分鐘的感受和想法。當它來了,它就來了。然後,它就吹動你、拉扯你、打倒你。我們其實都在因緣條件的限制中,如此具依賴性。而事情並沒有變得比較容易,現代生活和基礎設施促使我們更加依賴各種不同事物。你伴侶的拒絕,可能通過短信立即傳送過來。在過去,可能得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走過來看你,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再如此。我們的情緒、緊張的生活,如同坐過山車一樣。

我們被緣所控制著。當我們試圖擁有愛情、浪漫、燭光晚餐和情感關係時,其中的一切都依賴於其他許多事物,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會很好。現在稍微想想,這是相當好的一個認知。因為愛情和情感關係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當兩個人相遇,第一周或第二週時,美妙極了。然後幾個月之後,或者對那些慢性子的人而言,一年之後,由於壓力、責任、沮喪等各種情況,你最終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如果你的伴侶有每半小時給你發一次短信的習慣,有一天可能因為腹瀉或其他事情而忘了發短信給你,這就讓你煩惱,令你心煩,然後會有“為什麼沒發短信?發生了什麼事?“這種問題出現。

因此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覺知,認清自己是如此依賴因和緣。這種覺知或許會創造出空間和界限,但根本上,這導向另一個要點:愛情和想要擁有一段感情的願望,極大程度上是基於不安全感–當被對方所愛的這個想法令你感到滿足時,愛情才成為一段完整的愛情。

我有時會寫電影劇本,可以寫的電影題材很多,像是喜劇、驚悚片等等,但是浪漫愛情片非常有趣。如果你想撰寫一部浪漫電影,讓戀情失敗才會成功。唯有愛情不成功時,影片才會賣座。這很有趣。如果你看看所有偉大的浪漫故事,像《羅密歐與茱麗葉》,我們愛它的唯一理由就是它是悲劇。所以,愛情必須是悲慘的。

我們對寵物狗、寵物貓的愛,比對我們人類"寵物"的愛,成功得多。狗不會說話。我的意思是,它們會說,但我們不理解。它們會做些像是搖尾巴等等的少數事情,但不復​​雜。然而我們的伴侶,他們卻會說話。當然,聽不聽在於你。這是一個大題目:溝通。我才剛告訴我的一些朋友說,不存在溝通這一回事。實際上,這是偉大的寧瑪上師吉美林巴說的。他說:“我們一思考,就是迷惑;我們一開口,就是矛盾。“

沒有溝通這回事。只有兩種事情:“成功的誤解“和“不成功的誤解“。當你有“不成功的誤解“時,你擁有一段美好時光。只有當這種理解不起作用時,你才會開心。伴侶之間的溝通非常困難。

我們不知道伴侶在臆想、期望或害怕的是什麼,我們只能基於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稍做猜測,但是情緒、我們的心情就像天氣,因為各種各樣的事物而時時變化著–荷爾蒙、茶裡放太多醣–有無窮無盡的因和緣。我們之前提到過:我們是如此依賴外緣,我們受緣所控制。

我們稍後會再回來談溝通。但首先,如果我們有溝通方面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能分享事物?這是一個大課題。如你們所知,情感關係中的一切都是關於分享。現在我會說一些有關分享的佛教智慧或佛教的理解。在佛教中,沒有分享這回事。我們可以假設,你們都正看著同樣的花,與我看著的是完全同一朵花。但那隻是個假設。我永遠看不到你所見到的,不僅是方向和顏色,也包括你對這朵花的想法和這朵花所附帶的一切。

這是個人的體驗。你可以盡全力向人描述這個體驗,而這個人、你的伴侶是在假定他正看著同樣的東西。佛教中非常強調這點。如果你讀佛教經典,像是佛經,經文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里或那裡“等等作開頭。 “如是我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聲明,因為阿難是在說:“我不知道他說什麼,但這是我所聽到的。“

在情感關係中,也是如此。當兩人相愛時,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在分享這個絕妙至樂的時刻,然而雙方所聽到、經歷到、看到的,不過是自己個人版本的樂、苦或任何其他感受。當然,我們現在進入相當深的佛教心理學中,而我想闡明此點的原因是關於溝通。在情感關係中,溝通恰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嗎?這就是為何我認為情感治療師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你,但無法完全幫到你。如果有成功的誤解發生在兩個伴侶之間,接著他們僱用另一個人,希望這個人聆聽並有不成功的誤解,然後這個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學家再給出他自己的建議。很多時候,這行不通。但這就是人類的心態,我們有這個修補東西的習慣。我們喜歡修東西,我們喜歡修補東西,像是更新你的電腦軟體,那是一種比較有趣的修理東西。當然,它是個痛苦,但也是種樂趣。 “讓我們下載情感關係版“,這就是我們在自己生命中增添事物的方式,就是藉由下載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我會讓你們提問,不過還有幾個東西是我需要說的。在情感關係的戲碼裡,有一個非常有力的心理因素破壞了我們的感情。你們知道是什麼嗎?就是必須示好的負擔。像是開門、幫忙披上外套、“你冷嗎?“、“你熱嗎?“、“你餓嗎?“、“你想來點這個嗎?“等等,需要示好的負擔,那多次扼殺一段感情,而你依然企圖示好,你試圖成為開門和做那一切事情的好人。如果你是男士,小便前,你會掀起馬桶座墊,對吧?如果你是男士,完事後,你把馬桶座墊放下。像這類的事,這所有的微小細節,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教導你的伴侶這是她應該預期的。而有一天,你要是沒有做到,接著就是開始這一連串的溝通了。

但是,不安全感還是不會放手。我是不是應該告訴你們不安全感的其中一個最大象徵是什麼?就是交換戒指。我們人類可以如此荒謬。然後去法庭簽字:“我們結婚了“。這基本上是不安全感的話語,是不安全感在表達它們自己。實際上,我想“婚姻“這個詞應該改變,“婚姻“是過時的用語,是上世紀的字眼。我想你們真的應該稱它為“公司“,為了經濟考量,以及或許是為了製造小孩的緣故。由此,我想你們若少些期待,可能關係會好些。它會是一間公司,丈夫和妻子是公司的股東,因而你們可以召開合適的會議,有不同意、同意等等的那一切。但無論如何,這些是不安全感的徵象。

你們可能會以為我是反對愛情和情感關係的人,並非如此。實際上,我完全贊同那些。無論如何,當業風吹起時,如果你不夠強壯,而是像風中的羽毛,那麼無論風吹到哪裡,你就會到哪裡。我肯定你們當中很多人認為自己有所掌控;你們會想,“現在我已經人過中年,不再有機會上演情感關係和愛情這種愚蠢遊戲。“你可能會這麼想,但你無法知道,業風可能從最料想不到的地方吹來,像是玻利維亞或盧安達。業風可能吹向你,而下一刻你就發現自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瘋狂地、真正深摯地、從頭到腳地愛上了一個盧安達、玻利維亞或智利人。這可能發生,你無法知道。對我也一樣,真的。

在我的傳統、在我所屬的傳承中–也不真的是傳承,更像是這傳承的習俗–我可以結婚。當我十七歲左右時,有些人在談論我應該結婚,人們還確實建議了新娘的人選。在遇到那位荷蘭女孩之前,我自認為是非常自由自在的人,特別是當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往往覺得情感關係和愛情是非常令人做嘔的事。我在一個寺院中長大並接受教育,寺院中有許多出家的僧人,我猜也許是出於這樣的影響。於是我去我父親那裡。我父親相當獨特,他自己也是一位修行者。我問他:“我想我會出家受戒,我想要成為一名僧人。“他看著我,說:“好,做你想做的。但是如果你要我在結婚和出家之間做選擇,兩者一樣困難。“他還說:“至少在婚姻的狀況裡,你的偽善會少一些。”我認為那是非常好的建議。

所以,我不是反對情感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基本上缺乏的是客觀;我們被困住,我們陷入某種價值觀裡。這是一個大課題,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在亞洲社會裡。我知道有很多亞洲、華裔的女孩,到她們約二十五歲時,她們有著極大的壓力,因為她們身處於這個社會中,整個社會都會盯著她們質問說:“你怎麼還不結婚? “我真的很同情她們,因為她們的父母、老一代人很重視婚姻體系,但世界在很多不同的層面都已經改變了。在這個現代社會,正如我們想要擁有情感關係,我們也想要尋歡作樂,我們想要開派對,想要聚在一起,我們想要摩肩擦踵和摩擦身體的其他部位,但同時我們又令自己變得非常疏離。

疏離感發生在各個層面上。過去的家庭裡沒有電視,所以他們被迫在一起吃飯,其中多少有一些感情在裡面。現在的家庭成員則待在不同的房間裡,在各自房間內的個人電視機上,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孤立自己,像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而它非常快速,如同寬頻。當然它也很昂貴,花費很大。兩性關係在情感上無疑是代價高昂的,甚至在財務上也可能非常昂貴。女生又有結婚這種壓力,尤其是在這個特定社會中。但是,這一切都能幫助我們維持客觀。我確定,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最終的作為會和今天所談論的這一切相反。但是,對我們的生命具有客觀見解會是件好事。

而且在理想上,如果我們提醒自己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全然失望。我記得給過這個例子:我們的生命就像試圖把三個草莓豎著摞起來;就是把一個草莓放在第一個草莓上,然後嘗試把另一個草莓放在第二個草莓上。這行不通,因為它們很滑,而且形狀怪異。而問題在於,第二個草莓會有片刻立在第一個草莓上,這帶給我們一些希望,認為它也許行得通。但總的來說,生命永遠行不通,總會失敗。你們年輕一代的人或許沒有這樣的意識,但是老一代人知道,有多少次我們試著修補事情以擁有“從此幸福快樂“的寶萊塢式體驗。我們無數次嘗試擁有那種體驗,但是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

然而我也想說–很抱歉我跳來跳去,但是我想到什麼就必須說什麼,不然我會忘記–一個人也不應該懼怕情感關係。如果有一段感情從一個非常奇怪的角落來到你身邊,如果它出現在你面前,你應該有自信,並且接受它,讓生命流動。我真的碰過一些五十多歲的人,男女都有,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受到年輕人的愛慕,而他們變得驚慌失措,非常不安。他們內心感到快樂,但他們同時也擔憂:“我不再好看,我看起來鬆垮垮的。”

當業風吹起時……我要告訴你們一件事,我不能說名字,這位的名字我絕對不能提。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強烈地愛上一位仁波切的母親,她那時大約四十五歲,我非常強烈地迷戀她。我記得很清楚,如果有人在那位仁波切、也就是她兒子旁邊和她說話,我會感到很嫉妒,會想:“這個傢伙在搞什麼?“在很多時日里,我會編造與她一起生活的故事。這非常荒謬,不是嗎?當然,她從來不知道這些。但我必須說,她非常美。你們有很多人認識這位仁波切,所以我不能告訴你們她的名字,不然我真的會失業。

這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因為一切都取決於境緣。出於同樣的原因,你也不應該盲目地重視情感關係的價值。出於同樣的原因,當感情出現時,你也不應該懼怕情感關係。當然,如果你發現這個人很差,不是你的類型,那麼你應當委婉地或直接地避開這個人。然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時,會心慌意亂,心如小鹿亂撞,那麼不管如何,就去試試。但是從第一天起,就要確保你不會被期待和希望所束縛。從第一天開始,如果你這麼做,我想你會擁有不錯的情感關係。

我之前對你們講過佛教的婚禮。對即將結婚的新人,如果教士說:“我們永遠不知道你們兩人會發生什麼事,你們甚至可能今晚就會分手。“如此表達,或許不是個壞主意。它可能聽起來非常不吉祥,也許會讓一些過度保護的父母擔憂,但是談及分離的真實性與所謂婚姻和情感關係的脆弱性,這也許不是個壞點子。

總之,現在談一些更實際的。假設你已經有男女朋友或者丈夫妻子,基本上你已經被卡住了,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在我們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我們應該繼續下去,還是應該成為僧人?如果你已經有伴侶,我想重要的是要記住:在佛教中,特別是在大乘佛教中,修行的核心目的是令一切有情眾生獲得解脫。解脫基本上意味著自由。很多時候,給予一切有情眾生自由有點像造一個通天梯,幾乎是抽象的、不可想像的。一切有情眾生?我的鄰居也許有可能;或者幾百人,也許有可能。但是一切有情眾生?那有點多,是很抽象的。不過,即或我們不能令一切有情眾生解脫和給予他們自由,但至少我們能從給予自己的伴侶解脫和自由開始,從給予丈夫、妻子解脫和自由開始。這是非常實際的建議。當我們處於情感關係中時,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掐著對方,令彼此窒息。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正在給誰發短信?和他或她混在一起的人是誰?

自由,要給予空間和自由。我想,這其實很重要。即使你擁有一段真正不錯的關係,我也會建議你每天至少離開你的丈夫、妻子或男女朋友一小時的時間,不講話,不發短信,不溝通,什麼都不做。我想這會有幫助。

最後,在開始提問前,我要以此做總結:釋迦牟尼佛曾親口說過,我們全都應該視我們的生命、我們所謂的家庭生活為一種“種康“(藏文)的體驗,基本上意思就是旅店。在大旅店裡,人們登記入住,然後付帳離開。正是如此;我們的生活就像那樣:新朋友入住,老朋友離開。這是個令人讚嘆的教授,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你能看透這一點,這正是暫時性的美妙之處。暫時的東西非常好,非常令人喜樂,非常美。當事情停滯,變成永久時,就會發臭。你應該這麼想:與你丈夫、妻子、男女朋友在一起的這一生,非常短暫。即使你們在還呼吸著的這一生中可能不會分手,但遲早有一天你會死去。當你死去時,你們就分開了。在你死後,可能有三天你會記得妻子或丈夫的名字。但是到第四天或第五天時,你只會記得半個名字。到差不多第十天時,你甚至不記得他是他,還是她是她,或者他是她,或她是他。到大約第二十天時,你甚至不記得那是個人類。接著,下一生的力量在不知不覺間開始擴展。例如,如果你即將投生為鳥,你的愛情和喜好–想要一直嗅著你男女朋友的氣味,這會被看到一隻蟲子所引發的飢餓感取代;因為現在你即將成為一隻鳥,你會想做飛翔之類的事​​情。到那時,你所謂的深愛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那一章就結束了。而下一次,當你看到你的前妻或前男女朋友時,你也許是轉生為一隻鴿子,當你坐在他們面前吃麵包碎片時,你甚至不會注意到他們,而他或她也不會注意到你。我們就是如此玩著輪迴的遊戲。

如果我們能夠到上面的某處,向下觀看我們之前的每一生世,會非常令人驚異。事實上,阿羅漢能夠這麼做,他們到上面觀看。那會令人如此悲傷、快樂、歡喜,簡直是不可思議。有多少人曾因為愛你而自縊?有多少人渴望得到你的愛?而你自己又有多少次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情和感情而懸樑?因此,要記住這個暫時性。不僅是情感關係,一切都是如此。這杯咖啡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杯咖啡;我現在拿著的這本書可能是我拿的最後一本書。如果你能持有這種正念,你就會開始真正享受和真正去愛,像是“哇,這真是一本好書!“否則,我們總是想著下一件事,基本上就是為永遠活著而做規劃。總之,莎士比亞是怎麼說的?我想他是對的。 “分離是如此甜蜜的痛苦“,基本上這就是愛和情感關係。現在你們可以提一些問題。

學生:為什麼人們總是感到孤獨?是因為我們的不安全感、缺乏歸屬感,或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獨自生活?

仁波切:如果我們能夠獨自過活,那會很好,這正是瑜伽士所擅長的,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從各種包袱中解脫的原因。對我而言,“孤獨“實際上是一種哲學問題。根據佛教,孤獨是根源於我之前談到的不安全感。而當我說不安全感時,儘管我們說“我“、“我是大衛“、“我是這、我是那“,即使我們擁有一個名字、一個職位、一份工作、丈夫、妻子、學位、公寓、汽車、頂樓公寓,但總有一種持續的不安全感,因為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證明自己存在著。纏繞皮膚、割腕、獲得學位、結婚等等,我們做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暫時給自己某些存在感,而這不安全感其實可以顯現為孤獨。

我之前說過,我看到的花,你永遠看不到,所以我們無法分享真正的花,我們只能假裝我們在分享,而這是非常孤獨。我永遠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經歷的,這真的是非常孤獨。我所經歷的,只有我能經歷。

但若你是佛教徒,孤獨是智慧的曙光。你應該對這種孤獨做投資。如果你感到孤獨,你是對這個輪迴生活感到不對勁,你能感到它行不通,你會有一種一切都有點過度承諾的感覺,你能有這個感受。這種不對勁的感覺、不屬於這個輪迴生活的感受,實際上是一個修行者應該投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當我們小時候,我們的價值觀全都集中在去海灘築沙堡。我們對此非常興奮,我們就是熱愛那個沙堡。一段時間過後,當我們十幾歲時,沙堡這個把戲不再有用,變成了快車和電動遊戲。人到中年時,那些也不奏效了,變成工作、職位、同事、婚姻等等。當你到九十歲左右時,那些遊戲也行不通了。當你九十歲左右時,我想你會開始看重那些你之前忽視的東西,像是鹽罐、桌布等等,你的玩具變了。而我們有些人能夠在幾個月內快轉這一切。你有點明白這毫無意義,而那種怪怪的感覺確實令人孤獨。對修行人而言,那種孤獨非常重要。

《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有一位菩薩在拜見佛陀時,向佛抱怨說:“我感到非常悲傷。我對這毫無意義的生活和這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傷不已,幾乎是痛苦的。 “然後佛說:“這是一種聖財。你有如此多的福德,才會對這些感到悲傷。“如果沒有那種福德,你就會因為生活中這一切小玩意兒及種種事物而分心散亂,等到你真正開始想:“等一下,發生了什麼?這九十五年啊!“那就為時已晚了。所以對修行人來說,這很重要。

學生:仁波切,因為我的性取向,在工作場合中我一直是被歧視的受害者,到了遞出辭呈的程度。我沒有透露過我的性取向。事後想來,我當時怎麼做會比較好?未來我是不是應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向雇主公開我的性取向?我似乎發現,我越坦率,人們對我的閒言閒語就越少。

仁波切: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完全理解。幾年前,我主持了幾場婚禮–我主持了兩個男人的婚禮,還有兩個女人的婚禮。很多人很吃驚,認為“當然應該排斥他們!“在美國,也許這樣的人不那麼多,但對我這個主持婚禮的人,他們會想:“你怎能這麼做?你在搞什麼?“對那些性取向不同的人,很不幸地,很多文化都沒有寬容的習慣。這非常不幸。對此,我沒有明確的答案,我不知道你是應該公開或是隱瞞。

我想,這取決於不同的情況。我只能說,這非常不幸。我希望,而且我也這麼認為,通過溝通,這種狀況會好轉,但速度非常緩慢。我自己一直在做傳話人,甚至就在一周前。那個男孩–現在快四十五歲了–他的父母非常傳統,他們很疑惑他為何對女孩不感興趣,我知道所有的情況,那男孩請我去和他父母商談,我去了。令人吃驚的是,他的母親對此相當能接受,而父親則有點難。交談中,我注意到父親多次欲言又止。因此我能感受到,這不是一件那麼容易被接受的事。但這非常不幸。我不知道,我沒有一個確實可行的答案。我只能說,如果你是佛陀教法的追隨者,你應該如此發願:不僅是你自己,而且願所有經歷同樣問題的人,都能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如果你是一位忙碌的持咒愛好者,你應該持誦“緣起咒“。這對一些人有效,或許你也能試試,不會有什麼損失。

學生:如何結束困難的情感關係?如何知道何時做結束?

仁波切:這很困難,非常困難。我不認為你能夠決定。記得我剛才說的嗎?除非生命像電燈開關一樣,你能關掉它、打開它。要是那麼容易就好了。它依賴於許多不同的因和緣。很多時候,你不能就那樣終止一段感情,這可能是出於很多確實啟發人且善良原因,像是你不想傷害另一人、你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

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常說“坦率很重要“、“誠實率直很重要“。但我不是那麼確定,我懷疑這個說法。善巧也非常重要。你可以坦率地終止一段感情,但你可能會被負罪感折磨一輩子。在此,我還是沒有特定的答案,我唯一能回答的是:這非常取決於因和緣。基本上,我們是如此依賴因緣。終止一段感情和開始一段感情,同樣困難,而且同樣難以捉摸。你永遠不知道。但是如同我說過的,當業風吹動時,它就終止了;而當它終止時,你什麼都做不了。如果你願意聽,我唯一的佛教式答案,簡單地說:順其自然。你最好這樣,因為如果你試圖抗拒,可能會毀了你自己和別人。

(中文翻譯:西遊譯文)來源:正見網站 http://www.almostbuddhist.com/news/2013/0187.html

0

證悟的口訣

俱生智慧

俱生智慧

(擷取自仁珍千寶仁波切於蓮師禪修次第之開示)

祖師帕當巴桑吉說:「俱生的智慧靠什麼方式得到呢?有三種方式,一是修福、福德圓滿。二是懺罪。三是成就者的口訣,對成就者具信心。」

若修福懺罪歸納在一法,第一是修福懺罪,第二是對上師的信心和口訣,靠這兩種或三種法就會獲得證悟,此外,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證悟的。

因此,他說:「尋找其他的方式,想要證悟俱生的智慧是愚笨、沒有智慧人的作法。」蓮師、帕當巴桑吉和過去的成就者都如是說。

0

宗薩欽哲仁波切:21度母的精要開示

1654056_10152779981598447_8086467121164098195_n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講《21度母禮讚文》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上午
巴西課程(1)
(翻譯於2014年6月18日大恩上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生日。以此供養上師,願仁波切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你們今天來到這裡,不是為了來觀察,而是為了證悟而聽聞開示。你們必須有正確的發心和態度。我自己做這個開示也必須有正確的發心和態度。至少要對塵世間、輪迴中的追求有些許的失望。當然,作為一個無明眾生,我們總是落入舊習氣——情緒、染污、希望、恐懼。但心的深處,你應該對輪迴有一些失望。當然,我們都對輪迴失望。但有一些人還有盲目的希冀,希望我們能夠修復它。就是這種修復輪迴的盲目希冀,認為有一天一切都會完美,就是這種心理讓我們散亂直到現在。所以你我對生命都需要有這種發心和態度,認為也許只有靈性之道才是把我們從這種無盡、無用的纏繞中解脫出來的答案。然後,你們來聽開示可以抱有一個更宏大的發心,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們說利益眾生,不只是給他們食物、居所等各種世間利益,而是為了最終讓他們證悟,通過各種方式,成為所有眾生解脫的因。

然後,我應該道歉,混淆了你們我今天要教授的內容。一開始我要教授21度母,幾天前我想,因為佛法已經根植在南美、在巴西了,也許該給你們講一些經文。作為佛陀的追隨者,我們當然對經文很敬重,但很多弟子和修行人都被釋論(Śāstra and Commentaries)所影響,它們是佛陀弟子而不是佛陀本人的言論。今早,我收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消息。很多人都在線聽課,他們都想听度母,所以我們再轉回度母。 (眾笑)但因為我已經大老遠從康卓寺帶了經文來,也許今天晚些時候或者明天稍稍介紹一下吧。

度母的開示屬於密宗。所以,你應該有不同的態度和發心,不只是出離心和菩提心,還要有淨觀(pure perception),淨觀不只是認為上師無上莊嚴,你所處的環境也是淨土,對聽聞者你自己也要有淨觀。你需要這樣來理解密宗開示。隨著開示越來越深刻,通常聞思的方法已經不夠了。要聽到開示,要消化開示。通常你認真的聽,做筆記,思考,討論,辯論,閱讀,但是當你接受甚深教法例如密法開示時,這些只能給你一個模糊的智識上的概念。要真正理解密法教授,需要更深程度的聽聞方式。所以,創造這個程度的聽聞方式,就是創造淨觀。即使只是一瞥淨觀,即使你錯過了開示的一部分、沒有聽到、忘記了前一刻開示說什麼,但是淨觀的加持你會讓你在一個甚深程度上聽聞、理解教法。

你們很多人都知道,度母是本尊,女性本尊。綠度母,白度母最常見,還有很多版本,顏色,色相的度母。歷史上記載,很多修行人,尤其是大乘、金剛乘的修行人,都與度母有關聯(connection),很多很多。即使最有名的學術場所像那爛陀大學,大家可能認為因為它是個學術機構,只有文殊師利菩薩是他們的本尊。事實上以前那爛陀大學的很多學者、聖人都是聖救度母(Arya Tara)的追隨者。印度著名的學者、聖人阿底峽尊者(梵:Atiśa Dīpaṃkara)尊度母為他最重要的本尊之一。總之,這是個一般的概念——度母是本尊。

一些人想要知道度母到底是誰?答案就更深刻、複雜。當然,一般的回答是,度母是一切佛慈悲行的化身,以一個女性本尊的色相化現。但是,不止如此,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度母是誰,事實上,她是一切現象的本質,用我們人類的語言,就是兩個方面:“空”(emptiness)和“明”(clarity) 。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俱生“空”“明”,就是度母。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要點。如果不是這樣,度母的概念就淪為和其他一般神明、女神一樣了。在這個究竟的層面上,度母不局限於顏色,綠、白、紅,或男女,她超越所有這些。你可能要問,如果這樣,為什麼要搞那麼複雜,區分為21個度母,不同顏色,不同咒語,等等。根據薩迦派大師所表述的,(藏文),這是很深刻的表述。這需要一點解釋,我會告訴你們。

我們為何聽聞開示、修行佛法?為了達到證悟。但證悟這個概念很抽象。你和我都沒到達,所以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它最好很美好,它不可能不好。可以確定的是,佛教裡面,證悟不是你死了以後去的地方。因為缺乏能表述它的語言,證悟(enlightenment)是一種領悟(realization)的狀態。領悟究竟實相。通常當你熟睡的時候,夢中看到一些幻像。看著那些幻像,以為它們是實相,這就是妄念(delusion)。當你從這種幻像中醒來,你就看見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究竟的真相,用有限的人類語言,就是“明空不二”(non-duality of clarity and emptiness)。空性(梵:Śūnyatā)就是實相。你應該知道,在經文裡,例如般若經,以及很多論(梵:Śāstra)裡,空性常常被稱為yum,yum是藏文,意思是母親。空性常常被稱為母親。因為通過真正證悟空性,阿羅漢誕生了,菩薩來了,然後是佛,所有證悟的眾生都從空性的證悟中出生。

你想要證悟,證悟就是悟到實相。實相就是空性。這很複雜,因為,你如何渴望無法渴望的東西?在所有乘裡,常用的方法是,即使這無法渴望,但我們試圖摧毀你通常渴望的東西,那些與證悟空性相反的東西。我們打敗你渴望的東西,例如利益,地位,權力等。我們試圖打敗他們,摧毀他們。通常方法是這麼做的。這裡的邏輯是,我們知道,因為我們渴望這些,我們在煩惱和痛苦中會越陷越深。通過轉移我們的這種渴望,我們把我們自己從麻煩中解放出來。密宗為什麼殊勝宏大,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密宗裡,有無盡的方便法門(methods)。所以在密宗裡,空性現在有了顏色,形狀,數字,21、8、5。密宗的法門是讓你渴望這些。我們知道,密宗如此擅長用人類的心理和習慣,用來做法道的踏腳石。作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渴望母親,渴望姐姐,渴望守護者的心理,被密宗用來做踏腳石。度母有無盡的方便,度母就是母親,度母就是姐姐,度母就是保護者。不只是愛(loving)這樣的心理因素,就連感覺、慾望、熱情、進取心這樣的心理因素,都可以用來做踏腳石。例如熱情和慾望的,紅度母。不同色相的度母流露不同的顯現,綠度母是比較保護的,即使她的身體姿勢都表露這個含義。一些紅度母例如古魯古里佛母(Kurukulla)具有比較誘惑的顯現。還有一些忿怒度母,她們是可怕的,有摧毀力的。這就是薩迦派的說法,(藏文)意思是你有渴望,有貪戀,想要陪伴,想要姐妹。通過這種渴望,你接近像度母這樣的本尊,你需要被保護,用這種渴望,你接近她。這種渴望成為一個連接,成為交流。用這個連接,結果你得到……零,什麼都沒得到,但零,就是所有一切。

這表明了許多事情。例如,這表明,本尊和你的知見(perception)很有關係。沒什麼超越你的知見的,是你自己創造它的。度母在你之前不存在。你聽到度母、看到度母像那天,對你來說,就是度母出現的那天。她如何與你交流,如何對你起作用,完全決定於你如何與她聯繫。印度很多佛像紀念品商店裡,度母像一再出現,但我肯定這些度母像對他們沒有任何加持力,他們的知見就是它們是商品,他們只有這種知見,它們是銅,木頭,石頭,那它們就只是這樣而已,沒有更多。我曾遇見一位老喇嘛,他在•文XXX命•中被關進牢裡,除了21度母贊,他也不會修其他法,他除了這個什麼也不干。因為他坐牢,所以就有很多時間。他就不停祈求度母。有一天早上,他夢到一隻小綠鳥飛來觸碰他的腳鍊,腳鍊就融化了。中國那時候鬧飢荒,看守者也沒東西吃,所以他們也沒有盡忠職守,不好好鎖門。幾天后,老喇嘛就走出監牢了。這,這真的就是你自己的知見,你如何與度母關聯,全心全意與度母關聯。相應的,你也會收到她相應的信息傳達。

在印度,以及尤其是西藏,度母是非常重要的本尊。沒有任何一個傳承、喇嘛、寺廟,不做度母修行。在西藏,幾乎所有寺廟,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度母法會。她的影響力很大。

佛陀說,所有事情都是因緣。我們這些眾生的因緣,正如我之前說的,母性的形象、姐妹的形象,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相應的,度母的形象和顯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緣。所有這些概念,她是佛慈悲心的化身,是所有佛事業的化身,她對你的祈禱回應迅捷。所有這些都創造因緣。不是說別的佛不迅捷、不慈悲。而是創造了對的因緣。

我自己從小,當然我的家人強迫我,修持度母。當然,後來我對度母產生一些淺薄、無明的崇敬。過去兩年中,我產生了一些購物後抑鬱(post-shopping depression)。我理解為這是度母的加持。我買了三四十個度母像。我無論去哪裡,都遇到驚豔的度母像,必須買下來!一周內我就買了兩尊度母像。當我買第一尊的時候,我說,就是她了!再不買了!但後來我去了另一間商店閒逛,又是一尊!有一些很貴。有一尊比我的車還貴。我把這理解為度母的加持。由於對度母的盛讚和欣賞持續轟炸,我現在決定委任別人畫所有21度母的畫像,根據儀軌畫的。

有如此多種類的度母,屬於不同的密宗層面。你們很多人對tongus(音)度母很熟悉,根本本尊(principle deity)是紅度母。很有名的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伏藏,分為內外密層面。還有蔣揚欽哲旺波的伏藏法“帕美寧體”(Chime Phagma Nyingtik, 無死度母心髓),有配偶的度母,白度母。這在西藏剛出現的時候有一些爭議。很多西藏人不能理解女人來做主。常常都是男性本尊擁有女性配偶。這個卻相反。還有很有名的阿底峽尊者的度母。總之,有不同種類的度母,有時候有些都不被稱作度母,但是也在度母修持範圍裡。例如妙音天女(梵:sarasvatī)是另一種形象的度母,Vasutarani也是,她掌管財富,很多時候你們不知道她是度母,但她也是度母的一種形象。還有獅面空行母(dakini)也是度母。

這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多色相的度母?度母常常作為保護本尊被修持。說到保護,我們就談到不同的恐懼和災難、不利的事件、負面的改變、負面的共業之力。例如瘟疫、飢荒、差勁的領導、阿根廷獲勝(笑)。 。 。有很多層面,你可以把它們分類成外、內、密的災難。我們無明眾生,常常不把密災難和一些內災難認為是災難,有時候我們還以為是加持、利益、好事呢,但後來我們會知道它們真正是災難。我們懼怕的外災難,例如地震,火災,洪水,基本就是四大元素的混亂;戰爭;飢荒;野生動物的障礙;疾病,瘟疫,無法說明原因的疾病;統治者的懲罰,古代有些不公平的來自國王的懲罰等;噩兆,噩夢,不詳;家庭糾紛,不只是家庭的糾紛,各種不滿、爭論、糾紛,都是現代的問題;遲鈍;失去做任何事的動力,即使只是從這走到那而已;自殺之因;感到無意義,不是那種深刻的無意義感,是你創造了意義,又創造了無意義;還有過度敏感和過度不敏感,如此不敏感,即使奶酪刮子都不能讓你性奮起來,這只發生在英國,所以不要擔心(笑);共同不信任;相對秩序的崩潰,這很難理解,例如在公立學校裡,學生甚至不需要、不被鼓勵去尊重老師,在某些地方,如果老師要求一些尊重,可能會進監獄,相對秩序的喪失,在很多發達國家中,成人以尊重孩子為藉口,他們假設孩子可以像一個成人一樣,可以參與成人間的家庭討論,不把孩子只看作孩子,強迫他們快速成熟,這真的不好。這些是外在的災難,有一些是內在但可見的恐懼和災難。度母保護我們免受它們傷害。事實上,我想要在迷失在這些細節中之前告訴你們,如果你是度母的信徒,你應該祈求度母保護自己免受不知道是什麼的傷害,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但是,無論如何,祈求她保護自己免受未知的傷害。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該不該贏彩票,也許這不是好事。內災難,例如嗔怒,嫉妒,懷疑,焦慮,等等。密災難,是你們真正要擔心的災難,就是恆常的沉溺於二元世界。我們是在說非常深刻的災難,即使看來很世俗的事,例如我需要理個發,也會導致很多事情,可能導致對髮型師的沉迷。但是相反,如果你覺得我不需要理髮,也可能會產生問題,可能導致你離婚。基本上就是恆常的沉溺於各種判斷。

(休息)

我們親近度母、得到加持有許多方式。這取決於修行人的根器。我自己的方式就是把度母就看作媽媽、姐姐,祈求加持和保護。但有時候也實現(actualize, realize)度母。我們大多數人祈求度母的方式都是為了得到加持和保護。但是對聽取了很多教言的老修行人來說,要記住不要僅僅把度母看作外來的加持力和護佑力的來源,同時度母也是內在心的本性。真正的實現度母,成為度母,成為保護者她本身,成為無二空明。因為這個,在我們把度母理解為無上本尊的時候,我們對度母的感知會有所不同。一直到擁有宏大的發心和態度,即使只是旗幟飄動,也是度母的動作,一切都是度母的色相,我們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度母的咒語。當然所有這一切都要帶著令一切眾生證悟的正確發心。這是成就度母最深刻的方式。

但是對我們這樣的無明眾生來說,我們喜歡數字,喜歡種類。

(然後是21個度母心咒口傳。)

簡單的說,如果你想修度母,有很多儀軌,你可以選一個。從皈依和發菩提心開始總是很好的,然後是祈禱文。祈禱文可以幫助你憶念度母。憶念本尊是最核心的。為了憶念本尊,我們祈禱和做供養,根據不同的儀軌。如果你沒有特殊儀軌,只是想修度母,我建議你觀想度母,她的右手呈保護的姿勢。你可以觀想自己在她的手下,你的孩子、家人、朋友,都在她保護之下。然後你念咒,祈禱。有時你可以觀想度母在你頭上,加持以光芒和甘露的形式流到你身上。念咒和祈禱文。有時,度母融於你,你變成度母,任何形象的度母都可以。念咒和祈禱文。祈禱文有不同的版本。有一個21度母贊,你們課前念誦的也可以。主要目的是憶念她。我想要給你們一些重要的建議。不要給自己施加一些限制,不要以為你只能在早上,在臥室裡,花一整個小時修持度母。不要這樣。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時長再短,請憶念度母,並且認為這是正當的修持,對之感到滿意。當然,繼續這麼做,一個月又一個月,不要忘記,持續這麼做,短而多次的持續修持。最後做迴向。

問:
答:憶念五方佛,並認為他們是度母?當然可以。那就是究竟的度母。如果你能做到當然最好。但是簡單的更困難。我們總是需要不同的顏色、形象、咒語。至高最深刻的度母是最簡單的。簡單的具有挑戰性。我們不知道怎麼做。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這麼做,其實不是。時光流逝,你念咒,遵循儀軌,你至少在明顯的、可觸知的做什麼,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儀軌是重要的。但究竟層面更加重要。

問:自己經過修行進步,內心發生變化。覺得自己分成兩面,一面像爬樓梯一樣在進步、成熟,另一面卻變得自大。然後一面的人格就會批評另外一面:你還想證悟並且帶領別人證悟?看看你都在做什麼?很多年過去,感覺自己進步緩慢,進一步退兩步。
答:吉美林巴說,修行者要同時擁有自信和謙卑。我並不擔心,我們在法道上,就是應該這樣。要有信心你做的是好的。也要有謙卑,認為還不夠好。繼續這麼做,一陣子,我們就會從各種參照物中解放出來。

問:如何觀想本尊的生起。
答:先觀想三昧耶尊(梵:samayasattva)。這是你捏造的虛假的。然後觀想原本智慧尊(梵:jnanasattva),這是真正的。你先做偽造的,再做真正的。假的就變成真的。就像佛像。即便兩尊都像是假的,但真相是,你從一開始就是真正的度母。要有這個信心,讓它真實。

問:對初學者來說,什麼是最容易的培養觀想的方法?
答:信心。即使你看看自己,不是綠的。也要有自信,不,不,我就是綠的!我就是紅的。從細節開始也是一個方法。最重要的是信心。

問:十年前就問過這個問題。現在還在思考。自己在止的修行中,會感到害怕,然後中止修行。感覺就像在懸崖上,抓著一根救命稻草。您曾告訴我不要抓著稻草,保持開放。但我沒做好準備面對這一切。
答:讓技巧保持簡單。並沒有懸崖。抓草的努力產生很多壓力。記住這一點。技巧不需要改變。發生什麼,就覺知而已。這就是止與觀。

問:21度母是同一回事嗎?名字和不同的行為有關嗎?
答:不同的版本,其實是同一回事。是的,非常籠統。

問:自己在觀想的時候,感覺業消除了。感覺非常好。這樣做如法嗎?
答:不要想感覺。就想吐唾沫一樣吐掉。然後回到憶念度母。

問:初學者如何開始修行?
答:你應該多聽聞開示,不只是關於度母,而是例如四法印、空性、緣起、因緣果這樣的佛法原則。這些非常重要,這些讓你的信心無可動搖。

文字來源:http://goo.gl/O8G6eB
圖片來源:http://i.vimeocdn.com/video/478527375_1280x720.jpg

0

 
 
~   成就實語之波羅尼達願文‧入遍知城   ~
皈命頂禮、一切成就海之源 — 上師、三寶、菩薩眾祈請賜加持。
願我一切生世中,悉能獲得十八暇滿具足之人身寶,且受具格至尊上師所教化調伏。
願以一切増上生(善趣)與決定勝(解脫)之生源 — 聞思修三學 — 調伏自相續,隨學於佛法珍寶聖教。
願趨入教法之根本 — 出離心與四轉心,於心續中不斷生起,視無邊輪迴中一切所作猶如地牢、火坑。
願確信業果真實不虛,縱於細微善惡亦能取捨。
願不受中斷修證菩提之障如居處、友伴、塵囂與惡源等所影響,獲三寶之庇祐(皈依三寶),修習三士道。
願能斷除對善逝總集自性之大恩上師正士起懷疑與執為同等  凡夫之邪見,而現見為佛陀。
願以上師之力所生能表之四灌頂,令三門成熟,入稀有金剛乘迅捷道。
願虔誠恭敬而祈請,圓滿諸道,所詮密意傳付於我,證悟等同虛空。
願修持生起次地瑪哈瑜伽究竟已,能了知情器乃為三壇城,登四持明之果地,如同蓮花生大士與毗瑪拉米扎。
願修持言教阿努瑜伽究竟已,了知輪涅之執取分別其自性乃為空樂無二而成正覺,具建立奧明密嚴剎土之力。
願修持大圓滿阿底瑜伽究竟已,有法之所顯,盡弭於法界,能於童瓶身中解脫,如同持明嘎饒多傑。
總之,願自我修學菩提行起,一切三門所作,悉能利益一切父母有情。
願於一切時一切相中,對非正法的世間意樂,縱一剎那,亦不於心中生起。
若因業與習氣之力熾盛故,生起顛倒想,願其不成辧。
若為利他故,縱捨身命亦無所惜,如同義成童子(悉達多太子)
願證任運成辦二利之果地,徹底摧滅三屆輪迴海,成為具足十力、四無畏之威勢者。
如是離欲之願,將賜諸順緣,令圓滿成,此乃諸佛菩薩親所允諾。
頂禮諸說實語聖者
嗡  達熱  達熱  邊答熱  邊答熱   梭哈
普願善力得增盛。願力威顯赫。眾罪悉淨除。
雜牙 雜牙  悉地 悉地  帕拉  帕拉  阿哈  夏薩麻。麻麻 茍林 薩門大。薩哇 芒噶郎(吉祥)
此文乃持明吉美林巴對多麥地區,大圓滿修士索南卻登所宣說。
文字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kathok-0427071616/article?mid=-2&next=935&l=a&fid=18
圖片來源:http://www.duozhiqi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7778
0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讓炯日佩多傑開示 — 修行的忠告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讓炯日佩多傑

佛法的修行包含著某些可能性。對於修行者而言,這些潛能如何被開展成實際的狀況,而這些狀況又會有多大的潛力,是決定於個人的容納程度,是依據個人能夠與之相契的教法層次而定,譬如大乘法或是小乘法。在我們生命中的這個特殊時期,修行大乘法是可能的,這是絕對珍貴且稀有的。由於我們對於前景的關心和我們的責 任感,使得我們得以將這個珍貴且稀有的大乘法融入我們的生命中。透過它,有機會體驗不落回輪回,體驗無上的喜悅──即自悟,而在其中了無疑惑。

當我們的心徘徊不定時,有時候可能會陷入一種想法:不論一個人修行與否,佛法永遠都在。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任何短暫的剎那,任何可以用來修行佛法的機會,都必須善加利用,如果一個人對大乘及金剛乘的教法不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並且奉上真誠的敬意,則對自己以及與你有關係的法友們絕對會造成傷害。輕忽大乘之道的責任就破壞了三昧耶戒,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誠摯地守住教法。

如果你認為這些教法是可以被忽視的,那麼因為你的態度,這將化為事實,對你是極大的損失。實際的情況是,教法對你而言是隱藏而不得見的,所以你無法真正的去研究思索。另一方面,由佛陀時期至今不變的效力,已經證明瞭教法是正確的,此事值得你去深思。你必須真心地瞭解教法的珍貴,直到你明白在此生或是未來生中,真的再沒有比修行佛法更重要的事。在一個簡單的世俗生活狀況中,在「商業」的領域裏,我們知道商人會為企劃案訂出計畫,他知道此企劃將會用多少成本,也許是一百萬元,並且對計畫的每一個細節都極仔細的考量。在商界中,對這樣的企劃案給予絕對的重視,並且注入極大的精力來達到一個成功的結果。重點是,如果一個人會為了一個暫時性的結果,耗費如此的精力,則為何不以至少同等的努力在一個可以令你一時而且究竟受益的事呢?不論你是否接受灌頂或講解,如果對於佛法能夠持有或培養出這種重視的感覺,則你與大乘教法間的關係就有其意義,而此也將會實現。如果你能真的依教奉行,便能對教法產生直接且具意義的信任和信心,對眾生產生誠摯的慈悲心,對業力運作的遍在性──即因、果的本質,會有真正的瞭解。

菩薩的願力和行動是強而有力的,因為從菩薩開始行菩提道之初,他便以一份非常堅決、明確而且強悍的意念,發願要為利益以及解脫所有有情眾生而努力。因為這願力裏所包含的誠摯不撓的決心,任何利益以及解脫眾生所必需做的行動都會用最大的力量,毫不倦怠地去做。如果一個人以幫助眾生之願力的德行步上了這個殊勝的旅程,當菩薩經歷不同的階地時,會發現自己利益無數眾生的能力逐漸地增長。菩薩就是如此走上菩提道。

當菩薩以這種正確的發心及行為,為了利益眾生而工作,就會有圓滿的成就。這成就正確的意義是在於沒有私心,對於任何的得失沒有期待、懷疑、期望、執著或厭惡。菩薩是完全的純淨且無瑕,為了利益眾生而無止息地、全心全意地的工作,沒有瞬間的猶豫或疑惑,因為這些障礙已被超越了。菩薩的行為方式是溫和的,因為所有有害的行為和耽迷早已被去除,在菩薩的生命中,不僅是有害的行為被消除了,會產生未來有害的情況的因也被消滅了;所作所為完全只為了利益眾生──不僅在直接的行為上,同時也在為產生未來的利益奠下基礎。當菩薩一旦開始工作,他們能夠對眾生產生無法衡量的利益,其作為顯現無所畏懼的慈悲,沒有疑惑,沒有期盼,如無量慈悲的大菩薩觀世音,或是無量大力的菩薩大勢至,等等。

任何一位菩薩對無邊的眾生都同樣的具有能力,同樣的有益,因此,所有的事物似乎都由他們所使喚。因為他們,有時在海中長出美麗的蓮花和蓮樹,或是一滴眼淚可以轉成大海。萬法自然地受菩薩使喚,火可以顯現為水,水可以顯現為火,這全是由於菩薩態度的力量──願力和行動。對我們而言,這說明瞭對於慈悲的修行必須 賦予全心全意,它必須時時在我們的意識中,任何時刻都要去做。

如果一個人想要修行,譬如修空,則一方面必須永遠要去親近已經開悟的皈依的對象,另一方面要一貫地對眾生發出真正的慈悲心。空性的真正本質是慈悲,沒有圓滿的慈悲心的經驗,即使一個人宣稱證悟了空性,仍是毫無可貴。

在此特別的時刻,你有機會領受教法,有老師,有設備,你已接受過許多等級的教法,重要的是,不要誤失了將所學運用在修行上的要點,這點極為重要。今天我所特別強調的事,你一定聽過很多遍了,然而,你永遠需要去完成整合,永遠需要對教法一心一意並且尊崇,永遠需要去珍惜你所瞭解和你所獲得的教法,你永遠需要朝實現教法以及完全證悟其義而努力。而欲達此目標的最重要的因素,再說一次,是菩提心的修行──開悟的心,借著它你將逐漸地在金剛乘的道路上前進。菩提心處處不可缺,殊勝的金剛乘方法中除非有菩提心為支柱,否則一個人未必會達到有意義的證悟。所以,你看,每件事其實都紮根在菩提心的修行上,以最虔誠的心去追求任何可以增強和維持菩提心的修行之事,便會創造出對它的成長有利的狀況。

培養菩提心的方法的一個例子是戒律。在戒律的系統中,有七類或是七種層次的戒律,或是自我約束,就是所謂的訓誡或誓約。要開始戒律的修行,最重要的必備條件之一是皈依,皈依之後,你可以領受你能做到戒條。守戒會增強你菩提心的修行,能使你比較單純、誠摯以及理性地走上佛法之道。自律、戒條的應用,其重要性絕不可忽視。根深蒂固是三毒的模式:瞋、貪、癡,如果想要根除這些模式,用適當的矯正方法對付三毒,如戒律中所概述的戒條修行,是必須的工具。

然後,我們有大乘的教義。我們必須練習活出大乘的理想,即我們一直在談的:發展出開悟的態度,一種對所有眾生的利益和解脫的關懷。從物質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是非常富有的,這意味著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比世界上其他地方來得忙碌,人們都被各種的世俗需求所佔有。因為排山倒海的物質要求包圍著自己,生活的步調因而加快,忙碌的狀況一個接著一個,持續不斷。你永遠都是忙碌的,輪回的真義十足的顯現在你的生活中。為了要矯正這種情況,首先要將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完全被你的環境所吞噬,發展出某種程度的止靜,培養出簡單的心的控制──穩靜,至少有某種程度的心的開敞需要被發展出來。無論你是誰,每個人都先要有基礎禪修,特別針對讓忙亂不停的心帶來平靜的禪修。這是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對個人及其它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法。

假如你能明瞭及感激於佛法的真義,並且由此感激之心不斷地去修行,則毫無疑問的,對於與你相處的人會有極大的好處,尤其是對此國家。你有毋庸置疑的能力幫助人們解決無數的問題和衝突,所以修行佛法之事必須要非常認真地看待,並且誠心地去做。在調整一個人的生活中,它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不僅是這一生,未來的生生世世亦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要享有短暫以及究竟圓滿的快樂,則修行佛法是獨一無二,而且是唯一可以依賴的橋樑。「所見和能見」的想法自無始以來即已存在,這是執著模式的一部份,自無始以來,我們的短處一直是落回輪回中。在過去、未來和現在,心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愛玩耍的,然而,何處是心的真正自性之所在?我們無法確切地指出心的顏色、形狀以及位置,亦不能指出它的意識。

心之本性超越這些所有的實體性,因為如此,在禪修時不去展望未來,也不回顧過去,而維
持在「當下」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這「心之當下」的修行,是你們所有的人應該要去實踐的。

來源:(觀世音 噶瑪巴)

文字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vhpZnhCeBSj53IU4T2zE/article?mid=150&prev=152&l=f&fid=23
圖片來源:http://www.sappho.dk/the-buddha-meets-holger-danske.htm

0

以工作為修行 遵行「三殊勝」–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以工作為修行
遵行「三殊勝」

[ 按「三殊勝」爲 : 初善──前行發心殊勝 ; 中善──正行無所緣殊勝 ; 後善──結行廻向殊勝 ]

以基本良好的動機來供獻服務,可積福德。若能真實遵行稱爲「三殊勝」的三種完善心態,則看來世俗的工作,甚或可以成爲「波羅密多」。

遵行「三殊勝」,首先令發心純淨,如此思惟 : 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所有眾生。並且記 : 提供服務不是爲滿足自已,不是爲了得到賞識,也不是爲了什麽里程積分。正如寂天所說,應將自己視爲一件用具,並且思惟:

我以身供獻佛法及僧團

於無依怙者我願爲護衛

於路上遊子我願為嚮導

於渡江河者願為船筏橋

在影印每頁文件,在用刷子每擦一下的時候,要記得實行這三種完善心態,十分艱難。所以,在一天的義務工作開始之前,便應唸誦以下的願文:

只憑憶念汝名號

能除輪湼之希懼

從今直至證菩提

皈依佛法僧三寶

願學三世諸菩薩

成就無量之事業

解除有情諸痛苦

最終願能為眾生

獻出時間及空間

獻出資產及四肢

獻出一切我所有

以此為志,作為開始,我今天供獻精力和時間來…..(講出你的工作項——影印,清潔講堂,剷雪…..)

遵行第二種完善心態,戒驕傲以免良好的發心被遮蔽。應記住 : 工作和其功績皆是幻相。在工作期間一直保持這心態,是最理想的。但你多半會忘記,所以,唸完上述的願文後,接著立刻這樣思惟:

今天我所做的,若論其究竟,無非妄念。然而,俗世之中須有架構,猶如夢中,一切方向雖非真實,但在夢中我跌倒時,是倒向地下,非倒向天上。究竟而言,既然我是從未跌倒,什麼方向都無所謂,但在如夢的俗世中,仍需設立「跌的方式」。因此,我會盡量契合成規,完成任務。

在工作完成後做廻向,是最理想的。但因容易忘記,所以在工作開始時也可以把功德獻出。如是思惟 :

工作所得任何善果,我皆廻向一切衆生。

若空間尚存

若眾生未盡

願我亦住世

去除諸悲苦

註釋

從前有一個人,資財匱乏,卻懷大志,意樂修學菩薩之道。於是,他來到一位大師跟前,求授菩薩戒。大師告訴他,從充滿貪、瞋等煩惱的污染心,要培養出希有、純粹的菩提心,绝非易事。又忠告他,若福德微薄,菩提心定必難以開展。大師教導這位準學生,先憑藉獻供,增加福德資糧,才堪受菩薩戒。奈何他一貧如洗,唯有用服務來供養。由於老師是個陶藝家,他便供獻了一整天的製陶工作。這位學生,藉此獻供所積的褔德,得授菩薩戒。最終更成為賢劫千佛之一。

密勒日巴初遇其師馬爾巴的著名故事,發生在田野之上:密勒日巴來到一個正在耕田的男子面前,道明來意,是訪尋馬爾巴,向他求法,請耕者指路。密勒日巴從未見過馬爾巴,當然不知面前的耕者正是馬爾巴本人。馬爾巴從頭到腳,把密勒日巴打量了三遍,然後答應引見,但著他先把田耕好,又指著一瓶酒說:「然後,把它喝了。」密勒日巴聽從吩咐,完成了耕田的工作,然後把酒喝了。後人相信這些純樸的行爲,是密勒日巴成就普渡眾生勝行的吉祥緣起。令人仰止的竹巴噶舉傳承,就是這樣開始的。

雖然「行動瑜伽」(亦稱為「業瑜伽」)(Karma Yoga)或貢獻服務,大多在印度教中聽到,但這些故事顯示,它也存在於佛教中。佛教徒志在拆除幻相的羅網,謂之「覺悟」。除此之外,別無覺悟。為了解開這個幻網,必須祈請及領受佛、法、僧和上師的加持。帕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開示了三種祈請加持的方法:

「取悅上師和事師的方法有三種:最上乘的,稱為「法供養」,就是堅毅地修行上師所傳授的任何教導。中等的是「身、語供養」,包括服侍上師,完成他吩咐的任何事,無論是身、語或意方面。最下等的方法是「物質供養」,就是向上師供獻物資、食品、金錢等等,來取悅上師。」取自《普賢上師言教 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145 頁。

我們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熱忱和動力,像密勒日巴那樣,奉獻整個生命,全心投入修行。若你福德具足,擁有這些條件,當然不應白白浪費機會。可是,我們許多人,都沒有這樣的福德,並認為把整個人生投入修行,是可望而不可即。於是,連第一步也沒踏出。其實我們可以由一些小事做起,例如,做一天擦地板的義務工作。但我們會想:「這太微不足道了!」那些偉大的做法,看來難如登天。那些小的事情,又覺得没什麼益處。結果是什麼也沒做。

帕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說過,一匹拉著車的馬,如果看見路邊有一根草,有機會的話,牠就會把草吃掉。牠不會這樣想:「噢,只有一根草,讓我等到有一堆草才去吃。」同樣地,我們應該把握任何機會,來積集福德。修行者,尤其是大乘行者,若能把正確的動機好好應用,積集福德的方法可謂俯拾皆是。禪門大師,會叫徒弟再三清洗廁所,即使那些廁所早已一塵不染──為善在於行,不在於其果。

供獻服務的哲學

假如我們能將「三殊勝」應用於一切工作上,就算是替佛堂影印文件的平凡小事,不但能積聚福德,這項工作,實際上成為了「波羅蜜多」。大家能否想像. . . . 影印成為圓滿的善行! 你可能會想:「影印怎能夠令所有眾生覺悟?」佛堂顯然不需要你去影印拉姆斯菲爾德 (Donald Rumsfeld) 的講話,佛堂通常影印的是一些跟佛法有關的東西,總之就是一些能利益眾生的東西。如果十個人讀了你所影印的發願文,其中有一個,能真正對佛法有所領悟,縱然只是瞬息之間,即已播下成佛的種子,而這完全是因為你的影印工作。

積聚福德,絕不局限於傳統的方式,諸如燃點十萬盞油燈或為佛堂工作。如果你是金剛乘弟子,而上師叫你去複製拉姆斯菲爾德 (Donald Rumsfeld) 的講話二十萬遍,完成這項任務,所積福德更多。畢竟,世人執著於形相,較易接受以擦寺廟地板的方式來積聚福德。那就這樣去做吧!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撰文

何保儀翻譯  司徒朗覺校訂

文字來源:http://www.khyentsefoundation.org/chinese/communication/pdf/Work_as_practice_TC.pdf

圖片來源:http://xd-3.blog.163.com/blog/static/66436748201111190256730/

1

大士八念 –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所寫之發願文

1st Kalu Rinpoche during his second visit to Taiwan in 1988.

  
一. 藉無上皈依境之悲諦力,藉善行之根,及藉發清淨崇高心,願我能單獨靠自身的努力,為滿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消除痛苦。
 
二. 藉世出世間殊勝善行,願我能滿眾生之希求,恰如其意。

三. 願我之身體、血肉、皮膚及諸其餘,皆能善巧利益一切眾生。

四. 願曾為我母之眾生所有痛苦,皆融入於我;願我所有之樂與善,皆為其所得。

五. 只要世間尚存,願我心中無一剎那起害人之念。

六. 願我能精進利生;無一剎那因憂傷疲倦等情事而懈怠。

七. 願我能對一切飢渴貧困眾生,施其所求之樂,不加造作。

八. 願我能肩負重擔,承當地獄等處眾生難忍之苦,並願其皆得解脫。

以上祈願文 – 〈大士八念〉 – 為噶瑪讓貢昆洽(卡盧仁波切)所作。引自《法》一書最後一章。

Eight Thoughts of Great Individuals

1. By the power of the truth of compassion of all the supreme refuges, these seeds of virtue and this pure noble motivation May all the suffering of sentient beings who are as extensive as space be cleared away through my own efforts.

2. By excellent virtue, both ordinary and transcendent, may the hopes and wants of beings be fulfilled.

3. May the flesh, blood, skin, and other parts of my body be useful to any sentient being who has need of them.

4. May the suffering of all beings, my grandmothers, be absorbed by me. May they all receive my virtue and happiness.

5. As long as I dwell in the world, may not a single thought of harming others arise in my mind.

6. May I strive energetically for the welfare of beings, not faltering even for a moment from discouragement or fatigue.

7. For all beings who are poor, hungry, or thirsty, may I be able to give them whatever they want effortlessly.

8. All the great burdens of intolerable suffering, such as the hell realms, may I take on myself. May those beings be free of them.

Composed by Karma Rangjung Kunchab (Kalu Rinpoche), translated by Ken McLeod. From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book The Dharma: That Illuminates All Beings Impartially Like the Ligh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1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 造

慈誠羅珠 恭譯

嗚呼!

輪迴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修持上師之教言,靜處抉擇心本性。

心如閃電似風雲,思維一切眾念染,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自心原狀自然住,

若修穩固見心性。於師強信得加持,

積資淨障生悟心,故當精勤而修持。

應個別初學者“需修行教誨”之請求,

麥彭巴撰此學處。願吉祥!善哉!善哉!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悔》,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修法。它屬於顯宗修法,不需要密宗灌頂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修。

那麼,初學者與非初學者的界線是什麼呢?所謂的初學者,就是像我們這樣剛剛學佛,還沒有什麼修證的人。而非初學者,就是不依靠任何藥物等外在力量,僅僅通過自己的修證,也能將普通人喝了立即會死掉的劇毒喝下,而沒有一點影響的人。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肯定不是初學者,因為自己已經學佛兩三年了。如前所述,只有具有化解毒性能力的人,才算是超越了初學者的行列,大家自行對照,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了。

本論可分為前行與正行兩個方面:

一、前行

1、輪迴無義

嗚呼!

輪迴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嚴格地說,任何世間的名利等等,除了能為我們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沒有更多的意義。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像閃電一樣無常,像戲劇一樣無實。

雖然古人也說“人生如戲”,其它人也道聽途說地跟著照搬,但人生為何像是一場戲,他們卻說不出所以然,其實大家還是覺得戲和人生不一樣——人生是很實在的,戲曲卻是虛無縹緲的杜撰。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等等以外,沒有其它的理想,所謂的崇高理想、偉大理想,也就是這些。因為外在的誘惑力相當大,單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抵擋的,所以,世間凡夫都在這些方面投入了珍貴的生命與時間。只要發現別人有而自己沒有,心裡就不是滋味,然後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態中,拼命地牟取暴利、爭權奪利等等。

但佛卻認為,世間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麼投入,我們應該重新建立生存目標或人生目標。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升、淨化自己。

一些有錢、有勢、有名的成功人士也私下告訴我們:他們在眾人聚集的熱鬧場合受到別人追捧的時候,會有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覺,但真正回到家靜下來以後,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雖然有一點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隨時都可能離開,那時自己也跟常人一模一樣了。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不能擺脫名利的誘惑。

為什麼我們會有如此觀念?這與我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同事、家人、朋友給我們灌輸的,都是這樣的觀念——要掙很多錢,發展自己的事業,讓自己成為社會上的紅人,別人羨慕、自己得意— —因為身邊的人都這樣想,所以想轉變也非常不容易。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但我們自身卻沒有升級,不但沒有升級,還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人體氣脈明點的結構、能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身體,會時常遭到病魔、衰老與死亡的侵襲。一旦死亡,當我們的意識離開肉體以後,身體在幾個小時內就會腐爛變質,最後我們的身體就會在地球上消失、毀滅。但通過密宗的一些修法,就可以把我們的身體轉變為金剛身。

什麼是金剛身呢?

金剛是不變化、不摧毀、不分離、不虛幻等等的意思。

對身體而言,金剛身是佛智的載體,就像我們的肉體是意識等等的載體一樣。

從精神的角度而言,我們現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東西一直在擾亂它的平靜,一旦遇到外境,內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釋迦牟尼佛發現,在凡夫的肉體和精神當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體驗出佛的金剛身。通過修行,就能體驗到佛陀永久不變的智慧。

世間凡夫之所以在輪迴中流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會棄本趨末,追求外在的聲光形色。

當然,雖然佛陀知道輪迴毫無意義,但他也不會要求我們立即完全脫離外在物質生活,這是欲界眾生不可能做到的。欲界眾生必須藉助於外界的條件——飲食、氧氣等等——才能生存。

佛的意思是說,外在的物質,只能作為生存的條件而不是生存的目標。

雖然每個人、每個團體都需要製定這一世的長遠發展計劃,但這些計劃不但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利益,而且還有可能是欺騙自己的一個遊戲。欺騙的結果,就是剝奪了我們自己畢生的自由和時間。

2、壽命無常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每個人必須得面臨死亡,而何時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暫,所以不要作過度長遠的打算。

其實,死亡並不是所有的結束和終點,而是生命的轉折點。生命當中有無數個階段,死亡只是結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怎樣走呢?很多人就沒有任何準備了,因為以前我們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為了前面短短的旅途著想,其它長遠的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可謂是真正的失敗!

佛陀認為,真正的明智之舉,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納入自己的長遠計劃當中,至於現世的生活,就不要過度執著,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裡去,像米拉日巴那樣吃粗糲的飲食,穿破舊的衣衫。只要不過分地浪費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生活水平上簡單、樸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窮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極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過分奢侈浪費不僅對本人的修行解脫有幫助,對整個社會也是一種奉獻。世人皆知,現在全球所謂的發展經濟,大多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的慾望、需求越多,能源的開發與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開發過多的能源,從而減輕對大自然的破壞。

其次,不刻意節儉,強行去過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過程中產生煩惱。

佛陀規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裡沒有貪欲心,不認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東西,若能以前世的福報及種種因緣,不需要努力奮鬥,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間像五星級賓館那樣豪華的樓房,也可以隨意享用,不是必須要住在破破爛爛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相對在家佛教徒來說,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已經是最嚴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就更沒有問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華智仁波切去拜訪一位上師時,在上師家裡看到很多
西。

華智仁波切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卻在嘀咕:雖然上師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那位上師了知到華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說道:雖然你認為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實話告訴你,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執著,也沒有你對你那個木碗的執著強烈。

很多人知道,華智仁波切有一個根本上師留給他的木碗,他非常執著這個碗。

話說回來,除了極少數前世積累了極大福報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並不具備不勞而獲,無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條件,所以佛陀允許我們適當地投入,適當地努力。

但如果滿腦子都是錢,認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解決了,至於倫理道德、因果取捨、親情良心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大錯特錯的價值觀!

我學習佛學已經二十多年了,物理學、天文學、西方哲學方面的著作我也看過,並與有些物理學家進行過討論、交流,最後我得出結論:只有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才是唯一的絕對真理。這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噓、自賣自誇,本來也沒有任何人強迫我一定要跟著佛陀學。如果用尖銳的理論來推測,可以發現佛教見解、行為、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會盲目地相信、誇耀佛法。然而,在學佛以後,我不但沒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還從中獲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釋世界和人生的學說,所以才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其它學科,比如哲學、科學等等裡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誰也不能稱之為絕對的終極真理,也不能對其全盤接受。科學家們自己也承認,科學一直都處於發展過程當中,目前還不是絕對的巔峰。

而釋迦牟尼佛卻已經抵達了人類智慧的巔峰,他以高瞻遠矚、卓爾不凡的視角洞徹了宇宙、輪迴的本來面目,並總結、歸納出自己的經歷,然後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凡夫怎樣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聽了佛陀的教誨後,沿著佛陀指引的方嚮往前走,也同樣獲得了佛的智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誰也無可否認的。

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個世界東西方的文化中,都沒有一個能夠徹底升級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認為,釋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確是跨世紀的思想。不僅目前如此,再過一百年左右,人類更會發覺到,佛陀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標準生活方式。

雖然在整個生命當中,人類顯得比較有智慧的,但迄今為止,卻沒有人能給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在精神升級以後,它又可以變成怎樣的。科學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質方面的知識,能創造一些新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已。

有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教條。

判斷任何一件事情,讚揚也好,誹謗也好,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維,只是信口雌黃“這個是迷信”、“那個是迷信”,實際上他自己已經是迷信了。

世間人就是這樣——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覺得是迷信,而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能力;對自己一竅不通的東西,卻不負責任地將其貶為迷信。這都是對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門外漢的一派胡言!

有人認為:佛教很消極。

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幹什麼的淺薄表現。佛教徒有度化一切眾生的崇高目標,有乃至輪迴未空永無止盡的長遠規劃。世俗人即使再積極,也只不過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慮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為眾生的解脫而努力;世間人的目標再長遠,也充其量超不過幾十年的光陰,所以,佛教不僅不消極,而是非常地積極。

作為佛教徒,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來源,就是聞思。就像讀書是為了以後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樣,聞思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行,有聞、有思、才有修,聞、思、修不能分開。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識,這樣才有資格修行。

二、 正行

1、見解

(1)尋找見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師訣竅

修持上師之教言,

麥彭仁波切接著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這樣一個有限的過程中,不要有無限的計劃。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無限的計劃,故而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

什麼是適當的事情呢?就是從現在起,要走上一條通往輪迴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這條路,首先要恭聆上師教言,然後反复思維,在掌握熟練之後,再到靜處觀修。

第二、依靠靜處

靜處抉擇心本性。

所謂的靜處,是指具備修行環境與條件的地方。從嚴格意義上說,最好的靜處,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當年修行的環境那樣的地方。如果暫時找不到,不太適應或沒有條件去這樣的環境,就要找相對安靜,對修行沒有太多人為與非人為阻礙的環境,在比較自然、安全的氛圍中,去掌握、追究心靈或意識的秘密。

為什麼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為第一推動力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神,而是我們的心。

心是萬物的創造者、控制者和毀滅者。佛教徒沒有必要去爭論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因為我們認為,萬事萬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的源頭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宗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頑固地執著外境,把不存在的東西當作存在的,然後去分析這是物質還是精神。

在中觀裡,會讓我們全方位地觀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進行思維觀察,將粗大的物質細分,直至分解到最後的能量,並感覺到空性。其實這都是不需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觀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車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心創造的。我們只需回頭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決了,這是大乘佛法的訣竅。

(2)何謂見解

心的狀態有兩個層面:

第一、心的現象

心如閃電似風雲,思維一切眾念染,

心的現像有如電、如風、如云三個比喻,經常思維一切外境,各種各樣的雜念染污著我們的意識。

為什麼像閃電呢?眾所皆知,打雷閃電的時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晝,但這個時間非常短暫,一下就過去了。同樣,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剎那變換的。比如說,當心裡冒出一個我要升官發財的念頭以後,如果不去觀察,覺得它會持續很久,但如果在感覺到這個念頭的當下,立即回頭去看這個念頭,既不打擊它也不培養牠,那樣就會發現,每個念頭都像閃電一樣,突然間冒出來,轉瞬間又消失無踪,任何念頭都是剎那興亡、自生自滅的。

噶舉派的大手印裡面也有這樣的修法,就是觀察自己在想什麼。當產生另一個念頭的時候,也同樣去觀察它。不放過任何一個念頭,把每一個念頭都記錄下來。

很多人以為,這就是證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不是證悟空性,而只是發現自然規律的現象而已,就像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閃電幾秒鐘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們的眼睛證悟空性了一樣。

為什麼說心像風呢?雖然詳細深究可以知道,風也
顏色和重量,但從簡單而表面的視角而言,我們只能由身體的觸受感覺到微風拂面或狂風刺骨,耳朵聽見風聲的呼嘯,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肉眼卻看不見清亮透明的風。同樣,我們心裡時時刻刻都有很多煩惱、智慧等等,但真正回頭去看,究竟煩惱是什麼樣的東西,卻是誰也辦不到的。

為什麼說心像雲呢?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看見,雲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飛機上,可以有身在雲端的感覺;在比較高的山上,也能感覺到雲朵從自己身邊飄過。雲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動物、建築等各種各樣的形狀,但實際上雲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動物和建築。

另外,在晴朗、明淨的天空中,烏雲會突然產生,一會兒滿天都是烏雲,然後馬上打雷、下雨等等,過了一會兒,又一下子云開霧散,烏雲全都消失了。雲去哪裡了?是不是去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了?不是。雲就是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還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狀態,但這三個比喻比較有代表性。

從小到大,我們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念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都是怎麼掌握先進技術,怎麼改造外面的世界,怎麼征服大自然等等,沒有一個老師會叫我們回頭看自己的念頭,從而提升自己、認識自己。

儘管現代科技十分發達,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為全球任何一個經緯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們能不能給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說普通人,即使是科學家、哲學家也無能為力。

十九世紀或更早一點的時候,有些人以為可以給精神下定義了。有人說:用硬物擊打大腦,會頭腦眩暈、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識就是大腦的產物,大腦的活動就是精神。還有一些人也許認為:當某些人恐懼或傷心時,心臟會發痛,所以精神是心臟的產物。

這些現像只能證明,精神與大腦、心臟有相當大的關係,但誰也不能就此斷定,意識是大腦或心臟的產物。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連科學家當中的一部分人都不贊同以前的說法了。雖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為精神不是大腦的產物,目前的主流思想還沒有改變,但包括在神經生物科學上得過諾貝爾獎的著名人士的觀點,也與以往的觀念大相徑庭了。

在精神的問題上,有史以來的很多學者、專家、神學家都被迷惑了,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誰都拿不出一個能說服人的定義,所以很多人都說精神不存在。

那麼精神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只有佛教能夠回答。我們的心像風一樣,是無形無色的,它既不在大腦裡面,也不在心臟裡面。

我認為,世上最偉大的神經科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密宗已經將心的狀態講得非常清楚了。直到現在,密宗描述意識的很多內容,醫學界也沒有發現。但對修行人而言,它的確是存在的。我們暫時不需要了解那麼多,我們目前的課程,就是要給精神一個定義。

大家不能考慮得太複雜了,而是要簡單、純樸一點,認真地看看心的狀態是怎樣的。

第二、心的本性。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

在根本不觀察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知道心是什麼樣的東西。稍加觀察以後,我們會找到意識像風、像雲、像閃電等等的答案,但現在需要進一步詳細觀察,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雖然就佛教理論而言,萬事萬物都是空性,心的本性也應該是空性。但我們首先不能輕易下定義,強迫自己必須按照釋迦牟尼佛說的去想。

那該怎樣思維呢?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管佛陀怎麼說,就是要自己去看個清楚,真正地了解一下心是什麼樣的。

如果想從宏觀的層面向普通人證明,包括宇宙當中的所有星球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心創造的,就很難令人信服,但在我們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裡面,自己開心不開心,與人關係融洽不融洽,都是跟心有密切關係的。意識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幸福、痛苦、和諧、矛盾等等都是它的作用,它一直都躲藏在後台,操縱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今天,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幕後策劃者的本來面目。

觀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加行修法全部修完以後,修一遍上師瑜伽修法,最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心;或者將上師、佛菩薩觀想在自己前面,並祈請上師三寶加持自己能證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祈請之後,就讓心靜下來。

然後思維:所有事物都是在一秒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短暫時間中不斷地生生滅滅。在捨去前面的狀態,重新變成另一個狀態的時候,我們能找到過去的狀態嗎?決不可能。不但是心,包括外面的建築物等等,都只能留下一個過去的影像,以前的事物不可能重現。

有些人認為,愛因斯坦曾說過,物質到達超光速的時候,可以回到過去。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任何一個物質都是這樣,過去的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它再也不會回來,即使我們可以看到返老還童、時光倒流的景象,但那也只是產生了一個新的類似於過去的東西,而不會是真正的重返過去。這就是 “過去心不可得”最簡單、最低層的解釋。

然後,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叫做現在的東西。就當下的這一秒鐘來說,也可以切割成無數個過去與未來的片段,但我們就是不可能找到一個現在。這就是“現在心不可得”。

那麼,未來是不是像演員躲在幕布後面,帷幕一拉開,就出現在舞台上一樣,躲在一個地方,等機緣成熟的時候冒出來呢?絕不是這樣。既然是未來,就沒有產生,所以也不可能存在,這叫 “未來心不可得”。

精神的存在不需要空間,它哪裡都可以生存,和空間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精神與時間卻有一定的關係。當心裡閃現出一秒鐘的“我要去掙錢”的念頭時,我們可以把這一秒鐘分解。在元素週期表裡面,第109號元素是“短命”的元素,它只會存在五千分之一秒,便馬上分解了。我們可以把一秒的時間分成五千、五萬、五十萬或五百萬分之一……,最後會發現,時間在一再分解之後,會變得不復存在。大家想想,這樣分下去,最終精神真的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的意識又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呢?

在微觀世界,物理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證據。以前很多人認為,科學發達了,佛法就會崩潰,但事實證明,我們不但不需要顧慮科學的發展,反而非常感謝推動科學進步的科學家們。如果沒有愛因斯坦、波爾、普朗特、海森堡等物理學家們給我們提供很好的科學證據來證明空性,即使佛法有一系列的全套理論,也沒有以科學理論來說服現代人那麼容易。如今,我們可以用科學來解釋佛教理論,任何人都沒話可說。科學發達以後,給佛教帶來了非常好的便利,至少我這樣認為,也衷心地感謝這些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們。

我曾遇到過一個美國教授,是在某大學裡教藏傳佛教的,他說:他給學生講唯識宗,學生聽不明白的時候,他就問學生,你們知不知道海森堡的理論呢?當學生回答說知道以後,他就說,唯識宗所講的,就是海森堡量子力學裡講的,這樣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並接受了。

我們當然不能把海森堡的量子物理和唯識宗劃等號,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
,但只有利用現代科學,才可以讓現代人理解佛教,利用科學的力量,就能更好地弘揚佛法。無論科學也好,佛法也好,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學過物理或喜歡閱讀西方科普讀物的人知道,任何物質最終都可以分解成能量。能量已經與通常意義上的物質概念完全不一樣了,它沒有什麼固體的質礙,既然如此,那我們的肉體又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呢?

雖然在西方哲學裡有一個無限小的說法,但這也是一種數學上的錯誤觀念。因為它是一個脫離了客觀存在而無限膨脹的假設而已。我們以前講過,比如,重量有一公斤、十公斤的差別,就是因為其中的原子或更小的粒子數量有差異。這就說明,粒子不可能無限分小。雖然我們的思維可以將物質與時間無限細分,但這只是不符合實際的一種假設而已。

既然空間和時間都不能容納我們的肉體和意識,那麼,整個宇宙當中還有什麼讓我們存在的一席之地呢?這樣去思維的時候,就會深深地體會到,原來一切都像海市蜃樓一樣,只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幻覺。

再比如,從遠處用肉眼看電視屏幕上的圖像,就是完整而清晰的,但如果用放大鏡去看,就變成了無數個紅、綠、白點等等,而不存在一個完整的圖像,如果再分析,最後就是一些長長短短的波,也沒有什麼紅色或黃色了,所以,熒光屏上的圖案也是建立在錯誤幻覺的基礎之上的。

想在人類活動的空間中,找到一個絕對的真相,結果會發現,越是靠近真相,越是連我們自己的定義也確定不下來。

大家好好想想,我們的精神基礎是什麼?它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說精神不存在,那我們的教育就沒有存在價值了。比如說,如果精神真的是大腦的化學反應,那罪犯就不用關到監獄裡去接受改造,而只需在大腦裡換一個化學元素就萬事大吉,就像有毛病而沒有意識的汽車出問題時不必關在監獄裡,而只需拿到修理廠更換零件一樣。這就說明,人是有精神的,而汽車沒有。如果精神存在,那它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我們凡夫就是在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當中誕生、生存並死亡的,但我們現在不能這樣糊塗下去了。

我們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智慧,寧可當窮人也不能當愚蠢的人。什麼叫愚蠢的人?沒有讀書的人是愚蠢的人嗎?讀過書的不一定有智慧,讀過書的人當中也有很多做蠢事的,現在很多高科技犯罪就是不可否認的實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識字,但誰也不會懷疑他是不是智者。所謂的愚蠢,就是對自己沒有一個定義,沒有一個準確認識。

2、修行

(1)修行的具體方法

自心原狀自然住。

如果前面的分析和觀察比較深入和透徹,就能深深體會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是什麼也不存在的。

當深深體會到心本來是空性時,就不用去想其它的東西,而是在這個原始狀態中很自然地靜下來——什麼也不想,一切都融入到虛空當中,身體也很自然地放鬆,一動不動。如果能對空性有比較好的體會,就可以說對空性有一個初步的理解了。

如果觀察了,但還是模模糊糊的,對空性沒有明顯的體會,就從頭再觀察,一次不行,兩次、三次……反复地觀察,直到生起空性感覺為止。

光是心靜下來有沒有用呢?沒有用!有一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七、八十年前,色達出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大圓滿上師,他的弟子們也非常偉大。在動亂年代,他的弟子也顯得與眾不同,表現出修行人不畏千錘百煉的高尚風範,可見他們的上師是多麼的了不起。

當時有一個人經常修禪定,在修了很多年以後,當他吃東西、走路的時候,也會一不小心進入一個狀態——就像電腦死機了一樣,在這個狀態下一動不動,甚至持續一、兩天都沒有問題,但卻始終沒有證悟空性的感受。

上師知道這個人修法出問題了,就天天派遣寺院的小喇嘛故意去逗他——拍他的頭頂,大聲地吼叫,就是不讓他靜下來,還找了四個人負責監督,保證這個人在三年內不打座,並要求修禪者在三年中念一億遍觀音心咒“嗡嘛呢叭美吽”。其間,上師還經常把這個人和其他人叫到身邊陪自己下藏棋,以防止他進入禪定狀態。

由此可以證明,僅僅是能靜下來,也會變成證悟空性的阻礙。

證悟空性的智慧與心平靜下來相結合,是最理想的修法。證悟空性的境界能持續很久,就是止觀雙運——寂止與勝觀雙運,這是非常好的境界。其中最關鍵的不是寂止,而是勝觀—— 證悟空性。那個人就是缺少了最關鍵的因素,所以即使他的心非常平穩——很長時間沒有任何念頭——都沒有用。

早期很多居士很愛說一些神神秘秘的經歷——我昨天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夢啊,我修行時前面發了一個什麼光啊,故而導致很多外界人士也認為佛教就是這些。

有一個光能解決什麼問題呢?你可以因此而解脫了嗎?這和外道已經沒有差別了!一些氣功的書我也看過,裡面就講某某氣功大師坐飛機來的時候,一團光圍繞著飛機,一直飄到機場……如果我們也這麼說,那佛教就變質、變味了。神通不能證明什麼,可能只是一種幻覺,都沒有什麼用處。

藏地有過這樣的故事:有幾位修行人一起閉關修行,其中一個人莫明其妙地出現了一種神通,當他靜座時,今天山下哪個人要來山上了,背了什麼樣的包,包裡裝了什麼樣的東西—— 酸奶、糌粑還是肉,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也經常給上師匯報。

有一天,上師把他叫到身邊,冷不丁地把自己的念珠掛到他的脖子上,兩、三天以後,神通就沒有了。

修行就要修正規的修法,最主要的,就是要證悟空性。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單單心靜下來,是跟解脫沒有關係的;反之,如果證悟了空性,但心卻靜不下來,證悟空性的境界就不能持續,一會兒就冒出一個其它的念頭,證悟的境界就很容易被中斷。

(2)修行的結果

若修穩固見心性。

居士的信心是比較好的,只是有些不夠穩定,比較盲目。如果有了很好的信心,又修金剛薩垛懺悔了罪過,修曼茶羅等積累了資糧,在有點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下一點功夫,初步了解空性並不難。如果信心很強烈,就有可能突然頓悟。這樣的證悟,已經和密宗的證悟非常接近。但要讓它發展、成長,就要觀待自己的見解與精進程度了。

個別修行人是這樣的,沒有證悟的時候,非常渴望,天天都想著怎樣證悟,如果能證悟空性,那是多麼幸福啊!所以都非常努力。一旦證悟以後,一下子都好像大功告成了一樣,全都鬆懈下來,再也沒有進步了。所以我想,讓證悟的境界成長、進步、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以為,證悟了就是成佛了。其實,證悟離成佛還很遠很遠。只是在初步證悟以後,一般的煩惱可以自己解決,但這個智慧的能力畢竟很差,當遇到強力干涉、騷擾的時候,我們就無法自製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是需要培養、成長的,等它慢慢增強之後,一切問題才可以迎刃而解。

3、行為

積累證悟的兩大因素:

(1)增強信心

於師強信得加持。

麥彭仁波切在這裡也說,在證悟以後,也要加強對上師的信心,經常修上師瑜
珈。

密宗,特別是大圓滿的證悟,不在於聰明不聰明等其它因素,而在於上師的加持。要得到上師的加持,就需要信心,沒有信心是得不到加持的。

(2)積資淨障

積資淨障生悟心。

修上師瑜伽的同時,要修曼茶羅、放生等積累資糧,並修金剛薩垛懺悔罪障。那樣沒有證悟的一定會證悟;證悟了的人,境界也一定會越來越明顯、清晰。

故當精勤而修持。

大家不要認為,大圓滿有很多了不起的方法,自己不修也可以證悟、成佛,其實,如果對空性一點體會都沒有,大圓滿恐怕是沒有希望了;反之,要是能有一些空性的體會,並勵力讓它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推測,大圓滿的境界也終究會來臨。因此,希望大家能精進修持。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0iw7x.html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0

寫于密勒日巴禪修洞之自省教言 — 噶陀仁珍千寶‧才旺諾布


寫于密勒日巴禪修洞之自省教言

 

作者:噶陀仁珍千寶‧才旺諾布

 

南無咕嚕威

汝等與會的手足們請聆聽

無方乞士的才旺諾布我

因往昔微薄清淨善果之力

尚能僥倖獲得此滿身

 

由於依靠微薄善業習氣之力

出生獲得祝福的加持酥油

現在的飲食所需卻是受用信財

思憶於此心肺不由地顫抖

 

總之

行宜非法唯成上師影子

徒俱轉世虛名的吃屎吾人

由於未證自利的解脫妙法

造業皆成墮入惡趣因

 

說一堆相似法迷惑混淆他人

自以為通達義理而使自利萎壞

在未掌握生圓次第獲得成就前

徒有利眾假名的事業僅會毀了自他

 

雖講法美妙心口卻不一

虔信佛法然而耽著於放逸

喜積善業卻受惡業轉

示現威儀卻與非法染

雖然自稱不耽愛此生

卻對地位高低優賤等貪執

如水般波濤盪漾

 

總之

執著世間八風

徒做上師影子等似我者

將自己的缺點如屍體般隱藏

對他人的過失

卻如哈達般大力揮揚

 

輕易被悅意的言語衝昏頭

心未獲神通卻作授記

開示深妙的教言時

卻說巴結諂媚等非法之語

 

自己修行的覺受模模糊糊

臭屁自誇卻比雷聲還響亮

對於此等眾多欺誑自我的行為模樣

自己是否看見了呢?

 

總之

對於地位名號寺廟等

再微小也貪著卻受封轉世活佛

對因果善法無意義的信財

到處巧取積聚

反而漠視了俱有重要意義的實修

 

忘失佛法的教誡

卻嫻熟狡詐等所有惡習

想到這些眾多的非法行為

內心深感沮喪耶!

 

似乎想斷除於自處的懶散等非法

不顧饑渴痛苦四處朝聖

也參訪了許多聖地和上師

淨善的願菩提心卻未少許增長

亦無益降伏粗陋的心性

貪著高位和傲慢較昔日盛

非法行誼也亦比往日精通

思維至此

內心充滿厭離呀!

 

因此

應遁入屍林空谷的寂靜處

不隨放逸所轉精勤於法上

仔細謹慎取捨業因果

守護諸法命根的誓言

盡力設法令上師歡喜

對六道如母有情生起大悲

無伴獨自一人修了義

捨棄種種閒雜的話語

至心實修安住於本性之中

 

祈願無論誰心裡生起:

「如此的修行著實令人景仰啊!」的念頭

必定迅速獲得解脫及成就

願這些形容自己性格的話語

能令所有人心向於佛法

 

火羊年蒙曆八月十四日黃昏之時,於江潘南卡宗的密勒日巴禪修洞,才旺諾布撰也!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3

頂果上師 閉關教言


南無格熱字達瑪呢耶!

頂禮上師長壽佛!


這次修貝瑪長壽心要的同修們,我向你們請示:

一、從地獄到輪回之頂,最大的恐怖就是死 亡,沒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


修長壽佛就能在輪回最大的痛苦裏保護眾生得到解脫,初始的動機是發 願菩提心,這樣來修長壽佛是最殊勝的。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瑪莫紮、不生不死蓮花生大士一樣即身成佛。


二、全知無畏芽如來說: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飽、住得好、施主多,為了名氣來閉關,獲得眾生的頂禮、恭敬和供養,這樣的欲望千萬不要有。

密勒日巴說:吃穿是修行的一個條件,如果閉關修行是為了得到吃和穿 是不如法的。要多想多念這句話,否則多少年的大閉關人會變成像老虎一樣。僅僅住在和外人不接觸的地方,門封上封條,在這樣的屋子裏躲著一個身體,沒有什麼 作用。

大譯師仁千松波閉關時是這樣做的:

外閉:不與外人接觸;

內閉:寫字、畫圖、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閉:普通的妄想(東想西想)都捨去。

這樣發誓後閉關了12年,以無餘虹光身飛往空行刹土。我們應當像 他這樣做。

三、在幽靜山修法,每一座的時間越長、越精 進,今生的貪愛就減少的越快,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增長,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這樣,接受世間眾多人的供養、頂禮,喜歡為人打卦、趕經懺 等等,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連一分錢也想撈,守財奴的習氣越來越重,越來越喜歡求財,出現這樣的事情就是魔來誘惑障礙你了。障礙並不是妖魔給你一些惡夢,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自己和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障礙。

殊勝的修長壽佛就是明瞭自己的身口意與上師無量壽的金剛三處本來無 別;自身觀神,語念咒,意不離三摩地;重複的念、祈禱上師無量的功德;重複來契入三門神、咒、法身。

你們已經蒙上師的攝受,也得到了深奧殊勝的竅訣,有了一個修行人的 名字。通過這樣嚴格的閉關得到修證的把握,看到輪迴的生活令人作嘔,沒有對世間八風的欲望,徹底消除八風的影響,需要自己的發誓。閉關的結果是 觀出離心、壽命無常的催促。平時要覺察自己的念頭,破除自心以外沒有一個在外面的神,破除神以外也沒有一個心,神的境界和心無二無別中見到本性的面目,言 語道斷,這是無法指給你們看的。


輕鬆、自由的認識到無言的境界,這樣的認識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 正的入門。

繼續得到定解的話,今生的貪愛慢慢消除了,對上師的恭敬、對眾生的 悲心、對修行的歡喜逐漸增加,是修神的驗相。

在這個時代,於幽靜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數量 達到之後,就說:我修好了,自以為是老修行。不要這樣想!


閉關幾年後,身體壯一點,肚子大了一點,四座瑜伽沒有真正的發誓, 說自己是弟子們的福田,建大經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為此時需要找一個明妃,自己還俗了也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大瑜伽士,產生比沙門、比 丘好的貢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噓展現自己建造了多少經堂、白塔、佛像。不要追求名利之事!真得到四句竅訣就要用心來修,這一年裏,主要修生起次第長壽法, 外、內、密總集的生起長壽法,很方便也很殊勝!

總的來說,證入修行時,前行皈依、發心、出離心、信心和精進種種不 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發心、供曼紮、百字明、蓮師心咒數量很多相比,前行竅訣裏所說的~嘔吐輪迴的出離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願利他的發心、認識壽命無常而對未來的計畫越來越短,這就是真正的前行,應該放在心中,這就是竅訣的精華!不要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應融入自相續。

以上是很重要的!蒙嘎拉西日布德(吉祥財賢 即頂果上師)宣說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1

增長財富的幾個竅訣 — 梭巴仁波切

 

1.要獲得成功和財富,很重要的是不要只修財神法。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修布施,財富與經濟的繁榮主要來自布施與供養三寶。供養上師、佛、法、僧,並對有情修布施和仁慈,那是基本的因。

2.首先,發菩提心——為了要提供保存和弘揚佛法的上師和僧伽必需品、為了正在經歷佛法和物質貧困的有情,而要獲得財富。最主要的是如此禪修。

3.當你把水倒在財神像的頭頂上並持真言時,觀想財神的體性是上師。供水並思惟你已經生起無量大樂,財神非常歡喜,賜予你所有的成功,帶給你所有的財富或你所欲求的一切,一秒鐘也不延遲。

4.如果有人非常吝嗇,又不太修布施,就算你修施予財富的財神法許多次,要成功也要花上很久的時間。在每日生活中,修持任何你可以做到的布施,尤其是供養上師的其它弟子,思惟他們和上師是一樣的,這會造下許多功德。除了供養金錢,只要極需慈善的地方你就施予。

5.閱讀《金剛經》也很好。這累積了許多功德,比供養諸佛菩薩還多的功德。藉由禮拜佛陀也是非常強有力累積廣大功德的方法。另一件迅速帶來成功和廣大功德的事是持誦無量壽佛的長壽真言。

6.助印《心經》、《金剛經》或任何智慧度的教授也能累積功德。另一種方法是隨喜。透過隨喜,你會對其他有情的功德感到快樂,同時自己也累積了那麼多功德。

 

引用: 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219216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0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有問:大乘弟子已了知眾生與佛都無差別,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
關於這一點疑問,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

  也就是說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淨,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 又怎能普渡眾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別解脫戒,沒有別解脫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證得小乘羅漢果, 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薩渡化眾生的首要條件即是護持包括小乘大乘的淨戒,若無別解脫戒的基礎,不可能遠離對世間八法的貪執,若無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薩戒的基礎,殊勝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樓閣一樣,無從生起;作為無上密乘的金剛弟子,首先須調伏自相續煩惱,隨後才能安住于大圓滿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時普渡眾生,故應在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守護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證悟成就。總之,從小乘乃至頂乘大圓滿的修法中,護持淨戒至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 以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續中沒有以出離心和清淨的別解脫戒戒體為基礎,菩薩戒及三昧耶又從何談起呢? 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學顯密大乘,受持菩薩戒和三昧耶,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佛曾在《菩薩戒本經》中云: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犯眾多犯,是名犯染汙起。還有人認為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殺生,不偷盜,不說妄語, 不邪淫,對他人不發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損害他人等等守護自己三門這一點上,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也已和佛陀沒有差別。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 守持菩薩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門不但不損害有情,還積極饒益眾生,如不殺生且放生,不偷盜且佈施、 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眾多方便去斷惡行善。總之,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礎,也就是說,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為出色。

  有人這樣以為,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而非小乘和大乘顯宗,故縱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也可弘法利生,不會墮惡趣。這種觀點並不如法, 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懺悔清淨,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就已明確指出:

  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不入涅槃城,城邊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又說:

  眾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
  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
  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為了自己脫離輪回而守護戒律,密乘行人則為普度一切眾生而受持戒律,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差別,但外在的行為取捨仍沒有差別。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 後世的修行人,行為要遵循小乘,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而且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是特別推崇,寧瑪派的歷代傳承上師,如嘎饒多傑(喜金剛)、 蓮花生大師、布瑪莫紮、全知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也都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失壞大小乘根本戒後還能成就,而且在示現上,這些祖師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淨的三乘根本戒,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淨戒律,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福報也沒有關係。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懺淨之人不墮惡趣。《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一切上師無上的大悲心就是攝受弟子、 傳法灌頂,使弟子知道取捨的學處。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死後不墮惡趣而往生佛國淨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因果不會錯亂空耗,雖然上師三寶有大悲心,也無法改變他的命運。

  總之,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恩賜的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我們不能妄加取捨。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的法要,具備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進而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

節錄自:
【慧光集】【第十一集】走向解脫— 別解脫根本戒概述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0

八正道 –創巴仁波切

  生活當中似乎會出現許多多叉路,各種叉路使我們受到誘惑:「食物、氣 油與旅社,下一個出口。」當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總有各式各樣的廣告看板、各種許諾招攬我們在下一個出口處右轉。我們永遠不肯就留在原地、就做我們自 己,總是想去別處;我們永遠可以在下個出口右轉,即使明知自己只能留在公路上,別無選擇。我們所在之處令我們難堪,所以喜歡聽人說還有別處可去,如此,就 不必感到羞愧:「我這裡有面具,你就戴上好了。」然後就可以在那個出口開下公路去,假裝不是自己,於是你「得救了」。你以為別人將你當成另一個人——戴著 面具想假裝成的那個人。


  佛法不曾做任何許諾,它不斷教導我們:就在我們所在之處做我們自己! 它也教導我們循此原則如實地生活。那似乎就是我們在高速公路上的行車之道:不為各種叉路與出口分心。當路牌上寫著:「西藏村,下一出口」;「日本村,下一 出口」;「涅盤,下一出口」;「證悟,下一出口——速成班」:「狄斯奈樂園,下一出口。」假如你依著右轉,也不會出什麼差錯,你將找到路牌上所說的地方。 但是,去了狄斯奈樂園或是參加了涅盤節慶之後,你必須考慮如何回到車上、如何開車回家,這表示你仍須重上高速公路,你反正逃不過。我想這恐怕正是我們基本 情況的寫照——不斷地陷入這種過程之中。


  我很抱歉不能提供任何堂皇、美麗的諾言。智慧碰巧是家務事,佛陀如實 地看見世界,那即是他的證悟。「佛陀」 Buddha)意為 「覺醒」,清醒著,完全地清醒——那看來即是他留給我們的訊息。他向我們宣示一條覺醒的路,包括八項要點的路,他稱之為「八正道」(the eightfold path)。


  佛陀宣示的第一要點是「正見」(right view)。 謬見(wrong view) 是將事物概念化。某人朝我們走來,我們突然僵住——非但我們僵住自己,也將那來人行走的空間僵住。我們稱穿過空間走來的那個人為「朋友」或敵人,因此那個 人自然是經過固定觀念的僵化情境而來——「這是那個」或「這不是那個」此即佛陀所謂的「謬見」;那是一個概念化的觀點,而且它不完美,因為我們未能如實地 看清那情況。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有可能不使那空間僵化:那個人可以走進我與他都以本來面目見經潤滑過的情況。此一經潤滑過的情況確有可能存在,並且可創造 開放的空間。


  當然,開放也可以當成一個哲學概念,但是哲學並不必然是固定的。我們 也可不以潤滑的想法來看待這一情況,不以任何固定的想法看它;換句話說,哲學的態度可以是只如實地照看情境。「那走過來的人不是位朋友,因此他也不是個敵 人。他只是走向我的一個人,我根本不必預先論斷他。」這就是所謂的「正見」。


  八正道的第二項是「正思」(right intention, 又作正思惟、正志、正欲)。一般的意向(intention)是按照我們方纔所述的過程:將那人概念性地認定之後,接著你就準備攀附他或 攻擊他,有某種裝置自動為那人預備下一張水床或一把長槍,那就是意向。意向是一思惟過程,將所思與行動連接——當你遭遇某一境況,你思考,而思考導致行 動。當你時刻不忘境況與自身安全的關聯時,意向如同被咬在兩顎之間。關於苦或樂、擴展或撤退的情緒部分是其中的一顎,境況的沈重、實質部分是另一顎。境況 使你不斷咀嚼你的意向,像嚼軟骨頭——意向永遠具有非邀請即攻擊的性質。


  但是佛陀教示我們的還有「正思」。要明白什麼是正思,首先必須瞭解佛 陀所說的「正」為何意。他完全不是指與錯誤相反的正確,他所謂的「正」,意思 是「正是」,如實而行,但不涉及何為正確的概念。「正」是譯自梵文的samyak,意思 是「完全」。「完全」毋須相對的補助,毋須透過比較來支持,它是自足的;samyak的意思是直見生命的本相,不需要枴杖。酒吧裡的客 人說:「我要一杯純酒。」就不是要摻蘇打水或摻水的,只要喝純的,那即是samyak——不稀釋,不用調配,單單一杯純飲料。佛陀了悟 生命可以是強有力的、美味的、積極且創造性的,他瞭解你毋須摻東西進去調理。生命是一杯純酒——熱剌剌的快樂,熱剌剌的痛苦,痛快淋漓,百分之百。


  「正思」是無所偏頗的事論事,你不涉入生命可能是美或可能是痛苦的成 見之中,也不對生命小心翼翼。根據佛陀的教示,生命是苦,生命是樂,此即生命的「正」性——就是這般準確與直接:單純的生命不加任何摻雜,沒有必要將生命 情境消弱或增強。樂如其樂,苦如其苦——這即是佛陀所言意向的究竟性質。


  八正道的第三項是「正語」(right speech)。 梵文的「語」是 vac, 意為「所言」、「字」或「語言」,代表完美的溝通,如同說「是如此」,而非「我認為如此」;說「火很燙」,而非「我認為火很燙」。火很燙自動地出口——直 接的方式。此種溝通是真實的言語,梵文為satya,是「屬實」之意。這時外面很黑,沒有人不同意,沒有人非要說「我覺得外面很黑」,或 者「你一定得相信外面很黑」,你只須說:「外面很黑。」那是我們可用的最少而簡單的字,卻是真實的。


  八正道的第四項是「正業」(right morality right discipline)。 假如無人強制紀律,也無人可施以紀律,則紀律根本無存在之必要。這導入對於「正業」——完全的紀律——之瞭解,它並非相對於自我而存在。一般的紀律只存在 於相對決定的層面:假如有一棵樹,就一定有枝幹;然而如果沒有樹,也就沒有枝幹這種東西。同樣地,如無「自我」,則「自我」的全部投射都沒有必要了。「正 業」即是那種放棄的過程,將我們帶入完全的單純。


  我們都很熟悉業報類的戒律,那是為了自我改善的戒律。我們放棄各種東 西為了使自己「更好」我們確信那樣可讓我們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這種戒律只是不必要地使你的生活變得複雜,而不是試著予是簡化,試著過如「仙」(rishi)般的生 活。


  rishi是一梵文字,是指一直過著如實生活的人。相當的藏文 是trang-song,trang意 思是直接,song是 正直,那是指一個不將新的複雜因素引進自己的生活裡,因此活得率真而正當的人——這是永久的戒律,究竟的戒律。我們應該簡化生活,不去搞新奇名或找些新花 樣攪和在生活當中。


  第五項是「正命」(right livelihood)。 佛陀所謂之正命,即是靠工作掙錢——掙美金、英磅、法郎、披索。你需要錢買食物、付房租,這不是加諸於我們的殘忍負擔,而只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不必為了處 理金錢感到難堪,也別去懊惱必須工作;你付出愈多,收穫也愈多。賺錢過活,使你接觸各種生活情境,豐富了你的人生。逃避工作通常與逃避生活的其他層面連在 一起。


  排斥美國社會的物質主義並且將自己抽離的人,是不願面對自己的人;他 們喜歡自我安慰地說自己是過著富哲學味的清高日子,而不承認是不願意與真實世界打交道。我們不能期待神明的幫助,如果我們信奉的教導是期待賜福,那麼我們 就無法把握各種現實狀況中的機會。佛陀相信因果,譬如你生朋友們的氣,決定與他絕交,在與他大吵一架之後摔門走出房間,這時你的手指竟被門夾住了。很痛, 不是嗎?那就是因果。你明白這中間有某種警告,你忽略了業報不爽,這種事時刻都會發生——這是當我們違背正命時會遭遇的事。


  第六項是「正勤」(right effort又 作正精進)。梵文裡的samyagvyayama,意 思是活力、耐力、努力。這與菩薩的活力原則相同,你毋須努力不懈、時刻奮力向前,只要你在生活中保持清醒、開放,你與生活情境都可能充滿創意、美麗、幽默 且愉快的。這自然的開放即是正勤,相對於老式的刻苦勤奮。正勤是確切如實地看清當時的情況,愉悅地、揚著笑臉地全心參與。有些情況是我們雖然在場,但無意 真正做任何承諾,而正勤必須是完全的參與。


  要產生正勤,須停下散漫、幻想的閒話,給自己停頓的空間以便參與。通 常會有人在我們背後小聲地引誘我們:「靜坐固然不錯,不過去看場電影如何?靜坐很好,不過約朋友們一起聚聚怎樣?好不好?我們來看那本書好嗎?也許我們該 睡覺了?要不要去買件東西?要不要?要不要?要不要?……」散漫之念此起彼落,時時刻刻有各種建議——要精進還真難。或許那根本不是散念,有時是各種可能 性的連續幻想:「我的敵人來了,我正在打他——我要開戰。」或「我的朋友來了,我要擁抱他、歡迎他的到來,準備好好招待他。」這樣的事,時刻不斷。「我想吃羊排——不,是羊腿、牛排、檸檬冰淇淋。我可以和朋友一起到店裡買冰淇淋回來,邊吃邊聊。我們可以去那家墨西哥館子買外賣的塔可回來,然後一面沾著醬料 吃,一面談論哲學;如能就著燭光,再來點輕音樂,豈不美哉!」我們不斷夢想各式各樣的樂事,沒機會停下來,沒機會開始留出空間。是否留出空間、是否發奮努 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要當機立斷,要很準確,知道如休放下散漫、空幻的閒扯。正勤——那是很美妙的事。


  下一項是「正念」(right mindfulness)。 正念不單表示感知到而已,還得像是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正念較較正勤有更寬廣的空間。如果你正在喝一杯茶,你不只對這杯茶,也對整個環境一清二楚,因此你可 以信賴正在做的事而不受任何威脅;你有揮灑的空間,因此形成了可以創造的境況——空間對你而言是開放的。


  八正道的最後一項是「正定」(right samadhi), 完全的吸收。「定」有如其本然的意思,也就是與一情境的空間相系,包含我們的生活情境與禪坐的情境。完全的吸收表示全然投入,徹底、圓滿,非二元相對的方 式。在禪坐時,方法與你合而為一;在生活中,則現象界也是你的一部分,因此當你禪坐時,不一定要像有別於禪坐的動作及禪坐的目的「有別的」一個人那樣地在 打坐。如果你與生活情境合而為一,則禪坐將是自動發生的事。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1

自我忠告 –欽哲


自我忠告(一)

只要是深入心相續的修行,能轉化我們的業障和習氣,就都是保險和殊勝的修行。

    簡單的修行是:安靜下來不遭受任何障礙的干擾,使心靈保持平靜達到一個晶瑩剔透的微妙境界,亦即不受任何的外境和內心思想的動搖而明晰自如,就好像罩上玻璃的油燈,風無法吹動而光明透亮。 

    然後在這樣的境地裡自然產生微細不散但有具備穿透力的觀慧。體驗到只有五蘊存在,身惟是身,心惟是心,念惟是念,感受惟是感受,五蘊惟是五蘊自身而已,除此之外並非有一個獨立的真切實感的“我”。則一切也都不是“我”的。身是我的嗎?若是我,它為什麼不聽話而自己要得病。 

    自身無我,同樣,他人也無“他”,沒有一個獨立的真實自性,也惟獨五蘊而已,五蘊也非任何所屬。 

       如此觀察,則放下貪執,沒有我,更沒有我的,對方也無實體,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如上假如在心境散亂的時刻觀察,感覺不過是尋常的推理,如果心進入正定而如燈不為風動的境界,那麼這樣的觀察就好似切身感受一樣,自動又真實,爾時一切呈現沒有我、我所,而且每個心念不過也是造作的產物,同時也沒有絲毫的實性,整個世界宛然淒慘,錯誤以為有自我的那種真實不虛的感覺今日變得異常虛假,甚至就是當下感覺不到有我存在,爾時心放棄一切戲論,在此沒有染著的明晰境界之中,熟悉這種沒有我、我所的境界,從而逐漸熏陶扭轉自我執著的習慣。

         如此的修行甚為實際,不必先高攀什麼大手印、大圓滿。但是從這裡入手,就能一路進入大手印,大圓滿。 

       當心水澄清的時候,赤裸不為妄想所動的本性光明,非造作所緣對境的智慧才有可能當下相逢。 

       心勿作過高之期盼,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

       在修行之前,並非為自我的利益貪著而為,在修行之後,找不到一個自我而將一切功德無餘的全部布施出去。 

       在下座後得的情況,就好像《金剛經》的境界那樣,沒有自己的相,沒有他人的相,沒有這是屬於誰的相,在沒有如是等相之中,無所住而布施,發慈悲心,積累善功德。如此有一日,就像開花一樣,內心光明無比的功德就會全體的顯露出來。 

      否則依照一句話內省那能觀者,然後看似體悟赤裸的清澈,殊不知沒有任何功德的基礎和心相續的正念積累,還是要從頭返工,老實做人。

 
做自己就好(二)
 

人生的目的有很多, 或許我們有時會羨慕很多有財富和權勢的人, 或許有時會追逐權勢以及名譽, 無論如何,請提醒自己,你的那些偶像們,他們無一例外的充滿著煩惱。

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崇拜的,惟獨是拋棄煩惱的人, 所以,上師和三寶才會被稱做唯一的歸依處, 所以面對紛繁的現象世界,請履行自己的義務,但要清醒於其中。

 作為一個立志於修行道的人,要永遠記得自己是什麼—— 每時每刻花心思在切實的修行上,這是人生唯一要務, 其他的,來了也好,去了也好,放下它們,讓它們自由。

引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1b9e0100h3t4.html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2

第四世多智欽-土登成利華桑波仁波切 重要的一次開示




頂禮至尊歷代多智欽仁波切!
頂禮至尊根本上師五世多智欽土登龍洋仁增加措仁波切!

2009年夏,在廣大信眾的至誠祈禱與翹首企盼中,第四世多智欽土登成利華桑波仁波切從印度回到了母寺多智欽寺院,期間舉行了眾多的法事活動;其中一天,風和日麗、天氣晴好,僧眾們把仁波切請到了寺院的後山捻青唐拉神山次峰頂台拉米勒的地方,寺院聞思院的學生向仁波切供養了自己的聞思論文,仁波切聽完後作瞭如下開示,這也是歷年來仁波切講的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開示:(注以下根據回憶,是個大概意思,不能表白仁波切萬分之一的意思,以後專題錄像報導)

修法最主要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按部就班地次第修行,不要夢想一步登天,那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說實話你們現在的理論水平確實很高,按照你們剛才的闡述,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了,但是你們把這些理論用於調整你們的心態上了嗎?你們的心是否因此而變得平和了、是否變得寂靜調柔了呢?對眾生是否生起了不造作的慈悲心了呢?貪、嗔、痴、慢、疑五毒是否已在消退了呢?如果不是,那你們只是在鍛煉嘴皮子,這樣的事情鸚鵡也會幹,就好像它的嘴裡說著'不要殺生',但是爪子裡卻抓著一條還在掙扎的蟲子一樣!


如今,有的人很瞧不起龍欽前行,滿門心思高攀大圓滿,已經形成一種風氣了,一旦聽說你還在修龍欽前行,就說:你還在原地踏步啊,這只是低層次人的修法!進而傲慢的展述自己已經如何如何了,殊不知沒有比龍欽前行更為重要的修行形式了。舉個例子,果洛地區在很早以前是個少聞佛法、不懂因果取捨的佛法邊緣地帶,正因為有了龍欽前行這樣偉大的修學法門,以及龍欽前行在此地的廣大傳播,才使這裡變成佛法昌盛之地,出現了一大批成就者,出現了一大批佛法造詣很高的僧眾。


從古至今,大圓滿法的具格法器者猶如白天的星星一樣稀少,歷史上,多智欽寺院成為藏東修學中心的時候,三世多智欽考察弟子中哪些是具備了接受大圓滿法條件者,結果,一萬多放棄世間法而專門修行的僧人中只有一位
列饒朗巴大伏藏師(當今佛法的救星法王如意寶的前一世)合格。也因此,大伏藏師列饒朗巴成為了三世多智欽的重要弟子。


這次我自己還親身見過,有的人他自己不用念咒、不用懺悔業障、不用增長自己的福報資糧、不用按程序地修學佛法,就在我的頭上方,張開大嘴,吐出臭臭的口氣,要求我給他傳授大圓滿的竅訣。。。哪有這樣倒水一樣的傳法啊!

如今一些'上師'們不考察弟子的人品、根器,不分場合、不管何人,不管其人是否戒律清淨,只要是個人就公開'傳講大圓滿';是'上師'們不懂聞思,還是太看重名譽、地位、權力、錢財?,還是他們早就具備下地獄的條件,而根本就不害怕因果,已經無所謂,只要今生'享受一天是一天'了?!如果不是這樣,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上師'們如此膽大,如此不負責任的誤導信仰自己的信眾;這些行為給弟子們帶來的後果是無可估量的!


還有,現在有些人,只要學了一點點地聞思,就想方設法去經濟發達的地方去傳法、收徒弟,淪為'賺錢機器',並且有時候,佛法對於他們只是為了說服對方,在辯論中戰胜對方;專挑別人的毛病,而不會對照自己的心。


每每想到這些,除了讓人傷悲,就是讓人心痛;修行如果照這樣下去,未來修行成就的希望還能有多大呢?!(編者按:說到這個時候,仁波切心痛的留下了眼淚。。。。。。一個具有極大慈悲心、極大菩提心的成就者的悲憫眾生的眼淚。。。。。。)


今天我講話的這裡是我的家,來的人大都是我家鄉果洛的人,我不害怕你們笑話我,我的智慧不高,但是我見過的事情很多,我希望我的這些話不要傷害到別人,我希望這些話能夠給真心修行的人帶來一點點好處。

引用: http://www.duozhiqi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0667&extra=page%3D1&frombbs=1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0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如來藏”以及大圓滿殊勝


  如來藏”的內容,在以前的開示中一直沒有涉及,其它的內容如“無我”、“空性”、“因果”都講了一些,但從來沒有講過“如來藏”的內容。今天簡單地講一講“如來藏”。


  “如來藏”的見解很重要。因爲它是顯宗最頂峰的見解,即顯宗沒有比它更高的見解了。麥彭仁波且等高僧大德認爲“如來藏”的《寶性論》是顯密結合的一種經典,也就是說,“如來藏”既可以歸于密宗的範疇,也可以歸于顯宗的範疇。所以這個很重要。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公開地三轉法輪。第一次轉法輪時,佛宣講了“人無我”,以及“因果”的存在。爲我們闡述了雖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續 的循環卻無欺存在的理論等等內容。第二次轉法輪時,佛宣講了空性的見解,即不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滅的空性。第三次轉法輪時,佛 宣講了“如來藏”的內容,即一切法雖然不生不滅,但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麽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這就是“如來藏”。

  一、推翻六識的見解

  建立“如來藏”見解首先要推翻六識的見解,我們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這些功能局限于某種範圍,一旦超出這個範圍,這些器 官就無能爲力了。而我們的第六意識,雖然有觀察的功能,但觀察的依據也來自于眼耳鼻舌。譬如當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他對往事的記憶仍來源于眼耳鼻舌。這樣 就可以得出結論:思維的依據來自于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見或了知“大光明”、“如來藏”、“空性”等,而且,就連我們平時自認爲看 得一清二楚的東西,其實都沒有真正分辨清楚,看個究竟。

  比如我們以肉眼觀察某個事物,認爲它處于靜止狀態。但佛告訴我們,它們不是靜止的,是一刹那一刹那運動變化的事物。從科學的角度也證明了這一 點。另外,我們以肉眼看桌子,就會認爲它是完整的木板,看不出它中間有縫有孔。但《俱舍論》中卻認爲:一切物質由微塵構成,微塵之間是有間隙的。衆所周知 的科學理論也告訴我們,桌子是由無數微塵組成,微塵之間並非相互連接,而是存在間隙的。這就像我們遠看銀河,認爲是一片光明,但如果我們借助于天文望遠 鏡,或者從近距離觀察,就會發現銀河並非一片光明,而是由很多星星構成的。

  同理,平時我們看到的極其堅固的金鋼石,也不是沒有縫,也是由很多微塵組成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而且,對于眼睛而言,事物若太遠太近太大太 小,眼睛都會看不見,所以眼睛的能力是很微弱的,必須與所觀察的事物配合好後,它才能看得見,所以說,眼睛所見非常有限。我們的肉眼連這些都看不清楚,又 如何能看清“空性”呢?所以,相信眼耳鼻舌,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

  佛經中曾講過:一名具有有漏神通的外道修行人,在一個車輪般大的圓圈中,所能看到的衆生數量,可以和我們普通人在三千大千世界裏所能看到的衆生 數量相比。阿羅漢或初地以上菩薩在一個車輪般大的圓圈中,也能夠看到外道修行人在三千大千世界裏所能看到的所有東西。然後隨著修道層次,依次往上類推,修 行層次越高,所能觀察的程度也越深。可是,我們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見那麽多的衆生。

  可以舉顯微鏡的例子來稍稍說明一下。若以肉眼看手掌,看不到其中的生命,而顯微鏡卻可以,這個情況你們比我還清楚。但是,顯微鏡也只能暫時並且 有限地彌補一些眼睛的能力,從根本上講卻于事無補。與有些修行人的眼睛相比,顯微鏡也不算什麽了不起的東西。修行人所見的境界,可以遠遠超越顯微鏡爲人類 所提供的視覺範圍。而且,這些所見的境界並非幻覺,而是確鑿不移、顛撲不破的事實,但我們凡夫卻看不出來。

  所以,企圖用我們的肉眼去觀察宇宙、人生、真理等等的真相,簡直是癡人說夢,即使加上顯微鏡鏡片的幫助,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平時我們眼耳鼻舌之所見、所聞、所感都是幻覺,這些器官看不到什麽東西。

  二、證悟如來藏的方法

  “如來藏”是存在的,但我們卻沒有辦法如實地講出來。我們的語言僅能傳達眼耳鼻舌所感受的東西,我們的概念也僅能表達這些東西,而對于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領略到的東西,心裏就沒有概念,所以就無法言表。

  比如我們看到經中描繪“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由琉璃珠寶所組成,但什麽是琉璃珠寶呢?我們就沒有概念,只好心想:可能和商店裏的差不多吧。又 比如我們提到甘露,也只能說是比礦泉水還好喝的東西,用其它語言和概念再也無法描述了。這都是因爲我們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其作用範圍的有限性所致。

  “如來藏”不屬于我們眼耳鼻舌的範圍,我們沒有見過,沒有聽過,連它的概念都無從産生,想如實地表達更是無計奈何。

  那麽“如來藏”的論點又是如何傳下來的呢?爲解決這個疑問,佛經裏有這麽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人問什麽是月亮?回答時,即可用手指指著天空中的月 亮回答他說:這就是月亮。那人若順著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即可看見月亮。實際上手指有沒有具體指著月亮呢?月亮與手指距離相當遠,又沒有辦法捅著月亮清清 楚楚地指給人看。“指月”僅僅是一種方法而已。只要通過這個方法,使人能看見月亮就可以了。

  同樣地,我們通過語言的指引,逐步去證悟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這是是佛的唯一方法,佛最偉大之處即在于此。因爲,平常讓我們去了解、感受我們 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這並不難。世間的學科皆是如此。而要讓薄地凡夫去了解並證悟從未見過、難以言傳的境界,這就很難。但是佛有辦法。就是首先要把我們 原有的觀點推翻掉。很多人認爲非常了不起的所謂“文明”、“正確的觀點”等等都要全部推翻。推翻以後,就沒有觀點,沒有概念了。這個“沒有觀點”就是“觀 點”。

  三、證悟如來藏的本體大空性的真僞

  我們的思維其實是很簡單的,“有”、“無”、“非有”、“非無”這四點,可以涵蓋我們所有的思維。將這四點完全打破以後,我們還能說出什麽呢?再沒有別的觀點了,這就叫“證悟空性”。

  對此也曾有過理解出錯的公案:以前禅宗的摩诃衍法師來西藏弘揚禅宗,曾在西藏引起極大的爭論。並不是藏地不接受禅宗的法,禅宗的法其實是非常好 的法,但依照西藏曆史的記載,摩诃衍講禅宗的法時出了一些問題。當然,這僅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觀點,當時漢傳佛教的描述與此大相徑庭,我們暫時不去論述誰 是誰非,只根據西藏曆史的記錄描繪他所提出的觀點。

  他說無論“有”、“無”、“善”、“惡”都不要想,“非善”“非惡”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後就解脫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業,就會在 輪回中流轉。因爲取舍善惡是下等根基的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則應全部放下,什麽都不想。這種道理從表面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要求暫時放不下的也非 得要放下,這是不對的。說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沒有那麽輕而易舉的事。放下需要某種有力的方法才能實現,沒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說只講放下不講究 方法是不對的。

  摩诃衍所說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僅僅不思而沒有悟性的話,那其實還是在想,想的什麽東西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裏想著“不能思 維”,其實內心還是在思維。只不過這樣作只是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這種觀點不對。漢地寺廟現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禅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 是不思的觀點,那就十分危險。

  前面所講的打破、推翻原有觀點,從而證悟空性是《中觀》的見解,而僅僅不思的觀點不是《中觀》的見解。這二者從詞語語氣上不易鑒別。《中觀》的 觀點,是觀察“有”“無”“生”“住”“滅”等等,當觀察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深深體會到原來“有”“無”等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佛經上稱之爲“增上安立”的 東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我們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當作“無”而不當作“有”等等,然而現在事實卻根本不是我們以前所想象的那樣,我們原來所想是一回 事,但是現在證悟之所見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間有天地之別!概念都不一樣。這種“深深的體會”叫“初前期證悟”,可以稱之爲“證悟了”“開悟了”。但 開悟是分層次的,並非指成佛。證悟就是開悟,但開悟不一定指成佛。

  大小乘的四禅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沒有呼吸。還可以修到很長時間心裏都沒有念頭,坐著非常舒服,但是,這樣的修行也與解脫沒有任何關系!解脫是指 用智慧去拔除輪回的根,這才叫解脫。當所有的“有”“無”念頭都真正地消失後,剩下的就是“如來藏”。禅宗裏這叫“本來面目”,也可以稱之爲“大光明”、 “大平等”、“大圓滿”、“自然智慧”等等。這才是真實的“不思”和“不想”,辨別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極爲重要。

  四、進入如來藏的幾種方法之區別

  “光明”就是無垢、純淨的意思。汙垢即指我們的執著。修行時,“惡”“善”的念頭都要斷掉。要進入這種狀態,需要一定的方法。(1)首先有推理 的方法,這個方法常常易于理解;(2)在密宗中有修氣脈明點的方法,也能進入這種狀態,而且還比較快;(3)還有大圓滿、大手印的修法,特別是大圓滿所講 的上師的加持和竅訣,也能同樣能進入這種狀態,而且可以飛速進入,這是最快的速度。

  這三種進入方法,第一種是《中觀》的思維方法,這是最慢的,但比較踏實;修“氣脈明點”速度中等,但有些危險性,因爲氣、脈輪和人的思維有密切 關系,若修不好則精神都會不正常,會遺患無窮。如果有正確的引導就可放心大膽地修習;第三是上師的訣竅,出錯少,危險小,沒有彎路,並且收獲大,見效快。 但是需要無僞的信心,沒有信心是不行的。以上三種方法都可進入這種“不可言不可說”的狀態。

  五、萬法不離如來藏

  當我們生而爲人,有了軀體和心相續以後,就會建立很多諸如“上”、“下”等概念,而這種狀態就像當我們進入太空後,大腦裏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 的“上”“下”概念就消失一樣。進入這種狀態,就進入了“如來藏”、“大光明”。它們並不是在身體內存在的一個東西,並不象計算機裏面有軟件一樣。密宗內 講“自然的智慧”也是如此,心的本性也就是它。從無始以來,它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而且距我們非常非常近。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發現,如果我們發現了,就是 “初步證悟”。

  除了不作夢的深度睡眠以外,在一天的24小時,我們的頭腦中不停地産生著“善”“惡”等念頭。其實,每一個念頭都是從“如來藏”中出來的。它現在住在“如來藏”中,以後毀滅時也消失在“如來藏”中。

  《寶性論》中有一個比喻,就是以世界來比喻心。世界最初不存在,雖然後來産生的原因有種種說法,但都只是推測而未加以證實。世界從太空中産生,至今在太空中存在,最後也必將毀滅于太空之中,並沒有到其它地方去。這就說明世界來自于虛空,安住于虛空,毀滅于虛空。

  同樣,我們的每個念頭也是來自于法界,安住于法界,消失于法界。這是根據佛的引導來了解的,也是無以數記的成就者所證實了的,並非如外道所說是上帝創造的,因爲這些觀點無法證實。

  雖然凡夫人對此難以理解,但成就者是親自體會過的,修行人是通過慧眼而非肉眼來體會的。所有的成就者都走過這條路,有過這種體驗。比如從未品嘗 過糖的人無法知道糖的味道,就只好通過比喻,告之甜味類似于牛奶,但這並不能准確表達甜味。最好的辦法是讓他親自品嘗糖的味道。正如禅宗所講:“如人飲 水,冷暖自知。”

  每一個念頭,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是有差別的。但從修行人,特別是從大圓滿修行人的角度來看,都是“如來藏”。從實質上講,這一切並無差別。所 謂差別,只是由我們的執著而産生的。因爲心的能力比物質的能力要大得多,心可以控制物質,反之,物質卻很難完全駕禦心。比如:以前有位印度婆羅門認爲,火 是很可怕的,但當他看見火中生存的火老鼠後,從此改變了看法。並由此得出如下結論:一切都是不一定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都是相互觀待而存在的。

  同樣,所有的物質都是因緣産生的,所以物質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而“如來藏”則永遠不變,這是我們的本性。只要我們進入那種狀態,就能解脫,就能“當下成佛”。如果不能進入,則永陷輪回。

  但所謂“當下成佛”,也並非一刹那間成佛。在密宗以及顯宗較深入的部份中,宣講“心的本性是佛,除佛以外別無它物。”很多居士也常說“佛祖在心上”,意即心的本性是佛。

  但是,心除了本性之外,還有其它不利的東西。正如大海除了浩淼甯靜的海水之外,還有勢不可擋的驚濤駭浪一樣。雖然心的本性是佛,但針對未證悟者 而言,心的現象卻層出不窮。如果已經證悟,則無本性和現象之分。所謂“勝義”、“世俗”、“地道”等概念,也是針對未證悟者之分別念而言的。

  心的本來光明爲“基”,因爲一切法皆源自于它,所以稱之爲“基”。進入這個狀態叫“趨進”,進入狀態且不離開叫“修法”,“修法”也可稱之爲 “道”。徹底進入不再返回叫“果”,“果”也就是證悟。“如來藏”包含了“基”、“道”、“果”,“基”、“道”、“果”也即心的本性。

  在達摩祖師的悟性論中說:“衆生與菩提,亦如冰與水。”水凍結爲冰,冰融化爲水。它們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H2O。如果溫度高于0℃,則只有 水而沒有冰的存在;如果溫度低于0℃,則除了冰以外沒有水的存在。因爲溫度不同,就有水與冰的不同顯現。同理,衆生與佛的本心同爲如來藏,因爲無明遮障, 就顯現爲有煩惱的衆生,因爲遠離了無明的垢染,就稱其爲佛。在佛的境界中,沒有無明煩惱的糾纏;而飽受煩惱折磨之苦的衆生,也無法理解自心即佛的道理。然 而,從本質上講,二者的卻不分軒轾,皆爲佛。

  在顯宗的經典中,認爲成佛的道路極其遙遠,要經過三個阿僧祗劫,也就是三個無數大劫,那是超越常人的思維,極爲漫長的時間。但密宗卻認爲,心的 本性就是佛,我們與佛並沒有距離。只要進入那種狀態,佛與衆生當下融爲一體。達摩祖師的血脈論中也提到此理論,他說:[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衆生。] 當然,如果因爲修行程度不夠,沒有足夠的定力,這種境界還會失去。但通過修行,必將達到佛與衆生無二無別,永不分離的境界,這就叫成佛。

  所以,從密宗的角度而言,佛與衆生僅隔著一道窗簾,修習的方法也極爲方便迅捷,拉開窗簾,即可成佛。所以,成佛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這就是密宗,特別是大圓滿的殊勝之處。

  六、衆生平等

  雖然這種境界只有修行人才能體會,但我們不能因爲沒有體會過,就不予承認。佛經中宣講,每個生命都具有“如來藏”,哪怕蚯蚓、蟑螂這樣微小的生 物也具有“如來藏”。佛經中不認爲人性本惡,可以說是“善”。但這種“善”不是我們現在概念中的“善”,它是非常清淨,沒有任何煩惱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可 稱之“善”。如果蚯蚓,蟑螂可以觀察自己內心的話,它們會發現它們也是“善”的,雖然它們內心的顯現比人簡單,但也有“我執”。如果它們能放下執著,它們 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也是無有垢染的。沒有任何執著就可稱之爲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所有衆生的心也是一體的。

  如同一斤黃金,可以作成戒指、耳環等等各種各樣的首飾,但雖然外表形狀千奇百怪,但其本質——黃金都是相同的。同樣,從表面看,六道輪回形形色 色,但從本質來講,衆生心的本性是別無二致的。即使是無神論者,他們心的本性也是如此,沒有絲毫差別。所顯現的差別取決于證悟與否,佛與衆生的差別也就是 證悟與無明的差別。

  七、修如來藏的法器

  但修學密宗,也需要很多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作爲凡夫,即使條件具備,也要循序漸進,一步步來,而不能揠苗助長,妄想瞬間成佛。

  《寶性論》是半密宗半顯宗的法,它告訴我們佛與衆生僅有“執著”的距離,一經打破,衆生即可成佛。爲破除執著,密宗就會采用種種方便法門。因 此,修行密宗需要具備一定的承受能力,若沒有這些承受能力,則會更麻煩。比如“誓言甘露”,雖然常人無法接受,但它就是爲了打破幹淨不幹淨的執著。與之相 比,顯宗因爲沒有這些方便,所以成佛的速度很慢。

  正如生病時,以動手術的方式治療則通常較快,而吃藥打針等保守治療的方法則較慢。但是我們知道,動手術治病雖然快,但如果身體基礎不好則會死掉。若身體條件不具足,則須慢慢吃藥解決病痛。

  顯宗修持常人能夠接受的觀點,而密宗卻推翻了我們原來的一切觀點,大多觀點行爲都與常人背道而馳。雖然從外表上看,密宗使用了一些凡夫無法理喻的方便,但實際上卻很有用,它能強迫我們丟掉原有的、固定的分別念,達到迅速成佛的目的。

  如果條件具足,就會很快,很方便,易如反掌地達到我們修行的目的。這並非信口雌黃、憑空杜撰,而是鑿鑿有據的。漢地六祖慧能證悟的方法很簡單,一些藏地高僧大德的證悟也很方便。雖然普通人從中是看不出任何因緣,但密宗的修持方法的確當下即可證悟。

  證悟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具足對金剛上師和密法的信心;其次業障要清淨,至少相對要少一點,最起碼很粗大的罪業不能有;第三要具足資糧,最後要有善知識的引導。

  想證悟“如來藏”,修習包括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門,如果有很好的根基,即使是忙碌的在家人也能證悟。甚至在乘公共汽車或上班時也可證悟。若無根基,即使皓首窮經,將全部經典背誦得一字不漏也無濟于事。如果沒有信心,一輩子也不行!

  只要修五加行,則全部資糧都可具足。只要堅持不懈,就肯定能達到蓮花生大師的成就。關鍵是我們是否肯去實踐。從佛說法到現在,有許多人都接觸過佛法,卻至今尚未證悟,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去親身操作、體會,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解脫。

  總之,首先不要相信眼耳鼻舌,因爲他們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只在一定範圍內有作用。其次,以眼耳鼻舌爲根據,而産生的各種念頭都要否定,讓這些 妄念的大廈徹底坍塌、崩潰。如同遮蔽天空的雲,只有被風吹散後,才能看見真正的藍天。徹底放下後,就能見到心的本性,就能成佛。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0

卡盧仁波切的一次說法


六道眾生,遍滿虛空。於六道中,眾生的生存方式,多至不可勝數。
例如,有些眾生能看見其他各道中的眾生;
有些眾生則無能為力。

六道眾生里,
最不幸的是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
他們的壽命最長,痛苦最劇。
地獄眾生受極寒極熱之苦,
餓鬼受極飢極渴之苦。
若能看到他們,我們即會生起悲心,
自忖非得救助他們不可。

唯一能提供我們資料,
讓我們了解他們處境的是佛法中
對地獄道和餓鬼道的描述。

我們看不到此二道,
而此二道的眾生看不見我們。
我們若想利益他們,
除了修行佛法,別無他途。

我們在此世間所能看見的眾生
是各種動物,包括鳥、豬、狗、
牛、羊、魚、蛙及昆蟲等。
這些眾生過去所造之業不善,
如今都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們能看見他們及其所受之大苦。

我們若想能幫助它們,
對它們說法是沒用的,
因為它們不懂我們的語言。
雖然念誦佛號、短咒、
長咒給它們聽,會對它們有所幫助,
但我們無法讓許多眾生獲得大益。
我們能傳予法義,
並能期望其了解而獲益者是世間的人類。

不過,很少有人能了解佛法,
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不懂佛法講的是什麼,
那些能懂一點佛法的人,
有的對佛法了無興趣,
有的則怎麼說也不能起信。
由於大多數人皆屬此類,
能認識佛法旨趣者僅僅百中得一,
故以法教助人很難。


像我們這樣對佛法能有所了解、
能生歡喜心,
並已入於佛法修行之道者,極少。
對我等來說,今生最有益、
最重要之事,莫過於見法、修法,
以致能行法。

心是了解佛法所須討論的根本問題。
流轉生死者是心,受輪迴之苦者是心,
超越痛苦而成覺利生者也是心。
不管是輪迴還是成覺,其中除心之外,
別無其他。因此,
認識心是一件極端重要之事。


為了要認識心,我們先舉一例。
攙雜泥土之水,對我們沒什麼用處,
清淨之水則做什麼都行棗可供飲用、
可以烹茶等等。
不淨之心是處於無明的根本識,
猶如泥水。
根本智,無染的淨心則有如清水。
我們若對心性了解到某種程度,
自然會領悟業因果報的運作。
結果,我們就會舍惡行善而造善業。
我們的惡業也會因而逐漸消失。
對心的了解即是這樣使得我們
體會到業因果報所含的真義。


現在,我們來更仔細的了解心與
領悟業之間的關聯。
首先要談的是,根本識如不淨之心像地一樣。
它具有地大
(五大之一,餘四為水、火、風、空)的特色。
地是堅固的,其潮濕顯示水大的存在,
其溫暖是火大,其活動是風大;
其廣大性為湖、樹、草等之所依是空大。
因此,地大之中,五大具足。

根本識有五大的特色。
從根本識出現「八識」、「五蘊」,
以及我們經驗中的其他方面。
這些都是在根本識這塊「地」上所種之因。
從這些因所生之果很多。
這猶如上述的泥水,亦即所謂的「因果」。

生死輪迴的現象,出自此根本識,
也回歸此根本識。這就是業因果報的運作。

業果以煩惱為所依。
例如,我們若有某物,心中會想:
「這是我的。」如是一來,執著即起。
我們若憂慮他人前來奪取該物,
就會生起貪心。
此貪成為因,一旦「溶」入根本識中,
或刻在根本識上,其後果將是貧窮和更貪。
同樣的道理,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

所有佛法中主要的,即是業因果報。
理由是,在業因果報方面若行得正,
惡業即減,善業即增,
以致我們有可能積聚福智二資糧,而終成正覺。

修此成覺之道的第一步,
是皈依喇嘛(上師)和三寶,
然後是觀業因果報,
依自己的了悟而捨惡行善,名為「資糧道」。


當你依序修行下、中、上三個次第的資糧道時,
你的善業隨之增加。
最後,你在精進、智慧、忍辱方面也大有長進。
至此,你已抵達「加行道」。

在加行道,你修禪定和精進,也就是修法。
結果,你直證曾用理智所觀的心性,
這是進入「見道」的時刻。


依序修行下、中、上三個次第的見道,
直到抵達見道極頂為止。
至此,我們看心性如上次演說中所說的空、
明與無礙智結合就像看見密友,一眼即能認出。

資糧道、加行道與見道,
都各含有下、中、上三個次第,
都是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所不可或缺的。
此三道之所依,在三乘中完全相同。
三乘無一不是殊勝的悲心、
加持和力量之源,無一不是成覺的寶貴方便。

不過,此三道修行時間的長短,
在三乘中就大有差異了。
在修道所需時間上,小乘極長,
大乘比小乘短得多,
而我們所講的金剛乘則又遠較其他二乘為短。

例如,金剛乘的行者中,上等根器可即身成覺;
中等根器可於中陰階段成覺;
下等根器也可在修過三生或七生之後成覺。
因此,就金剛乘的修行來看,資糧道、
加行道與見道,都是相當短的。
這是因為金剛乘具有充實其修行的
方便法和大悲心。

我們如今能有機會修金剛乘,
真是太幸運了。

關於此點,有例為證。佛曾說過,
沒有比誦「嗡嘛尼貝美吽」更有益的了。
發願誦此六字真言一億遍者,
可用小乘的方式,那就是獨誦。
無論如何精進,
也要三年多的時間才能誦完一億遍。
但若用大乘的方式去誦,
則可集一百位有相同信仰和志願者, 共同誦。

引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1b9e0100gykm.html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1

我們時時刻刻中應該保密的有三種


恒需隱秘有三種:隱秘自己之功德,
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畫。

我們時時刻刻中應該保密的有三種:

    隱秘自己之功德”,若按佛教的教規,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嚴持淨戒、具足智慧、具足禪定等諸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別人面前宣說,必須保密。若自己宣說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顯現,且別人不一定對你生信心,反而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一般皆指初地菩薩以上之位——博主看雪客注)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會因宣揚而減滅,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宣說自己的功德。但現在末法時代的人們往往喜歡吹噓自己已證悟了、已具足了功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藉以實現自己的貪欲。不過法王如意寶也這樣講過: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為了攝受弟子,斷除弟子的某些邪見,偶爾會說一些自己的功德,如我的內證境界是什麼什麼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觀察自己的過失。正如《格言寶藏論》所說:“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鴟鴞給人起惡兆。”

    隱秘他人之過失”,我們平時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因為我們是凡夫,自相續具有不清淨的顯現,很多時候看別人不順眼,總是覺得自己好,就如同藏人有句俗語說:“經常看到別人臉上的蝨子而看不到自己臉上的犛牛”,這只能說明自己修行不好。很多大德都這麼說過:佛所見全是佛,菩薩所見者全是菩薩,凡夫所見者全是凡夫我們學院有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別人做什麼壞事,總是說:“不要說不要說,這可能是有密意的,我們不要看他的過失。”因為有時候我們並不太瞭解別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說別人過失對自己無利,在比丘戒與菩薩戒上都有詳細的戒相,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這麼說:“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故于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我們修行人不要像世間人一樣,總喜歡把自己吹得很高,把別人貶低得一無是處,很多大德往往在未開始弘法前總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無聞地潛修,所以,一般凡夫人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別人的內證和功德。常贊自己之功德,別人是不會對你恭敬的。你所誹謗的是不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很難說,因為,很多菩薩是以賤女、妓女、獵人的形象來度化眾生的,所以我們平時應觀清淨心。世間有一句名言:說別人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所以,無論從自身或利他任何一方面來說,隱秘別人的過失都是很必要的。

   
隱秘未來之計畫”,對自己未來的計畫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要把未來的計畫,有時甚至是一個妄想,什麼建寺院、收徒弟、傳法等去隨便跟別人說,常言道:天機不讓人識破,識破不值半文錢一般來說,真的計畫在還沒實現之前,說出來會產生違緣,故不宜洩露。而且我們修行人,對修法有個計畫還可以,對世間法不能過多計畫,因為世間的一切本體都是無常,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是這樣,凡做事情沒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時,是不說的。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大德先賢們的所作所為,隱秘未來之計畫。

— 索達吉堪布開示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0

金剛乘佛教的精髓 — 尊貴的 蘇曼噶旺仁波切開示


  
佛陀在世期間,金剛乘佛教可說是鮮為人知或非普遍性。金剛乘的教義和修法僅在私底下傳授給有緣的人士無固定的學習地點。在佛陀成道大約800年後,各位大士例如被視為是第二位佛陀的金剛乘蓮花生大士、阿底峽、龍樹和無著大力弘揚了這些教義。時至今日,這些教義已普及化;而在西藏,這傳統或派系至今依然源遠流長。

 

  金剛乘傳入東南亞的方式,則有別於西藏。由於金剛乘是在非殊勝的時候由不合格的師傅授給他們的徒弟,而後者也誤解了當中的意義,因此許多初學者對金剛乘佛教存有錯誤的概念。錈們認為金剛乘是非常稀奇古怪,並和魔術和玄妙淪為一談。當中一些人甚至向各位仁波切尋求麼妙的體驗。

 

  事實上,金剛乘並非如此。金剛乘的教義是由佛陀本身傳授的,其目的就是要解脫世人,如同南傳佛法和大乘派系。因此,和南傳佛法和大乘派系一樣,金剛乘佛教教導我們如何獲得解脫。它和奇跡或魔術戲法無關。的確,若我們誠心修持,我們是可以修得許多法力。但這些“法力”類似佛陀的法力,而不是魔術。魔術是虛幻,並非真實。另一方面,佛陀的法力是真實的。

 

            奠下基礎

  金剛乘佛法是“金剛乘具”。按字面解釋,“金剛”指具備金剛堅不可破的特質,而“乘”指乘具或道。金剛乘佛教俗稱“密乘”、“咒乘”或“密法”。

 

  為追隨金剛乘,我們必須修持小乘及常乘2。它們都具連貫及輔助性。我們不應視它們為獨立的教義或認為某一教義比其它

 

的高級。學佛者必須先掌握小乘與大乘,方可晉升到金剛乘,因無後者本身集合這三乘。金剛乘並非佛教的另一門派或邪教,也不是一個新的宗教。

 

  當我們興建房子時,我們需要打地基、四根柱子及蓋個屋頂。單靠地基或四根柱子是無法蓋一間漂亮的房子。只有所有條件具備,房子才會漂亮。因此,大小乘就是支撐金剛乘教義的柱子。由於它們具備連貫性,因此我們不應認為這些教義比金剛乘遜色。它們各肩負著重任並包含了佛陀的寶貴教誨,因此我們必須予以相同的尊重。事實上,對“大乘存有疑問或否定大乘”並“看輕小乘的追隨者”就是菩薩衰敗的十八個原因當中的兩個。

 

  有時,由於我們的無明,我們對許多東中存有誤解;在看待事物時,無法正視它們真正性質。最終,所有事物都是平等。世上無純節或瑕疵之分,也無對錯之分。在法身上,它們全都是平等的。對佛陀;南說,地獄就是天堂,天堂就是地獄-兩者無區別。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每一個宗教及個人。

 

          金剛乘-密法

  金剛乘也稱為“密法” 或 “密乘”,因為修行者越秘密地修持,他的成果越好。他越公諸於眾,他所得到的加持就越少。其次,還有不常見的修法,例如護法或輪脈的修持。若將這些公諸於眾,可能導致那些無信仰及不明理的人士誤解了其真正的意思。例如,當人們提起佛陀,他們就聯想起寧靜、安祥及莊嚴。但是,一些護法者,即佛陀的化身,其樣貌凶狠及醜陋。若被公眾看見,可能會批評或誤金剛乘佛法,從而導致他們造惡業。所以,金剛乘,特別是高級的修持必須秘密地進行。

 

      咒乘-一個蘊藏力量的簡單字

  一句咒為什麼能為念咒者帶來那麼多利益?

 

  我們倒不如這麼問。為什麼一句無心之失的話能令你生氣或一句好言能令你開心?言語含有很多意思,它能令人開心或傷心。譬如,若你說:“啊,你是個誠實的好人”,聽者會高興。但是,若你說:“啊,你不老實”,或“你又胖又醜”,反應將不同。若言語能有如此力量帶來傷害或歡喜,何況是經佛陀加持的咒語。

 

  因此,金剛乘也稱為“咒乘”。通過念咒,我們淨化由無明、憎恨、貪欲、執著、妒嫉等所造成的身、口、意的污染,因為語內含佛的智慧、法力或加持。

 

  再者,因為觀想是金剛乘的主要一環,若我們能一邊真誠地念咒,一邊觀想本尊,這將帶來無限的利益。一些人無法專心或真誠地念咒,猶如一只鸚鵡在唱歌。若你是這樣修持,即使是一百萬年,他也無法修成正果!若要取得有效與殊勝的修持,你必須專心及觀想。

 

  佛教徒視這時代為末法時代因為世界陷入災難中。到處都爆發疫情、飢荒及戰爭。在這時期,一般相信我們的誠心、勤力及修持將減退。譬如,很久以前,密勒日巴、馬爾巴及阿底峽需要長途跋涉尋師以求教義。但是,現在是法師前來和學佛者見面!所以,我們稱這時代為末法時代,這不是因為我們的出發點不好,而是我們的功德正減少。重要的是,我們在這時期應盡量多誦咒及修持。

 

         你適合修金剛乘嗎?

  我常碰到這個問題,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適合修金剛乘。你將通過本身的經驗得到答案。譬如,當你聽取金剛乘教義或當你看到金剛乘儀式活動及佛陀和菩薩的不同化身時,你心中是否有感到要發願?若當你見到某位喇嘛時,你會哭泣或毛孔聳然或

 

重要的是,當你修持時,你產生一股歸屬感,那麼,很明顯的,你屬於這派系。

 

           金剛乘弟子

  首先,任何一位弟子都必須累積很多功德,方能修金剛乘。你一旦決定追隨金剛乘派系,就應該尋找一位良師。

 

  金剛乘的弟子必須具備下列品德。首先,他必須具備了解金剛乘修持之道及教義的聰明才智。其次,他必須修大小乘,因為它們是金剛乘的最基本及關鍵基礎。第三,通過灌頂他應該會開悟,即他通過灌頂培養出成熟的理解並接受金剛乘修持為主要的修持。最後,他必須堅持主要及次要的誓願3。

 

  若修行者具備這些品德,他是可以在這一生証悟。例如,密勒日巴在母親的慫恿下殺了36個人。他感到後悔,便尋找馬爾巴上師。因為他對馬爾巴上師的無比虔誠及承諾,使他能夠淨化所有業障,而在當世証悟。同樣的,我們如果能堅持所有主要及次要的誓願、具備金剛乘修行者應具備的品德,重要的是,對我們的上師堅信不移,我們也是能夠証悟。

 

           金剛乘簡介

  金剛乘有四種密教續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阿努瑜伽密續(Anuyoga Tantra)。不論修行者的能力如何,他都有眾多選擇。若要修成正果,個人必須按自己的能力修持。若個人的選擇和其能力相符,他就能輕易運用這些方法及技巧,此外,修行者也無須通過任何“蹈火”的儀式修持。你只需要一個座墊和一個你坐得舒服的地方。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修持方面取得平衡。我們不應該過度修持或不定期修持。我們必須盡自己的能力修持,因為量不等於
。過度的修持可能導致俅失去興趣;長遠來說,這將帶來害處。

 

       三根本-上師、本尊和護法

  在大小乘派系中,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金剛乘則還有三根本,即上師、本尊和護法。金剛乘認為所有的福報來自上師。由於上師是三寶的化身,若得不到上師的加持,是無法証悟的。誤此,尋找良師是關鍵,因為師傅是任何修持的中心。有這麼一句話,若你視師傅為佛陀,你將獲得佛陀的加持。若你視師傅為菩薩,你則獲得菩薩的加持。若你視師傅為朋友,那你只能獲得朋友的加持。

 

  你從修持中所獲得的成果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你的師傅及你給予他的尊敬程度。最終,一切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他。這對金剛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我們如何努力,若我們只靠自己研究及修持,我們是無法取得成果。你是需要得到上師的加持,方能了解真諦或你的心性。

 

  本尊是你在前生和你有緣的本尊,並是你這生重要的一部分。本尊賦予下黼八個成果4:

 

1.         創造無須進食也能長期維持生命的藥丸的能力;

2.         創造增進視力的眼藥水的能力;

3.         在地下無阻繞地行走的能力;

4.         騎著飛劍的能力;

5.         能飛;

6.         能隱形;

7.         能延年益壽;‥‥及

8.         能治病5。

 

通過本尊修持,你也將了悟自性。

 

  護法、空行母和神靈保佑我們不受內外傷害。在外,我們將不受任何東西的傷害。在內,我們將不受五毒的傷害,例如憎恨、欲念、執著及導致我們在修持時睡著的障礙等。

 

       菩薩心、善巧及智慧

  菩提心是開悟的修持。人類是自我的。我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賺錢給自己。我們甚至為自身利益而祈福。但是,當我們有菩提心或佛陀的正覺,我們將想到他人-陌生人、敵人及至親的利益。

 

  菩提心為什麼這麼重要?這些我們視為陌生人或敵人的人士在我們的前世其實是我們的父母,因為我們不斷轉世輪迴。我們不可以對他們的苦難置之不理。我們為至愛憂心、煩惱,同樣的,我們也應該為這些“陌生人及敵人”憂心、煩惱。因此,我們為眾生修持,即為眾生減少苦難。這稱為菩提心修持。通過這樣的修持,一個普通的功德將成為非凡的功德。一滴水很快就會蒸化掉,但海洋的水則永遠不會乾枯。同樣的,一個普通的功德無須多久就會用盡,而非凡的功德則隨時間累積。這就是普通修持和非凡修持的分別。

 

  除了菩提心,我們也需要善巧及智慧6。傳統上,代表善巧和智慧的結合是一對本尊-女本尊代表智慧,而男本尊則代表修持的方法7。善巧和智慧的結合使我們如佛陀般的覺悟,使我們不混淆及無錯誤的概念。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