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http://www.ddc.com.tw/event/2008/09book/index.htm

工作中的挫折與困境,該如何化解與突破?
 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為你開啟工作新視野, 創造自利利他的職場雙贏。

│書籍介紹│

你知道佛法的古老智慧,已足夠讓你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嗎?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成功領導了超過千人的龐大僧團,規模足可比擬現今的大企業,他的領導哲學是什麼?

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分享將佛法活用在工作上的智慧心法,說明工作的意義、做事的藝術、人際相處,以及團隊合作的原則,建議我們以「隨順因緣」的求職觀適應環境、減輕壓力;以「良性競爭」取代以搶奪為目的的「動物性競爭」;以佛陀的「調琴論」保持不鬆不緊的生活平衡感。最後,法師一一說明六個讓彼此和樂相處的觀念,也就是佛陀帶領團隊的原則「六和敬」

無論你是正在謀職中,或是工作穩定的員工、主管、企業家,亦或有意創業,都能從本書獲得寶貴的啟發。現在,就讓佛陀與聖嚴法師來做你的職場顧問,讓你不僅工作事半功倍,更能領會工作好修行的訣竅!

 

【前 言】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時間完全被工作綁住,無法抽空好好「修行」,認為修行是悠閒的人才能做的事;有些人則認為,一旦全心投入修行,便無法專注於「世俗」的工作!其實這兩種態度都是失衡的,因為修行鍊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他人共事,而工作上所必須具備的奉獻精神與專注於當下的心,更是修行的精髓。

本書正是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探討工作的一本書。閱讀時,不妨讓我們暫且拋開一般人對「好工作」所抱持的刻板印象,諸如考慮薪水高低、福利獎金、公司規模等,讓聖嚴法師帶著我們從另一個更高、更廣的視角出發,以追求自利利他、共同成長為大前提,與我們分享他對工作的種種智慧洞察。

在這三十八則短篇中,聖嚴法師針對工作的意義、薪水、享受、E Q等一般大眾所關心的主題重新下定義,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例如:利他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最高的E Q就是抱持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與歡喜心;薪水不是工作的所有代價,只是代表雇主對我們的感謝;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身心平安就是最大的享受。

至於如何克服工作中最惱人的壓力,聖嚴法師本著禪的精神,要我們專注於當下,讓心發揮最高效率,並超越自我局限,換個角度看待事情。團隊合作方面,法師則建議我們運用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六和敬」,從身體、言語、意念、見解、利益、規則六個面向來實踐。

既然工作佔去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何不好好利用當中的人、事與場景來鍛鍊自己,提昇自己的心靈境界,並且利益他人?下回當你聽見朋友即將辭去工作專心修行,或即將進行幾個月的閉關修行時,不需要羨慕,也不必苦惱自己時間不夠。如果能用心體會並活用本書中的智慧,你會驚喜地發現:不僅工作好修行,修行也已在工作中,不再有分別了!

 

│作者簡介│

【作 者】聖嚴法師

一九三0年出生,十三歲出家修行。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並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編輯、教授、研究所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

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分支道場遍及於歐、亞、美、澳等各大洲。

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禪師,長年在國內外為推動「心靈環保」、「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遺餘力。

聖嚴法師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社會運動和風獎之傑出社會運動領袖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

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 他曾經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

 

精采書摘-│工作與心安│

【工作與心安】

有些人在平常時候,心還可以比較安定,但是只要到了工作場所,心就開始不安了。在工作環境裡之所以心不安,可能是你根本不喜歡那份工作,也可能工作太繁重,或同事帶給你困擾、你那天心情不好,也可能早上起來有點感冒受涼,到辦公室後昏昏沉沉的,可能的原因很多,若能找出癥結,問題就比較好處理。

如果是上班前剛跟先生吵了架,這就很容易解決,只要想:既然現在先生不在這裡,不需要把家裡的壓力帶到辦公室來。如果是感冒引起心浮氣躁,頭腦、胃都不舒服,眼澀背疼,整體表現很差,這時候更不必難過,要知道身體不好時本來就是會這樣,不必勉強,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來安定身心,或是心平氣和地告訴自己:我現在感冒不舒服,只要盡心盡力就好,接受身體不舒服的現況,心情也就不會那麼不安了。

如果原因是跟同事發生不愉快,你就想:他大概身體不舒服吧!也許今天跟家人發生了不愉快,或是他有心事,也可能是工作得不很順利,所以給我臉色看;或是這個人性格一向如此,只要碰到他,就令人不舒服。明白這是客觀環境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心裡還會不安嗎?

其實,工作裡很多的壓力主要來自對彼此的「要求」,我們要求別人,給別人造成壓力,別人也要求我們,對我們構成壓力。另一個原因就是「比較」的心態,同事之間的比較以及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團隊不能表現得特別好,在激烈的競爭裡就可能會落敗。我們經常看到景氣不好時,很多企業面臨生存的掙扎,競爭壓力非常大。

在這樣的工作場域,如何追求心安呢?一個是盡其在我,自己努力成長,要非常用心瞭解、熟悉整個工作環境和內容,然後才能熟能生巧。與他人相處也一樣,別人不瞭解你,你就去瞭解對方。若自己是老闆,更要明白商場就像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接受商場中的無常。

我們心裡隨時準備迎接挑戰也迎接挫折,並且隨時迎接成長。挫折和成長是相輔相成的,挑戰不一定是壞事,挫折也不一定不好,即使連連受到挫折,也不要認為是負面的事,它換取了經驗,也等於是繳了學費。如果汲取經驗之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好接受自己的因緣福德不足的事實。

看到別人有機會,但是當自己跟上去的時候,機會就沒有了;跟人家打球時,還在想這個球我要不要接?結果球一下子就被別人接走了。面對這種情形,有的人就怪自己笨,手腳、頭腦反應慢。若是先天如此,那就考慮改行,改行就是找新的路走,嘗試換一個位置、崗位。然而有的人卻不管青紅皂白,只顧一頭闖進去,闖得頭破血流、拚得你死我活,到最後不成功便成仁,這種只進不退的魯莽脾氣,真是愚癡。

所以,我們要瞭解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因緣、時間、環境,是不是我應該做、能夠做的?能夠清楚自己、瞭解自己,也就是瞭解因緣,便能在工作中安心。

◎ 工作自在語
瞭解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因緣、時間、環境,是不是我應該做、能夠做的?能夠清楚自己、瞭解自己,也就是瞭解因緣,便能在工作中安心。

 

精采書摘-│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在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時間對現代人的重要性相對提昇。但在不穩定的環境中,突發情況日益增多,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干擾,時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無形中,使我們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現代人的生活和二、三百年前大不相同,過去的人頭腦單純,讀書人滿腦子四書五經、古代歷史,其他人頂多知道一些當地的小事情,能活上幾十年,他們就覺得相當長了。但是對現代人來說,總覺得時間太短,因為現在傳播媒介多樣化,經由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全球每天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知,成為我們知識和資訊的一部分,新事物不斷增多,現象層出不窮,永遠看不完、學不完,感覺上環境愈來愈小,接觸的層面愈來愈複雜,時間卻永遠不夠支配。

此外,資訊爆炸的結果,使我們的頭腦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令人應接不暇。本來知識愈豐富,觀察力愈敏銳,應該更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其實不然,這些不相干的資訊,在思考與行動時,反而成為干擾,導致猶豫困惑,不知該如何決定,如此一來,又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尤其是處理切身問題時,例如職業的選擇,乃至於交往對象等,常常是當局者迷,很難做出適當的選擇,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反而倉促下決定,抱著碰運氣試試看的心態。

所以,在時間的運用上我們有許多功課要學習,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忙人,即使是沒有工作的人也有日常的瑣事要忙,每個人不但身體忙,頭腦也忙得不可開交,時間當然不夠用。

我曾經提出一種理念:「忙人時間最多」,也就是說,我們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恰到好處地運用,而不浪費時間。即使從早到晚必須分秒必爭,也要爭得恰到好處。

譬如遇到塞車時,車子陷在車陣中動彈不得,要怎麼爭取時間呢?這時候,你還有頭腦的空間可以爭取,反正已經困在車陣中了,焦急也沒有用,正好利用這個時間好好放鬆身體,讓頭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些人缺乏這種觀念,不但心裡著急,更糟糕的是怒氣沖沖影響情緒,這是何苦呢?既然連塞車的時間也可以好好運用,我們更應該利用所有能夠運用的時間,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時候。

禪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承擔責任,這可以說是時間管理的另一種詮釋,「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段,保持頭腦清楚,好好地欣賞它、享受它、運用它,這是最合算的。也就是說,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不要胡思亂想;看書的時候,腦海裡就不要圍繞著連續劇情節打轉;與別人談話,要注意對方在說些什麼,不要分心想著剛剛看過的電影,否則同樣的話講了兩遍,你還聽不清楚,要求他再重複一遍,不但浪費彼此的時間,也是對人不尊重、不禮貌。

儘管要爭取時間、活在當下,還是要找出時間休息,否則身體會負荷不了。唯有如此,我們才會覺得有充分的時間,而且還能活得很精采、很有意義。

◎ 工作自在語
禪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承擔責任,這可以說是時間管理的另一種詮釋,「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段,保持頭腦清楚,好好地欣賞它、享受它、運用它,這是最合算的。

 

精采書摘-│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剛剛懂事的兒童也不例外,許多有教養觀念的父母都會訓練兒童工作,這種精神很值得提倡,螞蟻、蜜蜂尚且勤奮工作,更何況是人呢?

因此人在還沒有老到身體不能動之前,一定要有事情做,即使沒有工作、不為自己、不為賺錢,也應該利用時間來做義工,服務社會大眾。有些人在退休後,突然之間失去生活重心,健康也跟著亮起紅燈,百病叢生、萬念俱灰,工作對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工作就是活動!要動才能活,活了才能夠動,但是這個動不是輕舉妄動,而是有一定的規則、目標和方向的動。很多人工作起來雜亂無章,把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繁雜不堪;有智慧的人做事有條不紊,能夠抽絲剝繭,把原本困難的事情處理得清清楚楚。事情本來就有本末始終、輕重緩急,如果能夠掌握得宜,就可以處事自在了。

不過,每個人的體能、智能都不盡相同,即使親如兄弟姊妹也是如此,不同的體能、智能,就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及工作效率。不要和更優秀的人比較,比較是一種不好的心態,比輸了,會讓人垂頭喪氣,失去自信心;比勝了,又會讓人志得意滿,不但傷人而且傷己。

以平常心來工作,是較正確的態度,在此有三個觀念,可以幫助我們以平常心做事,這三個觀念就是: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盡心盡力,遇到力有未逮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學習,不要做無謂的比較。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好還可以更好,反過來說,差也是沒有極限的,不注意的話,差的還會更差。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這就是以平常心來工作。

有些人是為了報酬、名位而工作,這種觀念並不全然正確。當然,我們都需要薪水來維持生活,但這不是工作的主要目的。工作,應該是為了盡一份對社會的責任,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在工作崗位上,奉獻出自己的才能、體力,所以不一定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這就是敬業精神。

此外,嫉妒也是要不得的錯誤心態!自己能夠陞官是好事,如果陞遷的是別人,也沒有關係,因為位子只有一個,也許是他正好需要這個成長磨鍊的機會,所以他陞職了,我們應該感同身受,以隨喜的心恭喜對方,並反省自己是否不夠努力,並繼續盡心盡力做好本分的工作。

還有一些人常犯挑剔工作的毛病,我們依照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以當前找得到的工作來做選擇,即使找不到理想中的職業,也應該騎在馬上找馬,不管職務大小,有一份工作就有一份保障,當你有好因緣和好機會時,把握時機換個更合乎自己理想和志趣的工作,也未嘗不可。

總之,工作上不要和他人比較,但是一定要盡心盡力,不懂的要盡可能學習,這就是工作應有的正確心態,也就是做事的藝術,與時間賽跑的現代人,更應該懂得這種處事自在的方法。

◎ 工作自在語
工作上不要和他人比較,但是一定要盡心盡力,不懂的要盡可能學習,這就是工作應有的正確心態,也就是做事的藝術。

0

人間淨土《佛陀的美麗新世界》


佛陀的美麗新世界
作者:大衛.查波

人間淨土

釋聖嚴

 

和平──佛教的觀點

佛教徒創造和平的方法來自於禪觀時培育的智慧;此種智慧可以透過種種行為與他人分享,傳法與身體力行又是這種種行為當中最為殊勝者。佛法告訴我們衝突與戰爭的原因就在我們每個人心裡,但是也教導我們以建設性的方法馴服我們內在總是要製造衝突的念頭。這樣的佛法背後有一個佛教的觀念,那就是:社會的和平要從每一個人內在的和平開始。個人內在培育出和平之後,再一個接一個地擴散至他人,一直到最後我們才能夠說,我們不論行為上或思想上都已經能夠顧及地方需求,也能具備全球視野。只要能夠一個接著一個分享我們內在的和平,我們必定能夠達成全球和平的驚人結果。

 

戰爭與衝突的原因

只要國家捲入戰爭,黨派互相衝突,處在中間的的百姓就會非常痛苦。政治或經濟的權謀總是粉碎了百姓對和平與幸福生活的期待。這聽起來很矛盾,但是領導者確實總是企圖以戰止戰。他們總是藉和平之名發動戰爭。人類的歷史向來就是以這種自我毀滅的模式發展。諷刺的是,這一種規律也見之於小團體的運作。表面上看來,人人都希望和平,但是團體總是強力壓制內部的異議者。這就是以暴制暴──即使親人之間亦是如此。

以暴力強行製造和平常常會成功,但是代價很大。以暴力強行製造的和平非常脆弱,短暫;沒有多久,就會再度爆發戰爭,甚至規模更大。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人類歷史上從來未曾有過永久的和平。

 

內在的和平

佛教從內在的和平開始追求社會的和平。佛教徒相信,要能夠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並馴服自心所控制的行為,才能帶來永久的和平。個人一旦具備這種力量,就能夠鼓勵身邊的人也和他一樣瞭解和平的必要,從而開始馴服自己的心。這一個廣大的影響圈會包含愈來愈多的人,逐漸地,世人就能夠自己活得安心,也和他人和平相處。人的影響力就像往水池投擲石頭一樣,引起陣陣漣漪,一直向岸邊擴大;這種方式能影響很多人,使他們具備正確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

 

僧伽──禪修團體

我們提倡與實踐的的和平計畫是「禪修團體」。這種團體不是單獨行動的個人所構成的團體,而是由一個可行的理想而結合在一起的禪修者所構成的團體。佛教的出家眾──或稱僧伽──或許是這種團體的優良模範。我們說僧伽是一個小型的和諧社會。「和諧」這個字眼能夠鼓舞僧伽中人以和平的態度對待他人、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容忍他人、奉獻自己以造福他人。與其要求他人維持和平,不如自己承擔和平創造者的角色。社會如果能夠效法這樣的模範,必能以和平的方法改變社會的紛爭。

從歷史上來看,佛教徒團體從來沒有發動過宗教戰爭,甚且曾經在多次歷史事件當中盡力解除世人因戰爭而遭受的苦難。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印度全境軍閥割據,但是很多故事都敘述佛陀力勸君主以德性、慈悲統治國家。他力勸各國君主要克制武力,以德性、慈悲影響鄰國。這種忠告若是在現代仍然非常可貴。

 

佛教徒所實踐的和平:感激與慈悲

多部佛經都敘述佛陀教導在家眾要以理解、慈悲的態度對待父母、子女、配偶、同事。這些佛經都說,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要扮演多種角色,每種角色都有其責任與義務。佛陀告訴我們,.與其盲目的崇拜,信仰,不如用心完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責任與義務。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這樣,這個世界必然能夠享有永久的和平。你可以說佛陀就是提倡「入世佛教」的第一人。

另外一些佛經告訴我們,由於眾人對我們的布施,我們要對我們的父母、國家、師長以及所有的眾生心存感激。如果父母並不匱乏,不需要我們的幫助,那麼我們可以將感激之心轉向他人,奉獻心力,利益家人、社會與所有的眾生。

進一步來說,大乘佛教提倡菩薩道,希望我們對待每一個人都如同師長,都如同引導我們走上菩薩道的良友、益友。這樣的朋友可以多方面幫助我們。有的是給我們積極良好的影響,有的因為其消極、負面的行為而考驗我們的耐心與定力,因而間接使我們改善自己的心念與行為。力行菩薩到之人必須對每一個人心懷最高的感激,矢志幫助每一個人。就這一點而言,我們可以說佛教徒是沒有敵人的。就算他人想傷害我們,甚至是已經傷害了我們,我們還是要設法影響他,使他傷害人的心性不要影響到他人。沒有敵人,就沒有戰爭。

 

因果與條件: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影響

歷史的因果有時候會因為一個熱誠的、奉獻的人或少數人而改變。小小的一群人對多數人的理想、倫理觀、哲學、行為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有時候是良性的,有時候卻是惡性的。如果是惡性的,少數人會將整個社會導入戰爭與毀滅。如果是良性的,他們會使社會繁榮,穩定,幸福,甚至創造新的文明或文化。

因此佛教認為,每個人心裡都應該培養慈悲心,以之做為起點,避免傷害他人。這樣,他們就會影響別人,讓別人也不去做傷害他人的事。就這麼簡單,這個世界就會漸漸的和平起來。

 

心的轉變

說到創造和平,傳統的觀點都是主張改變環境以創造和平。這種觀點提倡的是運用制度、法律、經濟結構、軍事力量等創造出有利於和平的環境。佛教徒並不反對這種觀點,但是我們認為,更為迫切的其實是轉變人心。

要轉變人心,必須瞭解人心與環境密切的關係。佛教徒認為,人就算擁有極高的科技,就算生活環境非常愉悅、舒適,只要他的心不清淨、不寧靜,他就不會快樂。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心境清靜祥和,就算處於動盪不安的環境,他還是能夠泰然處之。如果發生災難,他不會痛苦,甚至還可以幫助別人。

更進一步而言,如果我們的心是慈悲的,我們就會時時關心環境,起而採取行動淨化環境。佛陀說:「境隨心轉」。如此看來,環境行動主義可以說是勤於禪修的間接結果。

 

人間淨土:修行與觀念

一直到近代之前,佛教徒總是認為,要信奉佛教就必須完全在寺廟裡修行。要奉行佛法,就必須住到偏遠之處,誦經、拜佛、打坐。然而,現在我們已經恢復當初釋迦牟尼佛修行佛法之道。佛陀之所以離家為僧,是因為看到眾生彼此鬥爭不休,對自己也是鬥爭不休;人自己心裡充滿衝突,而這種衝突又透過行為、言語傳到外在環境。每個人都苦於這種鬥爭、衝突與混亂。於是佛陀發願要找到方法幫助眾生解除這種痛苦。

佛陀證悟之後──也就是達到和平、智慧、慈悲之心之後──找到了五名弟子傳授他們證悟的道理、經驗、方法。這就是佛教僧伽的開始。在他的引導之下,五名弟子不久就一一開悟。他將這五名弟子分派到各地傳播解脫的信息及方法。他提醒他們五人不要同行,如此信息傳播的區域才會廣大。

佛陀直到八十歲涅盤之前,一直傳法不停。即使生命即將終了,他還是以眾生為念。他終其一生傳播和平的佛法,這個傳統至今仍然在佛教裡面維繫不墜。

大乘佛教特別強調「人間淨土」這個觀念。《華嚴經》說:「一念既起,即刻開悟。」這就是說,只要你發願做到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境界,你就是佛;縱然你不是圓滿的佛,但是你的心卻和諸佛和諧相通。只要你是佛,你眼中所見的世界即是淨土;因為從佛的慈悲與智慧之眼來看,世上無處不淨土。換句話說,和平的世界是由和平的心所創造的,也存在於和平之心當中。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也有這樣的觀念;經中說幫助別人開悟,自己也就開悟。哪裡有人可以幫助呢?自然是在這個世界,在十方世界,但通常是在你身邊──家人、朋友、同事,尤其是你的敵人。你應該視敵人為菩薩,如此一來,人間自然就是淨土。

 

創造和平或人間淨土──方法

我們已經討論過「人間淨土」這個觀念,但是要怎麼創造人間淨土呢?我們的方法稱為「三學」,也就是戒、定、慧。以下我將逐一討論。

「戒」就是你發願要節制自己的行為、念頭、言詞,藉此過和平的生活。就被動的意義而言,持戒就是立誓不做錯誤的行為。就主動的意義而言,持戒表示盡力參於有益人、我的活動。這時持戒表示承擔責任。

「定」的目的是使心寧靜、情感穩定,因而創造和平的心。能夠定,平常就不容易生氣、起煩惱。我們說的「定」,不只是專注打坐而已,也要將這個「定」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如此你的情感與行為就會比較穩定,與他人產生衝突的機會就會減少。利用這個簡單的方法,我們能夠創造個人與社會的和平。

更簡單的方法就是靜觀你的念頭、呼吸,或數息。你一開始靜觀,心就會很快安定下來。當你同時修習「戒」與「定」,就會自然生起「慧」;這就表示你可以客觀地看等一切事物,你的心和行為也比較不會受外界影響。修習戒、定、慧三學,你的心和行為就會很和平,永遠與他人和平相處。

 

「人間淨土」運動

「法鼓山」的總部設在台灣,長年推動「人間淨土」運動。我們傳授修行的觀念與方法,對於修行者的文化與宗教背景一概不論。我們的口號是「家家蓮舍,戶戶禪堂」。我們鼓勵每一個家庭設立靜坐的場所,讓全家人一起靜心,體驗真正的和平。我們相信「入世佛教」要從每個人自己的心開始,從每個人自己的地方開始。

我們不管在哪裡都在推行「人間淨土」運動。到目前為止,我們總共在台灣、歐洲、美國進行了一百五十回的禪七。繼續禪修不綴的人就成為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和平大使」。我們將在台灣創辦一所大學,有大學部和研究所,傳授社會與人文學科,目標是促進社會上個人的和平轉變。我們每兩年就在台北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行國際會議,討論佛法在全世界的傳播情況、世人對於佛法的理解,還有在和平生活上的應用等課題。我們的專題講座課程對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傳播和平的信息與實踐方法;這些專業人士包括政治及軍事領袖。一般佛教徒也在世界各地推動這個和平的觀念與理想,彼此鼓勵、彼此分享和平的訊息。

一九九七年七月我們贊助在台灣舉行的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會議主題是「人間淨土與當代社會」,副題是「建立人間淨土」。來自歐、亞、美等洲十一個國家的學者在這個副題之下,提出四十八篇論文,探討「淨土」觀念與今日社會和未來社會的實際關聯。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僧伽

僧伽是佛教徒社群,然而真正的佛教徒卻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他們的僧伽。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每一個人都當作佛教徒看待,而是說我們要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給予慈悲的關懷照顧。這就要從每一個人身處的小小圈子開始。和平工作是從這個小圈子開始的──從我們的身體、心與思想開始。從這裡開始很具體、很直接、很簡單。這就是佛陀之道。

0

摘錄自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近乎佛教徒》之 《無常是好消息》

http://tw.myblog.yahoo.com/jw!Z9iXaRqGAgK62OWyJo7Shg–/article?mid=156

佛陀不是一個悲觀者、也不是末日論者,他是重視實際者,而我們卻多是逃避現實者。當他說一切和合皆是無常,他並不認為那是壞消息,而是簡單、科學的事實。

根據你的觀點,以及對這個事實的瞭解,無常可以是通往啟發與希望、光榮與成功的大門。例如,全球暖化和貧窮是貪婪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產物,但這些不幸都是可以反轉的。這就要感謝和合現象的本質。我們不是依靠神的旨意這種超自然能力,只需要單純地瞭解和合現象的本質,就能扭轉乾坤。當你瞭解現象,就能操縱它們,因而影響和緣。你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像是拒用塑料袋這樣小小的一步,就能延緩多少全球化的問題。

我們能認清因緣的不穩定,就會瞭解自己有力量轉化障礙,並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都是如此。如果你現在沒有一台法拉利,你完全有可能創造出因緣而擁有一台。只要世上有法拉利,你就有機會去擁有它。同樣的,如果你想活久一點,可以選擇不抽煙和多運動。

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絕望,它的反面—-盲信一樣,都是相信恆常的結果。

你不只可以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也能改變內在的情緒世界。例如,經由放下野心,將焦躁的心轉化,讓它趨於平靜;或者為人和藹,樂善好施,以便營造好名聲。如果我們都能訓練自己去設身處地為他為著想,就能在家庭、鄰里、國際間增長和平。這些都是我們在世間法上如何影響和合現象的例子。

悉達多也發現,即使最可怕的地獄與懲罰,也是和合而成,因此是無常的。地獄不是永遠存在於地底下某處,而受懲罰者永遠在那兒受折磨。它比較像是場噩夢。你夢到被一支大象踐踏,這是由各種條件所產生的。首先,是你睡著了,其次,你可能有過與大象相處不愉快的經驗。不管噩夢持續多久,在那時間裡,你是身處地獄。然後,因為有鬧鐘的因緣,或者只是因為睡夠了,你醒了過來。那場夢就是暫時的地獄,而它和我們概念中「真正的」的地獄,沒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如果你仇恨某個人並採取攻擊或報復的行動,那本身就是地獄的體驗。仇恨、政治操作和報復在這個世界上造就了地獄,因此我們看到比AK-47步槍還矮、還小,還輕的男孩,忙著從軍而無暇遊戲或慶生。這與地獄無別。由於因緣,我們有了這種地獄,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佛陀教導的愛與慈悲,對治憤怒與仇恨,來離開這個地獄。

  
無常的概念並非預言世界末日或天敵,它也不是人在罪惡的懲罰。它沒有本具的正面或負面,只不過是事物和合的過程之一部分而已。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我們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考試的結束而不要它的開始。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循環,而不是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部分而已。

謹記因緣的變異與無常,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我們就能善用它們。財富、健康、和平、名望,和它們的反面一樣,都是暫時的。而且悉達多當然不會偏好天堂美景或天堂經驗,它們也都是無常的。

  
我們也許不懂,為什麼悉達多說一切和合事物皆是無常?

為什麼他不只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就好?

不提「和合」二字,只說一切事物無常,也是正確的。然而,我們要把握每個機會提醒自己這第一部分,這個和合本質,因而維繫這句話背後的邏輯。和合本質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但它有許多層次,要深切瞭解它,就需要時時謹記在心。

  
這世上一切存在或運作的事物,一切想像和實體所構成的、一切心中所想的,甚至心的本身,絕對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地存在。有些事情也許會持續你一生經驗這麼長。甚至可能性延續到下一代,但是它們也可能消逝得比你預期的更早。不論如何,終究會變化是無可避免的。這和或然率沒有關係。

如果你感到絕望,記住這一點,你就不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荷蘭成為土耳其的一部分,不理不能想像的;你會致人於死或餘生困在輪椅上,也不是不可能的。你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全人類的救世主、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或是證悟的人。

摘錄自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近乎佛教徒》之 《無常是好消息》

1

[鄭重推薦] 阿姜查的內觀禪修開示

 
作者:阿姜查
譯者:果儒
出版社:大千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4471324 
 
內容簡介
  阿姜查的教導包括所謂的「佛教的禪修心要」,直接簡單讓心平靜的修行,觀察自己的心等內觀禪法。這種具足感正念或觀禪的佛教修行法,已在西方快速發展。曾在森林道場參學過,或曾密集禪修的僧眾和居士們,他們的教導直接訓練我們的身心和思想。這種方法教我們如何對治貪、畏懼和悲傷,和如何學習忍耐、智慧和無我的悲心這本書為那些想要修行的人,提供指導和忠告。 
0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著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著,艾瑞克.史旺森/執筆

譯者:江翰雯、德噶翻譯小組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388017
裝訂:平裝
 
◆《TIME》與《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科學證明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以禪修克服恐慌症的科學解答
◆藏傳佛教史上最年輕閉關上師的禪修經驗與方法

 

  本書是當代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大腦造像與行為科學實驗室合作,透過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數據證明,心的禪定功夫?為什麼?與?如何?對大腦神經元活動產生變化。
  九歲就接觸到生物學、心理學、化學和物理學的詠給‧明就仁波切,同時接受了現代科學和佛法的養成,不僅精通藏傳佛教傳統的實修訓練與哲學訓練,對於以客觀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的現代科學方法也毫不陌生;明就仁波切以科學觀點學習到自己大腦裡發生了什麼轉變,讓他從一個驚惶失措的孩子,轉而成為在全球到處旅行,且能夠從容不迫,毫不恐懼地坐在幾百個人面前闡述佛法精要的人,更讓他成為一位隨喜自在,幽默而笑口常開的禪修大師。
  詠給.明就仁波切以自身為試驗,結合佛法心要與科學原理,以最尖端的實驗研究成果證明,恐懼、不安、迷惑等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訊息交流,可以透過心的禪定修持加以轉化;禪定的心,不僅是走出苦痛、絕望迷宮的指引,更是面對生活難題、享受快樂人生的鎖鑰!
  在本書中,幽默的明就仁波切以說故事的方式,將深奧抽象的佛教名相與科學術語,用簡單卻清晰、淺顯但豐富的文字和比喻完整表達,更將禪修的初始與進程狀態,用自己切身的經驗描述分享。即使非佛教徒,即使是從未接觸過佛法相關書籍的讀者,也能深切領會這位?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要傳達介紹給社會大眾,追求快樂的根本之道。
 
作者簡介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1976年生於尼泊爾努布理的詠給明就仁波切,父親是廿世紀禪修大師祖古烏金仁波切。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他為第六世詠給明就多傑的轉世,賜名為?噶瑪鳩美殿津秋及多傑?,頂果欽哲仁波切則認證他為噶舉派龍千耶謝多傑仁波切的轉世,也就是兩位上師的同一轉世。
  詠給明就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新生起的一顆晨星,也是公認的禪修大師;不僅精通藏傳佛教傳統的實修訓練與哲學訓練,對現代文化議題與細節也極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迴講學近十年,並廣泛與各階層人士實際接觸並交談,包括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搖滾歌手、電影明星,以及所有想要超越與生俱來的痛苦,而獲得恆常喜樂的人。
  聰敏、機靈的仁波切常以真誠又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所親身經歷的困境,深受全球無數佛教與非佛教學生喜愛。
0

心靈電子報第221期--【解讀生物性中的操控】

 

能夠放鬆身心,
煩惱必然減少,
壓力、負擔也才得以減輕,
心智才會明朗。
練會了身心放鬆,
注意力自然集中,
身體的機能也得到平衡,
心情才能夠寧靜。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解讀生物性中的操控

■ 楊蓓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從男女兩性的親密關係來看,在戀愛或者是婚姻的初期,充滿羅曼蒂克、浪漫、滿足的幻象,我之所以說幻象,是因為當我們把整個關係拉長遠來看時,再回過來看那一個段落,其實非常不真實,可是它又很迷人,迷得讓人可以一輩子或是天長地久糾纏下去。

因此有一些從生理著手研究的心理學家,他們會告訴人們說:「那個階段其實只是化學作用!因為人在那個階段的荷爾蒙分泌是最旺盛,只是表露出人的動物性。」這樣的說法愈來愈被心理學家所接受,原因在於人處於浪漫的階段時,全都是他的內分泌的關係。所以,情人眼裡出西施,一個不怎麼美的人,卻會讓對方覺得美的不得了,而且愈看愈美,這就是所謂幻象的原因。

化學作用引發的「幻象」

當人看對方愈看愈美時,其實是從自己心裡發出來的,或者應說從身上因化學作用所發出來。有些生理心理學家曾實際做過測量,當情人彼此相看時,眼光裡傳遞了多少訊息,而這些全都是化學作用的結果。當學者在研究動物的行為後,發現與研究人的行為沒什麼兩樣。

我有時也會看看學生,他們正好是屬於「發情」的年齡,不論是男女朋友之間,或是即將要結婚的先生或者是太太來送喜餅時,我都會稍微留意一下他們彼此之間的眼光,會不會透露出什麼樣的化學作用,可是我發現他們在我面前都彼此迴避,也許在外人面前比較靦腆吧!

從研究結論中發現,人跟人之間,應該說男性跟女性之間,在「發情」階段,是一種非常生物性的行為反應。這種生物性的行為反應,也顯示生物的反應除了「兩性相吸」的部分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行為就是「操控」。控制行為是人類發展出很精緻的遊戲規則,而這個遊戲規則也呈現在我們的文化裡,成為一代傳一代的行為法則。

人性化包裝的遊戲規則

這樣的一個行為法則,如果放到自然界去看時,其實就是人類在物種的操控行為,只能說人類是屬於比較進階的遊戲而已。所以在這個比較進階的遊戲過程當中,再回頭來看時,會發現人的行為裡,自詡自己是萬物之靈,但是我們並沒有完全超脫掉生物性的部分,而且大多數的時刻,我們生物性的行為還是掌控著我們,例如吃喝拉撒睡,都在在呈現出來。

這種生物性有時會造成幻象的原因,也就是人類自詡是萬物之靈的同時,把這些行為合理化,而認為這是文明的行為,給自己的行為找很多的理由;這些理由不單綁住自己,也綁住別人,而且讓自己在這個遊戲規則可以持續地玩下去。

我相信許多人乍聽這種說法會覺得很錯愕,其實以我個人的觀察,不論在工作、教學,甚至日常生活當中,會慢慢地朝這個方向來思考,大概也是過了三十五歲以後。我看到在三十五歲以前,自己整個行為是自詡為萬物之靈,活在自以為是的文明當中,自以為按照這個社會所規定的遊戲規則走。可是,過了三十五歲以後,可能是內分泌系統比較遲緩了,種種的生物性活動也變少後,再回頭看從前的自己,才慢慢發現我們從來沒有擺脫過「操控」。

人們總把社會所規定的遊戲規則包裝得很人性化,但終究還是非常物化的狀態。所以,包括所有的人,不管是吃喝等等生物性行為,或是人們的關係,這裡面都充滿了操控。操控,是人類生物性行為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我們將操控加上很多自己的解讀,比如說,今天當你能夠操控別人時,由於從操控的過程中產生勝任感,於是也產生了價值感。又比如說,錢賺得多的人有沒有勝任感?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今天我有錢了,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這是很自然的推理。

要脅的愛,就是操控

今天,當一個人擁有權力,即可以去操控別人,要求別人按照他的意思去改變時,其實也充滿了勝任感,由那個勝任感來肯定自己的價值,於是,親密關係就變成了我們的戰場,變成我們去賺取價值感的戰場。事實上,我們進行的遊戲規則都是操控,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所謂的愛,其實是操控包裝以後所呈現的,於是,愛裡面充滿了自私和自以為是。

也許,有人對這些剖析後的親密關係感到很挫折!「我曾經這麼銘刻骨銘心的愛過」、「我曾經海誓山盟的愛過」、「我曾經這麼不計生死的愛過」,原來它只是一個操控的遊戲,不禁懷疑:「這真的可能嗎?」這絕對是可能的,那個用生死去要脅的愛,一定是含有操控。所以,很多人在愛的關係裡面,自以為自己愛得轟轟烈烈,可是,事實上,是因為操控不成,自己覺得挫敗的不得了,失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失戀的人通常第一個反應是:「這個人本來是愛我,現在為什麼他不愛我了?難道我錯了嗎?」可是自問半天,覺得自己沒錯啊!那一定是對方錯了。於是,失戀的人就會想辦法再進一步的操控,這時就會發展出更高明的手腕,「尋死尋活」就是這樣產生的。在尋死尋活的過程中,失戀的人一方面打擊自己的價值感,一方面責備對方的不是,之後又給了自己很好的理由──沒有必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其實都是失戀者跟自己玩的遊戲,全是因為操控不成的結果。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2期

善待自己系列組合(十本)
/聖嚴法師

你的煩惱總是剪不斷、理還亂?人不可能沒有煩惱,如果能知道自己正在煩惱,就是有智慧的人 … <more>

 

不一樣的親密關係
/聖嚴法師,趙寧,李艷秋,朱德庸等

無論是情人、夫妻、親子或手足,都是與我們關係最親密的人。但即使彼此相愛,也可能互相傷害,只有學會… <more>

0

【法鼓雜誌218期】15家媒體響應好願在人間運動

 

▲由法鼓山發起的「好願在人間」運動,在國內十五家平面和電視媒體共同響應下,
1月15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正式啟動。(李東陽 攝)
 

15家媒體響應好願在人間運動

師父以「社會需要媒體」勉媒體共同「許好願、做好事、轉好運」

【張錦德/台北報導】是什麼樣的活動,讓國內各大平面與電視媒體主管,不爭收視率、不分立場齊聚一堂,共同攜手站台?由法鼓山發起的「好願在人間──許好願、做好事、轉好運」運動,在國內十五家平面和電視媒體共同響應下,元月十五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正式啟動。聖嚴師父以「社會需要媒體」來期勉所有媒體單位,扮演社會中流砥柱的角色,把好事傳出去,讓好願在社會上不斷發酵,一起為社會轉好運。

當天的聯合記者會,由知名媒體人葉樹姍主持,包括中時、聯合、自由三家平面媒體,台視、中視、華視、公視、民視五家無線電視台,以及東森、TVBS 、三立、中天、年代、非凡、八大等七家有線電視頻道的媒體主管,都出席記者會支持「好願在人間」運動。

師父致詞時表示,在歲末年終、展望未來的同時,每個人都應該要立志發願,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國家,甚
至是為全世界發願。每個人願望不同,但發的願都要從小處去實踐,從自心、日常生活、家庭做起,否則就只是空講妄想。至於如何讓好願實現?師父指出要與人分享,才會轉好運,不僅轉自己的好運,也能讓社會國家轉好運。

十五家媒體主管不但響應「好願在人間」運動,並表示將在各自經營的媒體上實際推動,透過每天報導許好願、做好事的新聞,與社會大眾分享正面向上、發人深省的美德價值與大好希望。

聯合報社長王文杉致詞時,認同師父所說「許好願要從自己做起」,希望每個人都能善待身邊所有的人;TVBS 總經理楊鳴則期許媒體同業,多挖掘台灣的真善美;公共電視執行副總經理孫青則發願,要透過公視的兒童節目,灌輸兒童善的知識,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發好願、做好事。其他多位媒體主管和電視台主播,也紛紛上台發願,表示未來在新聞播報上,將力求不搶獨家、不帶立場,以均衡客觀的報導,為社會營造祥和的氛圍。

二○○八年是大選年,也是台灣走向嶄新契機的一年,法鼓山希望透過「好願在人間──許好願、做好事、轉好運」的推廣,與全國大眾共同實踐心靈成長。這次邀請國內媒體共襄盛舉,希望讓好願一傳十,十傳百,讓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


▲六位企業、教育界代表上台為「心六倫」宣讀「從我做起」發願文。(李東陽 攝)

啟動心六倫 提昇好人品

政府、企業和教育界攜手支持 由「從我做起」開始推動

【林鍾妏/台北報導】千盞許願燈匯聚台北市信義廣場,搭建起一條「心光大道」,使台北的夜晚多了一股溫暖光亮!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法行會於去年(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選在人潮最聚集的台北市東區,舉辦「啟動心六倫,提昇好人品」活動,藉由點燈許願,以及一系列禪修活動、藝文表演等,讓心六倫理念走入人群、貼近大眾生活。

「『心六倫』可說是法鼓山『心靈環保』的具體實踐,以安定和諧為基礎種子,將整個社會善的力量凝聚起來!」在方丈和尚果東法

師鼓舞人心的開示中,「心光大道」於二十一日下午六點正式開幕。聖嚴師父、法行會會長蕭萬長、護法總會總會長陳嘉男、人基會執行長李伸一,以及台北市副市長林崇一、台北市民政局長黃呂錦茹等嘉賓,都出席現場響應此一活動。

開幕儀式由知名藝人郎祖筠擔任主持人,分別邀請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常務委員田玲玲、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等六位代表,上台為「心六倫」宣讀「從我做起」發願文,五十六家企業代表也上台啟動點燈,共同支持「心六倫」的推動。

「從我做起」的發願儀式,在活動期間受到很大的迴響,民眾紛紛在入口的發願牆上寫下心中願望,並將發願卡懸掛在廣場四周的千盞心燈上。十二月二十二、二十三日下午,法鼓山義工帶領現場民眾體驗禪坐、走路禪的心靈禪悅;晚間,法鼓隊、台北醫學大學管絃樂團、現代舞蹈等表演團體,則為民眾帶來安定身心的藝術饗宴。

法鼓山自去年起,即大力推動「心六倫」運動,從企業界和民眾對「心光大道」的熱列反應,顯見「家庭、生活、校園、職場、族群、自然」六種倫理的推動,已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和認同。從個人發願「從我做起」開始,相信能讓「心六倫」真正落實於每一個角落,使社會變得祥和而溫暖。

………………………………………………………………………………………………………………………………………………………………………………………..


▲在聖嚴師父邀請下,東初老人的弟子和信眾30年後再度相聚,留下難得的珍貴合影。(李東陽 攝)

東初老人弟子與信眾 相聚法鼓山

懷念老人當年言行身教 師父感念恩師為法鼓山志業奠基

【陳玫娟/金山報導】去年底,甫結束為紀念東初老人圓寂三十年舉辦的「大悲心水陸法會」,聖嚴師父緊接於元月十九日,邀請東初老人當年的弟子和信眾們,包括明宗長老尼、普瑛長老尼、鑑心長老尼、慧嚴法師、楊亭雲將軍、王士祥居士、張尚德教授、方甯書教授以及李志夫所長等二十位,到法鼓山園區相聚,一起紀念老人圓寂三十年和百歲冥誕。

「老人創建的農禪寺,是法鼓山的發源地,法鼓山能成為台灣的大道場,都是遵循老人當年的遺志。」在餐敘會場,師父感念恩師為法鼓山的志業奠基,提到當年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從二十多坪擴展到六十多坪,成為過去中華佛研所師生的教室,造就不少教界人才;而農禪寺數十年來的發展,已成為大台北地區的弘法重鎮,現今是台北市歷史建築,目前也正在進行擴建。

席間,師父特地向到場的法師和居士們表達感謝,「如果不是諸位的護持,就不會有法鼓山的成長。」在師父邀請下,眾人並於餐敘後前往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參觀圖資館正在展出的「東初老人圓寂三十週年紀念暨台灣佛教環島推廣影印《大藏經》五十載紀念文獻展」。透過一張張泛黃的影像和文獻,眾人懷想老人當年的言行身教,看到老人遺志由法鼓山發揚光大,都表示相當感佩和欣慰。

………………………………………………………………………………………………………………………………………………………………………………………..

穿越時空的祕寶——發現地宮

法鼓山新春展出地宮文物 邀您一窺千年後的佛教珍寶

【高煜玟/綜合報導】新春上法鼓山,除了點燈、祈願、聆聽師父的開示,還能做什麼?千萬別忘去開山紀念館走一趟。自二○○八年二月七日起,法鼓山將舉辦「地宮特展」,展出地宮寶物備份品,共計有「佛教藝術品」、「信仰文物與法器」、「供具與供品」及「衣物用品」等千年難得一見的珍寶,讓參訪的信眾窺見佛教在台灣發展的軌跡。

此次地宮特展所展出的都是一九九六年法鼓山奠基之初,藏入大殿底下的重要珍寶。主辦單位表示十一年前,聖嚴師父有感於對佛法傳承及弘揚的責任,以及為了讓後人認識二十世紀末的佛教現況,因此特別在大殿底下,典藏四眾弟子發心蒐集而來,能夠代表台灣當代佛教的文物。

為了這次展覽,聖嚴師父特地錄影開示說明這些珍寶的重要性,師父指出這些寶物雖然都是目前常見的佛教文物,但隨著千年典藏,對後代卻有無限的文化與價值。除了展出地宮文物,這次展覽也展出地宮的防護箱函,伴隨影片的詳細解說,及箱函的模型複製,將可帶領大家去瞭解如何讓文物千年不壞的秘密。

懷抱著佛教傳承與弘揚的使命,一同參與千年一次的地宮特展,除了回味當年萬人安寶的喜悅與感動,更可以為新年發願助一臂之力!

………………………………………………………………………………………………………………………………………………………………………………………..

菩提祝福64對新人共組佛化家庭

法鼓山二○○八年第一場活動「菩提祝福.法囍緣滿──第十三屆佛化聯合婚禮」,元月六日在法鼓山園區大殿喜氣洋洋登場。典禮中,擔任祝福人的聖嚴師父除了向新人祝福,並提到法鼓山近年提倡的「心六倫」運動,期勉所有新人成為推動「家庭倫理」的基礎。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則代表師父為新人們親授三皈依,期許他們體貼、體諒,共組佛化家庭,共修菩薩行。
(文/張錦德.圖/江思賢)
………………………………………………………………………………………………………………………………………………………………………………………..

【新聞簡訊】

方丈和尚應邀扶輪社演講

去年12月20日下午,扶輪社於台北國賓飯店舉辦聯合例會,邀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進行專題演講。方丈和尚以「展現生命的價值,平安快樂過生活」為講題,從尊重生命開始,以及人們如何掌握生命的尊嚴,進而莊嚴生命,成就眾生,讓與會社員更進一步體認生命的價值 。(張錦德)

北市府表揚農禪寺與文化館

榮獲「95年度台北市改善風俗、宗教團體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單位」的農禪寺和中華佛教文化館,去年12月21日上午,由農禪寺監院果燦法師及果悅法師,代表方丈和尚出席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受獎。果燦法師在領獎後表示,農禪寺會一直持續秉持「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物」的精神,為社會教育盡心盡力。(張錦德)

郝龍斌、殷琪拜會聖嚴師父

去年12月23日,響應聖嚴師父「遊心禪悅」書法展的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與台北市長郝龍斌不約而同上法鼓山園區拜會師父。師父向兩位貴賓說明法鼓山為什麼要辦法鼓大學,以及推動「心靈環保」的全球關懷。

一年多來,由於師父於各公開場合不斷呼籲,以及《法鼓雜誌》的登載說明,法鼓大學已成為許多人士關心的焦點。師父回應貴賓提問時指出,法鼓山要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其特色在於法鼓山獨有的「心靈環保」理念,而用「心靈環保」理念,來培植為社會奉獻、服務的人才,期盼大家共相成就。(編輯室)

郝柏村拜會聖嚴師父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1月17日前往安和分院拜會聖嚴師父,就佛教的發展和師父交換心得,師父並向年長自己一輪的「郝伯伯」介紹法鼓山推動的「好願在人間」、「心六倫」運動。

郝柏村向師父表示,自己雖非佛教徒,但深為佛教愛好和平的精神所感動,對法鼓山在社會中扮演淨化社會人心的角色尤為讚許。師父也邀請「郝伯伯」上法鼓山擔任義工,一起成就淨化人心的工程。 (編輯室)

0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第三十八期

【人在福中不知福】

有位大少奶奶在嫁入豪門前,雖然也曾經考慮到彼此門不當戶不對,卻因為沉醉在愛河中,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所以還是決定嫁到有錢人家裡。外人非常羨慕她的福氣,她自己也以為從此一輩子錦衣玉食,什麼都不愁了。

誰知婚後不久就後悔了,因為家族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讓她應接不暇,失去活動的自由,幾乎沒有個人的時間,所以向我抱怨:「師父,我真是沒有福報的人!」

我勸她說:「你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人都是這個樣子,站在此山看彼山高,永遠是一山比一山高。」這就好像看別家院子草地,永遠都比自己家裡的翠綠一樣。

有錢、有勢的人,即使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內心痛苦就不算是有福之人。

兄弟、父母都俱全的「全福之人」,也不一定就是有福之人,換言之,即使是貧賤窮困的人一樣能有福。

 

【需要還是想要?】

 

惜福和布施不同,布施是培福,惜福則是不浪費,不該用、不需用的就不用。

例如你逛百貨公司時,很多東西都想要,但是不是真的需要呢?仔細想一想,可能就會發現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既然覺得不要也沒有關係,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捐給需要的人,這就是惜福而後培福。

有人會認為便宜的東西不買太可惜了,買回去才是省錢,才是惜福。其實這是生意人的促銷花招,故意讓客人覺得不買很可惜,引誘人掏出口袋裡的錢,把不需要的東西買回去。買回家以後,放在家中其實一點用處也沒有,反而還會佔空間,徒增困擾。

懂得惜福的人,會分清楚需要與想要,這才是真正的有福。

 

 

人生,福氣啦!

福氣就像存錢筒,如果只進不出,轉眼就坐吃山空了。本書教你如何知福、惜福、培福、種福,讓福氣源源不絕,你的人生,從此福氣啦 …..<more>  

 

【受不了就瘦不了】

在一切的學習過程中,不論家庭、事業或是學問,都需要由忍來成就。

曾經有個為肥胖所苦的人問我如何減肥,我建議他可以多多打坐、運動或是慢跑。

經過兩個星期後,他向我抱怨說:「師父!我辛苦半天還是瘦不了,我想減肥跟運動、打坐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應該只要少吃就可以了,再這樣運動下去,我快要受不了了!」

我說:「我學做和尚已幾十年了,自覺也沒多少進步,但還得繼續,所以你還是忍耐一下,繼續運動下去吧!」

佛陀曾說:「忍辱,是最大的財富,如果當時我不能忍耐的話,今天我也不會成佛了!」

一個人如果沒有耐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的。

【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

 

有幾位智障兒的家長告訴我,經過漫長歲月,他們已經能在照顧孩子的艱苦和磨難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心量都被打開來了。

因為能用接受考驗的心情歡喜承受,所以,外人看他們的處境是苦不堪言,他們卻甘之如飴。

在佛經裡,「忍辱」的意涵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歡樂也要忍;逆來要受,順來也要受。

所謂「受」,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

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去分寸,於是災禍很快就隨之而至。

 

 

 

忍耐不忍氣

你常做「受氣包」、「出氣筒」嗎?忍無可忍該怎麼辦呢?忍耐不該是一味地逆來順受!只有真正的容忍、諒解,才能夠忍出耐心,不再滿腹怨氣…..<more>  

 

 

智慧生活組合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許多人經常神經緊繃、手忙腳亂, 本書教你化解緊張的 ……more


人生探索系列

人生像變化莫測的球賽,總是充滿了各種可能。無常並不可怕,樂雖不會永遠的樂,苦卻也不會……more

 

聖嚴法師
  • 193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13歲出家,曾在台灣高雄山中閉關長達6年,嗣後留學日本,1975年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 為國際知名的禪師、宗教暨精神領袖、教育家、學者、作家,特別重視戒行的提倡、禪修的實踐、知見的釐清,且以精湛的佛學義理,配合健康淺易的修持方法,指導禪修活動。
  • 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主張以教育完成關懷的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的目的。
  • 創辦有法鼓山國內外禪修、文教、慈善體系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7個基金會、中英文4種定期刊物。
  • 他以中日英3種語言,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超過百種。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素食聰明吃電子報人生雜誌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子報修行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經典學院電子報好康電子報大師密碼電子報
0

心靈電子報第220期--【白色謊言該不該說?】

 

頭腦休息,
可輕鬆面對煩躁的狀況。
放開心胸,
靜觀世間萬象,
壓力便找不到自己。

人間世

 

白色謊言該不該說?

■ 聖嚴法師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們往往不得不選擇說謊,例如,親人得了絕症,但是為了怕他驚恐、失去生存的意志,所以安慰他,身體的狀況不過是些小毛病,只要醫治就能痊癒。類似這種「白色謊言」,到底是不是妄語呢?

佛教所說的妄語,可以分為三類:「大妄語」、「小妄語」和「方便妄語」。「大妄語」是自己尚未證悟卻宣稱已經證悟,尚未成佛就自稱是佛;沒有看到佛菩薩卻說親眼看到;自己不是已經解脫的阿羅漢,但是為了欺騙信徒,得到信徒的供養和恭敬,卻妄稱自己是古佛再來、大菩薩化身,或是阿羅漢轉世等,這些都是大妄語,是很嚴重的罪過。

除了大妄語以外,其他的妄語都屬於「小妄語」。小妄語是指自己所說的話不是真正經歷過、聽到或見到的事;而且這些話說了以後,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還可能損及他人,或是對自己有利,卻造成他人的損失,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妄語,也不應該說。

至於「方便妄語」則等於我們所謂的白色謊言,本身無傷大雅,也不會傷害別人,甚至對聽話的人來說,反而是一種幫助、一種誘導,讓對方不至於感到難堪,還會覺得很愉快。像是前面提到的,為了安慰病人所說的謊話,雖然是妄語,只要不過度誇大其詞,還是可以接受的。

方便妄語有時候是有需要說的,例如,有人被歹徒追殺,正好逃到你家裡來,如果歹徒問你有沒有看到這個人,為了救人,你應該說:「沒有看到。」如果歹徒不相信地說:「我明明看到他逃進你家裡,你怎麼說謊?」這時你就得謹慎回答,一定要想個好方法來幫助被受害者,否則他就會有生命危險;在這種緊迫情況下,方便妄語便不得不說。

照道理說,做人應該實話實說,但有時候實話很容易傷人。尤其是家人之間,因為關係很親密,常常忽略了彼此的基本尊重與禮節,於是見面時便隨口批評:「你怎麼這麼不修邊幅,衣服穿得邋邋遢遢,真是糟蹋衣服!」或許說的是實話,但聽起來真的很傷人,所以這種話不要脫口而出,必須看狀況而定。

也有一些人,即使面對素不相識的人也會心直口快,已經傷害到別人還不自覺,所以說任何話之前,都要謹慎思考。

說話前要先拿捏說話的時機,什麼時機說出來力量最強?是否能幫助對方,或只是徒增對方的煩惱?另外也要考慮,如果現在不說,將來會不會根本就沒機會說?以致於對方永遠都不知道要改進。當然,說話也要看對象,要看對方當時的心情如何,如果說了實話以後,會讓對方覺得沒面子,以至於怨你一輩子,那麼最好還是不要說。

言語本身並沒有好壞,端看個人的智慧。如果使用得當,可以幫助溝通;反之,則會讓人產生煩惱。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80期

人生雜誌294期
/人生雜誌編輯部

新年也可以是學佛新起點!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為別人獻上一份殊勝的禮物,讓佛教徒或非佛教徒 …<more>

 

聖嚴法師 墨寶水晶雕刻桌飾
/法鼓文化
四它 聖嚴法師墨寶梯形水晶桌飾。 來自聖嚴法師提倡之「心」五四運動 …<more>

0

DIGI數位典藏~電子佛典助印

http://tw.myblog.yahoo.com/buddha-dharma/article?mid=7699

  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茫茫網海中認識許多善知識與發心菩薩。因為過年後就要準備報名,所以這幾天也在查有沒有數位印刷的廠商(就是可以一次只印一、兩本又不會太貴),結果讓印隆發現了一家很不錯的廠商。

  在他們的網站上,居然有「電子佛典助印」,印隆感覺很好奇,就寫了封E-mail去詢問。沒錯,是有這項服務,而且是免費的唷,真是太發心了!

  先來介紹一下:

1. DIGI數位典藏的宗教館:http://www.digibook.tw/books/show/31

2. 點選《法華經˙普門品》。

3. 這就是線上佛典了,字體很清晰,也可放大、加入音樂等功能。

4. 還做成翻頁的方式呢,實在很有心。

5. 最後一頁放置了觀世音菩薩的聖相。頂禮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老闆說,助印電子佛經是免費的,讓印隆好感動。只是印隆這幾個月要準備考試及寫報告,沒有時間來好好設計規劃此事。先在此推薦給大家,希望這個好工具能對佛法弘揚有所助益。

  感恩一切熱心善知識!

  DIGI數位典藏:http://www.digibook.tw

0

法鼓文化文摘報第四十五期--《佛陀的廚房》



佛陀的廚房

作者:金柏莉.史諾

以麵包為師

做麵包實在有些妙不可言的地方。首先,你沒有辦法強迫它提前完成。只能在過程中與其合作,翻轉、擠壓、摺疊。多加點麵粉,再翻轉、擠壓、摺疊。我想麵包根本不會擔心自己是否會發得起來,也不會問廚子:「我這樣做對嗎?裸麥麵包是否比我行?」只會把己身交付給任何處理它的過程,信賴事情終能順利進行。

站在廚房的長流理檯旁,我一如往常地想著茱莉,她已經走了六個月。琳恩說她幾乎每晚都夢到她,有時夢裡茱莉猶在人間,她們母女倆相偕開著卡車,上圖書館或買日用品,和往常一樣。有時琳恩知道茱莉已經死了,茱莉會回來抱著琳恩,給予她慰藉。有時候琳恩也會抱著她:「很難說是誰在誰的夢裡出現。」琳恩告訴我:「但每次她出現,我都心懷感激。」

我只夢到過茱莉一次,但卻是那種微光閃爍,很特別的夢。夢裡,我站在廚房的流理檯旁,突然覺得有個小女孩站在我身邊,臉在我的腿上摩挲,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全身洋溢著光輝。雖然和以前不一樣,但這就是茱莉沒錯。

「茱莉!」我會說:「妳是從哪兒來的?」

茱莉把手指放在唇上:「噓。」她會跟我輕聲說:「噓。」擁抱我,接著用她獨特的雙重跳躍,跳到廚房門外,然後消失不見。

就這樣,沒別的了。

我不懂這個夢的涵意,但我自此變得沉默,一句話也沒有向別人提過。只等著再次夢見她,或突然有什麼徵兆顯現,但是沒有了,什麼也沒有。我也沒有向任何喇嘛談過這件事。

我安靜得像正在發酵中的麵包,信賴自己經歷的過程,終將指引我何時再開口最適宜;將會有一個訊息,指出重要的轉變即將來臨,我感覺得到。但究竟是什麼?

皮喇嘛終於注意到我近來變得有多沉默,他把手指放到嘴唇邊,微微做出一個上鎖的動作,然後帶點探詢意味地看著我。我點點頭,他也點點頭,就這樣。
現在很少人和我說話了,我覺得自己彷彿日漸透明,愈來愈虛無縹緲。

沉默不只是外在的聲音,就連內在大腦皮層的喋喋不休聲也靜止了。值此時此刻,內外都沒有喋喋不休的言語干擾,我觀照著自己的內心,注意自己的想法何時會浮現。把注意力向內轉移,自問:「是誰在這麼想的?」心向內觀照時,思考者似乎消失了。但從這個問題中浮現了一個漸漸聚焦、漸漸清明、漸漸深刻的東西。「我」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當下。覺知。

即使在擔任專業廚師的生涯中,我也會留意傾聽廚房所發出、隱而未顯、在底層流動的聲音,試圖找尋其中所蘊涵的更廣大的秩序。當人們話說個不停、喋喋不休時,我聽不到食物的聲音。用「聽」這個字是不對的,因為食物是無聲無息的,聽不見,甚至不屬於聽覺型的東西,但它真的會傳達訊息。如果你任自己安靜地與食物同在一地,某些事情會發生。某些屬於平常的感覺範疇外、隸屬於另一種秩序規律、存在方式的事情會發生。此時「它」會接手,「我」則將消失。

剛在廚房工作當差時,我曾經幻想自己擁有一個沉默的助手,某個壓根兒沒有興趣開口講話的人。她──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人有可能是男的──不會和我談論自己的假期計畫、和母親吵架說了那些話,以及最近一段戀情的始末。
我這個與沉默助手相關的白日夢,其實當然正是對未來自己的想像。我的想像向我傳遞出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何進行等微妙線索。如何得窺廣大天空的全貌、如何開放自己的心胸,迎向廣大無垠。

但奇怪的是,除了這種開闊感之外,我開始覺得自己和人們更親近,更能在前所未有的層次上同情並瞭解別人,也更能以先前意想不到的方式參與他們的生命。我留意到這些人的存在,瞭解身邊的人不只是惱人的刺激物,他們已成為我生命的主體,而非客體。

我曾聽塔西喇嘛說過我們有三種心:正面的心、負面的心以及本心。有時正面與負面的心拉鋸拔河時,我們卻得以在縫隙間窺見自己的本心。我發現保持沉默狀態,能引導我直接感受或體驗自己的本心。而夸夸其言談論不休,則反而只會使它離我們愈來愈遠。

為何我必須一再學習同一件事情,我真想知道:何時一切才會就緒,可以將麵包送進爐子裡烤。我會有功德圓滿的一天嗎?

 

 

0

寧瑪巴喇榮三法林佛學會發行第三十三. 三十四慧光集 已出版

 
各位朋友  吉祥如意
眾人引頸期盼最新的慧光集已經出版流通了
慧光集(三十三)菩提道金鎖
慧光集(三十四)正法醍醐
歡迎師兄.師姐 前來普照
 
佛哲書舍在香港成立,已20年歷史,秉持正信正念的宗旨。我們進口世界各地外文佛學書籍與台灣省各出版社印行之佛學經典、哲學、佛像、及香品飾物等,並接受委託訂購國外書籍及編印佛學著作,Tel: (02) 2370-4971 地址: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1號6F。
0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12月第98期】PDF版下載‧印刷版贈閱

【福德海雙月刊─PDF版下載】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12月第98期】http://www.edupro.org/modules/mydownloads/viewcat.php?cid=1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10月第97期】http://www.edupro.org/pdf/200708STBSG97B.zip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08月第96期】http://www.edupro.org/pdf/200708STBSG96.zip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06月第95期】http://www.edupro.org/pdf/200706STBSG95.zip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04月第94期】http://www.edupro.org/pdf/200704STBSG94.zip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02月第93期】http://www.edupro.org/pdf/200702STBSG93.zip
【福德海雙月刊─2006年12月第92期】http://www.edupro.org/pdf/200612STBSG92.zip
 
—————————————————————
 【福德海雙月刊─印刷版贈閱】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12月第98期】台灣地區,尚有存量,歡迎索取,贈完為止。
【福德海雙月刊─2007年10月第97期】台灣地區,尚有存量,歡迎索取,贈完為止。
 
—————————————————————
 【福德海雙月刊─台灣代贈處】
 
【刊登網站】http://www.edupro.org/
【索書信箱】kagyu1188@yahoo.com
【授權帳號】郵政劃撥:19909974 (戶名:高淑蓉 )
【聯絡電話】0935-433497
0

【你可以更慈悲】頂果欽哲法王新書出版

 

【書名】你可以更慈悲─頂果欽哲法王說明《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
【作者】頂果欽哲法王(DilgoKhyentseRinpoche)
【總召】賴聲川
【審定】蓮師中文翻譯小組
【譯者】項慧齡
【出版】雪謙文化出版社
【網址】http://www.shechen.org.tw/ec99/shop1338/sub_publications.html
—————————————————————
【內容】
《你可以更慈悲》是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針對藏傳佛教最受尊崇的法典《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所做的論釋。《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是由十四世紀的嘉瑟‧戊初‧東美所著。這個精簡甚深、由三十七個偈頌所構成的詩篇在藏語世界中家喻戶曉,並且從數個世紀以來,已經為無數的修行者帶來巨大的利益。
《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容易背誦,是整個菩薩道的摘要,被認為是大乘佛教另一部重要著作《入菩薩行論》的精華,並且一直是藏傳佛教所有傳承偉大上師教授和論釋的主題。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論釋汲取了他無比深刻的智慧和經驗。最重要的是,這些論釋是為了那些想要把這些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修的人所設計。
—————————————————————
【推薦】
寧瑪派—白玉傳承,貝諾法王
三時諸佛之心子、烏金蓮師之紹裘、空性了義之金剛總持—此依怙主頂果欽哲法王的金剛語偈誦文集,我等福德具足的弟子眾,僅僅見、聞、憶即能淨除無明昏闇,種下解脫種子。稀奇珍貴的法語近來集結成冊,見聞者三毒與妄念止息,善惡取捨無誤,證得如蓮花盛開的大智,對於今生與來世有增廣的善德。願此功德力能促進世界和平、眾生吉祥!
—————————————————————
【推薦】
寧瑪派—多傑札傳承,達龍哲珠法王
眾所皆知的佛子︰銀水(嘉瑟.戊初.東美)尊者著作之一切菩薩所應修持「菩薩37種修行之道」,乃是為了利益一切追尋解脫者,粹集「菩薩藏」所說言教,清楚講說,修學一切佛子菩薩行持之典籍。如果每一人都能夠聽聞與思惟前譯派教法,明燈—怙主頂果欽哲法王‧饒薩達瓦著作的《你可以更慈悲》之宗旨解釋,必然可以明白所有「菩薩藏」之主旨,增長一切善相,敬請各位知曉。
—————————————————————
【頂果欽哲基金會‧雪謙寺】
【台灣雪謙貝瑪卻林佛學會】
【住址】台北市文山區興順街189號
【電話】(02)8932-2300
【傳真】(02)8932-2301
【高雄市顯密寧瑪巴雪謙佛學會】
【住址】高雄市三民區中華二路363號9樓之3
【電話】(07)313-2823
【傳真】(07)313-2830
【網站】http://www.shechen.org.tw/ec99/shop1338/default.asp
【信箱】shechen.ks@msa.hinet.net
—————————————————————
【頂果欽哲基金會‧雪謙寺—網站】http://www.shechen.org.tw/ec99/shop1338/default.asp
【尼泊爾雪謙寺‧蓮師銅色吉祥山】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9842&page=1
【頂果欽哲法王文集】http://www.shechen.org.tw/ec99/shop1338/ShowGoods.asp?category_id=50&parent_id=0
【頂果欽哲法王文集】http://www.china-drikung.org.tw/book10.htm

0

[推薦圖書] 釋迦牟尼佛廣傳

 浩瀚的佛教經典中,蘊藏無數超越現今文明的科學思維與人文智慧,這部《釋迦牟尼佛廣傳》共47萬字,分上下冊精裝,是目前唯一一部講述佛陀累生累世的經歷與故事的書籍,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完整傳記,只是它橫跨了無數個世紀,讓我們了解生生世世的過程如何發生。書中所有故事均選錄自大藏經的菁華,由藏傳佛教界備受推崇的麥彭仁波切(西元1846-1912,舊譯為寧瑪巴大師,蓮花生大師曾說麥彭仁波切將是文殊菩薩轉世)講述撰寫,並由寧瑪派大堪布索達吉譯成中文。

  本書在藏傳佛教弟子心目中,如同一部法典,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必須閱讀的書籍。在西藏大昭的牆上,繪有大幅的唐卡壁畫,就是為了記載、講述書中所記錄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原為印度王子悉多在榮華富貴中,深感人生無常多苦,遂出家修行,開悟成佛。在根本上,佛法不尚空談,最重實踐。而佛陀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以來,就是以自己的生命言行演繹佛法,示現眾生。

  這部廣傳中,佛陀累生累劫的非凡事蹟,無一不令人深省;神奇殊勝與不可思議的言行,都是佛陀在親身說法與實證修行。例如:佈施品中,義成王子將自己的孩子佈施他人為奴僕時,面對孩子的離別悲泣,義成王子開示:「世間所有聚合皆會分離,一切法均無常,待我證得無上菩提時,定會度化你二人。」佛陀正是以大愛、大慈悲、大佈施,來轉化一時的小愛、小捨,即是超越時空的深刻真理。我們期望這部殊勝難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之出版發行,能讓廣大的讀者細細思索生命的價值。

作者簡介

  麥彭仁波切(西元1846-1912,舊譯為寧瑪巴大師),自幼天賦超凡,七歲即著寫《定解寶燈論》。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便曾授記他將成為「弘揚大圓滿的太陽」。在雪域藏地諸教派,共稱其為文殊菩薩化身。

  麥彭仁波切曾師事華珠仁波切、蔣揚親哲旺波、蔣貢羅珠塔耶、傑翁晉美多吉等諸位大師。蔣揚上師常說:「喇嘛麥彭外,於今別無學者,他博大的功德與事業,如果加以記錄,較般若經還多。」麥彭仁波切將所有研修之佛教經義,著成廣大論典,其論著全部收集在藏文版《雪域語獅子全知大班智達麥彭降央南迦嘉措全集》中,共計二十六函。

  麥彭仁波切雖名揚衛、藏、康區,但其生活簡樸,以帳蓬、糌粑、大茶為生,常年身著一件被煙熏黃的老皮襖。其人格崇高、才識博學、言談和藹,無論各層人士,男女老幼,均賜予不倦教誨。

  麥彭仁波切曾對弟子說:「我絕不住世,亦不轉世,我要前往香巴拉剎土。」圓寂前,東方發出巨響;荼毗時,現出文殊菩薩之相;荼毗後,舍利子充滿房屋內外。當時,五色彩虹,縱橫虛空,咒語遍滿方圓六百里,表示圓滿次第圓滿之果相。

  法王晉美彭措曾說:「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顯密諸論,在七世之內,其無比善說之加持,一世比一世殊勝增上。」又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於三寶生起剎那信心,皆來自於全知上師麥彭尊者的加持與恩賜。」

譯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堪布意為法師、教授),生於西元1962年,甘孜爐霍下羅科瑪人。幼時即信佛並皈依三寶。西元1982年,捨俗出家,前往色達五明佛學院,師事法王晉美彭措仁波切,潛研佛法,九個月後即被法王任命為堪布。之後通過講論、辯論、著論,成為學院的大堪布。對佛教經義潛心專研甚深,並精研麥彭仁波切的論著。

  索達吉堪布學識淵博,從未間斷著述、翻譯,口譯十多部大圓滿法本,筆譯十餘種顯密經論。由於日夜操勞,不停講、譯,漚心瀝血,竟於英年便罹患嚴重心臟病,講經時經常發作,卻從未休息。

  西元1990年起隨法王前往世界各地弘法,足跡遍及大陸各省、印度、不丹、尼泊爾、美、加、法、德、荷、英、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並被推任為美國紐約喇榮顯密中心導師。

@線上閱讀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上)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下)

0

從A到A+

作者:Jim Collins/著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47100
裝訂:精裝
 
導讀
柯林斯觀點–刺蝟原則
PowerPoint 簡報
在複雜的年代裡,尋找單純--詹姆.柯林斯 Jim Collins
0

朱學恆的混亂冒險學 –「開放式課程計劃」 OOPS

OOPS是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我們的中文名稱叫做開放式課程計畫。簡單地說,這是在奇幻基金會(http://forum.fantasy.tw/)之下執行的一個計畫。我們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分享的這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識。+
 
 
荒謬激出大創意──朱學恆的混亂冒險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9477
出版社:方智
所有版稅(定價的15%)在扣除稅款之後全部捐入奇幻基金會
 
總是把夢想搞大的朱學恆           文/楊東庭
 
國一時候的他,面對滿是英文介面的電腦遊戲,不僅闖關成功,而且還投稿攻略本……
高中時候的他,右手打電動,左手翻譯寫稿……
大學時期的他,打破學校傳統,創新「夜之祭」活動,讓學弟妹一屆一屆地辦下去……
青年時期的他,靠翻譯《魔戒》賺了三千多萬台幣,並將這筆錢,用來發展奇幻文學和將麻省理工學院等國外一流大學的課程翻譯成中文,在網絡上公開,供中國人免費使用……
他,就是「朱學恆」。
 
某天下午,我從辦公室「望」見了他。
身高185,身材壯碩又留著及肩長髮,穿著「怪獸」短袖T恤,站起來的架勢,就像他的創意一樣令人吒異……我只記得,他的言行舉止,盡散發年輕人該有的獨特個人風格。
和大家一樣,我認識他,是從《魔戒》三部曲開始──佛羅多從比爾博手上得到魔戒,巫師甘道夫建議要將魔戒帶給精靈王愛隆。因為如果魔戒重回魔王索倫手中,中土將會滅亡……讀完後,才知道這叫做「奇幻文學」。對於奇幻文學是什麼東西,我也是從朱學恆身上學到:「奇幻文學其實代表的就是當代人們對於威權終極的反抗。由於這個世界不夠理想,讀者們必須要試圖從書本中尋找理想國。這個世界變動混亂,讀者必須從書中重新尋找自己能信服的角度與看法。」
好一個「世界變動混亂」與「尋找自己」!
兩者似乎很難串連起來,不過在朱學恆眼中,這卻像一條充滿創意的雙插頭電線。誰說一條電線一定只能有一個插頭?如果將這條「雙插頭」電線,分別插入插座裡頭,結果會怎樣?誰知道?但是沒去試試看怎麼知道?所以各位讀者,看似越矛盾的東西,創意的啟發性也越大。
 
他因為翻譯《魔戒》,而獲得2000萬新台幣支票,那時他才27歲。不過在之前,他可是帶著20本書跑到出版社,向出版社達成了協議:他重新翻譯《魔戒三部曲》,賣到一萬本才抽版稅。後來甚至將這筆版稅,成立奇幻文學基金會。這是一個創意。
 
在偶然的情況下,朱學恆得知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網上開放大學全球共享課程。於是,他進入網頁内看。沒想到,最讓他摸不著頭腦的實驗課程,竟然看得懂。所以他決心發揮自己的外語專長,將課程翻譯成中文,讓更多的華文使用者有分享到這些知識。這也是一個創意。
兩個創意,正如剛剛所說的──雙插頭電線,互不相關,但卻是讓台灣繼續向國際發光與發熱。
 
朱學恆在方智出版的《荒謬激出大創意》,封面就是七彩線所構成,你可以說是電線,也可以是毛線,甚至你也可以認為是七彩麵條。總之,這沒有固定的答案。我認為這是七彩雙插頭電線,一頭在朱學恆心中,一頭正指向你的心中,只是等待你的心中去開放與接納它。創意,不是知識中的LV,它需要你的仔細觀察、分辨、蒐集,或許你不認為生活中需要創意,但是如果沒有創意,生活豈不乏味至極?
 
朱學恆一定有兩把刷子,否則《紐約時報》不會對他有興趣:「Mr. Chu’s efforts qualify as a pleasant surprise. His team, which includes four full-time editors and scores of volunteers, has completed translations of 178 courses, and more than 600 partial ones. Thirty-five are good enough that M.I.T. links to them directly.」(朱學恆的努力是一個驚喜。他所領導下的小組──由4名全職編輯和數十名義工組成,已完成178門課程的中文翻譯,和600多門課程的部分翻譯。其中的35門課程MIT已經為其提供連結。2007.04.02)
「萬事萬物總有其荒謬處,循著這個荒謬的道路,你可以找到創意的絕妙線索。」就像他的英文名字Lucifer(中世紀基督教文學中,反抗上帝的墮落大天使)般,如果不做些離經叛道的事情,似乎就不像朱學恆了。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
MIT OCW 所有課程列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放式課程

JHSPH OCW 所有課程列表

猶他州立大學開放式課程
USU OCW 所有課程列表

塔夫斯大學開放式課程

TUFTS OCW所有課程列表

相變與複雜性質研究小組
   
小組首頁
   
入口說明

哈佛進修學院遠距教育計畫
   
計畫首頁
   
播客資源

招募志工
   
加入我們
   
協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