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侯文詠: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研發部門」

「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研發部門』。」 曾經是大醫師的作家侯文詠,說起話來總有自己的一套哲學,你很難跟他辯,也很難不被他說服,因為他的話有一套很強的邏輯,同時又很有「梗」。


網友問他,從醫生轉換跑到成作家,一直那麼有信心嗎?侯文詠說:「就像你想追一個女生,你只是一直想怎樣追她、怎麼被她看到,不會一直想著失敗了怎樣啊。」

但是他也有收起搞笑的時候,交代了他從醫生,真正變成一個作家的分水嶺,那是一個「儀式」,是母親罹患子宮頸癌之後。他終於徹底知道,自己「只是一個病人家屬了」。

從此他決定踏上完完全全的作家之路,不再去比較,「因為香蕉是不能跟蘋果比的。」

「既然決定要當蘋果,就得是顆好蘋果,」侯文詠說這話時,又像個頑童。

許多網友不敢做生涯上的轉變,問了很多很無奈的問題,侯文詠就是這樣,一邊像頑童,一邊又很犀利,進行了他和Yahoo!奇摩網友們的首次空中對話:

<人生不是搞清楚你「不喜歡什麼」,而是搞清楚你「喜歡什麼」>

網友▂▄☆小粉☆▄▂問:

我想請教侯老師,興趣真能當飯吃嗎?我
大學畢業後在現在的職場上工作已經滿五年了,可是我每天做的都是令我厭倦的出納行政工作,我討厭收錢摸錢,所以這份工作做得我好吃力。朋友說,工作不是為
了興趣而是為了金錢與收入,我在這份工作中找不到任何令我喜歡的人事物,現在每天上班就是疲憊。我努力撐著這份工作,是因為找不到比現在薪水更優渥的工
作,我現在該如何是好?是毅然決然辭職還是找讓自己感到興趣的工作?即便薪資低也好?
侯文詠:

要是人生只有抱怨,卻不去檢視你自己的作為,這個是不對的。你今天在職場上工作了五年,這五年並不算什麼,我從醫生要轉成一個作家,就花了我十幾年的時間。這十年間,我並沒有想說不喜歡什麼,因為「不喜歡什麼」並不是人生的解答。而是你要知道你喜歡什麼,可以做些什麼。

所以從我當麻醉醫師開始,我已經在想說,我能不能去實踐一個概念,像一個公司中,會有研發部門。

舉個例子,今天公司支出100塊,會將其中的10或15塊撥給研發部門。儘管研發部門跟現今年的公司盈餘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那個研發部門卻是在研發後年,或大後年的新產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


覺得,人不能沒有「研發部門」這個理想。今天你做其他工作,但你真的很喜歡搖滾樂,那你就花20%的時間,去跟別人去組個團;或者你真的很喜歡寫作,你就
去寫嘛!每天花20%時間去做,有一天人家說不定會覺得你做得很好。或是像我運氣好,做了十年我其實已經有一大群的讀者基礎。所以當我辭去醫師的工作的時
候障礙沒有那麼大,對我的家人也很好交代,這就是我的研發部門,花了十幾年功夫做出的成果。

也許會有醫生問我:「你幹嘛浪費那個時間做那個?」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發部門,所以我認為你做滿五年也還不晚,重點不是說你不喜歡這個工作,而是要去了解你喜歡什麼?

我覺得經濟上是生活的基本,為了薪水工作不是壞事。不過,回到研發部門的概念,你能夠拿多少出來做研發?有時候你的研發不需要很多錢,需要的是時間,那你能不能少睡一兩個小時?我在你這個年紀時,一天只睡5、6個小時,我並沒有付出更多的錢啊,也不是經濟的問題嘛!

前陣子我碰到詹宏志,他跟我說他還是5點多就起床K書,我覺得他很了不起,因為5點我絕對爬不起來,他就比我付出更多。那他為什麼願意這樣?因為存有熱情嘛!所以工作這件事,不全然只是錢的問題。


<當慾望大於能力時,你就窮>

網友幼魚問:

請給迷網的年輕人一個建議:我們都被重視高學歷的社會所洗腦,選擇大學科系時被世俗左右,出社會後失去了固定路徑,太過天真而有高度憧憬,不知道該怎麼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請告訴我們該怎麼尋覓、觀察、發掘自己的出路?侯文詠:

現在的教育,並沒有教年輕人去找出自己喜歡什麼。從小社會就告訴我們,你喜歡什麼並不重要,大家一起吃飯,你要吃什麼要看長輩。

可是老外他們不會,他們會說我的食物要加什麼不要加什麼,但台灣卻只有一個加糖減糖。如果從小你就知道喜歡,不喜歡什麼,長大了你就會了解到底該追求什麼。

然而,現在的發展是反過來的,我們要求一個人,就是去配合大家做一件事,基本上,都是在訓練代工的人。我們以前一直以為代工有前途,可是Nike一雙代工的
鞋子人家3000塊,你才賺300塊,其他2700塊通通給這些有想法、有創意,搞通路搞設計的人,所以我才會覺得說我們下一個產業真正的未來,是在創意
那一塊。

你要想出辦法,而不是去當一個埋頭苦幹的阿信。假如說,我寫了10年的
書就是沒人要看,那就證明我原來是個三流的作家,那也無所謂,起碼我為自己努力過了,人生不會一無所獲。作家一邊寫的時候也會一邊讀別人的書,所以最後就
算無法成為一個很好的作者,也會變成一個很好的閱讀者,人生就會不太一樣了。

我最近才看到J.K羅琳在哈佛畢業典禮講的一句話,她說很多人從前覺得貧窮好像很浪漫的一件事情,但J.K羅琳不這麼想,她說貧窮會讓人感到焦慮挫折,但要是一個人,可以靠著能力把自己從貧窮中拉拔出來,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所以我認為,年輕人剛出社會時,一定要給自己在經濟上起碼,要有一定的收入,不要靠別人。第二個是你的消費程度,也決定你到底會變窮還是有錢。

當慾望大於能力時你就窮,相反的,能力大於慾望時就會富裕。用這個標準來看,儘管比總數我輸人家很多(笑),但我卻覺得我富裕得不得了。我真的覺得台灣作家最好賺很多錢,像J.K羅琳一樣,讓每個人都想來當作家,那這樣這個國家文化就會有希望。


<變成作家,喔!我不用六點起床了,好珍惜!>

網友Li Sebastian問:

想請問侯作家,在決定轉換跑道的過程中,都是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嗎?如果不是的話,是如何克服的呢?侯文詠:

當我轉換跑道,正式變成一個作家時,其實我每天心裡在想:「喔,我不用早上6點起來,我好珍惜。」因為我以前寫書,是我要值班值到隔天八點鐘,扣掉我要準備開會的時間,一天只有2到3個小時可以寫。

但我現在每天在家裡會想說,現在多好,有一整天時間可以寫,我好幸運喔!我好享受!而且有這麼多時間,我一定要寫個1000字不一樣的,很厲害的東西。我每天是在那個邏輯底下,會讓我覺得充滿信心,反倒不是說前途、未來怎麼樣。

當你很喜歡一個女生,在談戀愛的時候,每天想說怎麼追她,怎麼被她看到,你就不會去想萬一被拒絕怎麼辦。你很喜歡一件事,喜歡到一個地步的時候,你就不太會去想說失敗會怎樣,你只會去思考怎樣把它弄更好。


〈媽媽生病後突然領悟:我不再是一個醫生了〉

網友果子問:

請問您義無反顧「不乖」的理由是什麼?若是單純的只對文學界有興趣,那繞了這麼一大圈,您有什麼收穫或是遺憾嗎?那這中間是什麼事件讓您真正體悟自己能夠站在醫生以及作家的領域?侯文詠:

轉換跑道後,那段時間我唯一在想的,不是有沒有成就這件事,反而是那個意義。每天去上班去當醫生,我可以救好多個人,那現在寫東西到底有沒有意義?當我有一些醫生的朋友或同事,他們有些發表了好論文,或是升為主任時,我就會開始有一點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努力?

一直到我媽媽生病,得了子宮頸癌去開刀,我整天陪著我媽。我就看著這些醫生三更半夜開刀,我覺得他們好偉大,非常了不起!因為他們做的事有他們的價值在。在我媽開完刀後,我一個個去送禮道謝。

雖然這大概是3、4年以前的事了,對我來卻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我忽然理解到我是一個病人家屬了,以前都是人家送我禮物跟我說謝謝,可是我第一次發現,我是誠心誠意的感謝這些醫生,他們花了他們的時間、他們的人生救了我的媽媽。

從那一刻開始,我突然理解到,我不再是一個醫生了,以後我要以作家的身分好好做下去。我得在自己的道路上好好的努力,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在這個社會上去幫助別
人。我們作家將來留在這世界上的東西,很可能是寫出好看、動人的文章,我們跟醫生是不一樣的。這時候我就變得比較沒有遺憾了,我不再去比較,畢竟香蕉是不
能跟蘋果比的。

我並不是因為厭惡醫生這職業而不做醫生,基本上我做一輩子醫生也是可以,而且我也會是一個很好的醫生,做一個很好的香蕉。但我既然決定要當蘋果,就得是顆好蘋果。

我如果要花更多時間去做醫生,我可以做得更好,我也知道我花更多時間去寫東西,我可以寫得更好,所以我沒有選擇兩者兼顧。因此白色巨塔之前的東西,跟我之後寫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那是因為我後來比較有時間可以好好寫。

讀者也常常問,你怎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前期搞笑後期變嚴肅,我說不是我的轉變,而是時間的問題。因為我以前永遠只能用零碎的兩三個小時、或剛睡醒的時間去
寫。那時候我很掙扎,當然也可以兩者醫生跟作家兩者兼顧,可是那樣的人生就不有趣了。我後來想清楚,醫生這件事,很多學生做得甚至比我好,台大高手一大堆,我只能算普通的一個人才而已。但是寫作這件事可能是別人來做做不了。

文章來源: http://tw.topic.yahoo.com/hottopic/article/tw-features.yahookimo.com.tw/twfeaturesyahookimocomtw_201008091930

7

一隻貓的學佛曆程 戒殺、持戒、精進的貓師兄

一隻貓的學佛曆程 戒殺、持戒、精進的貓師兄

 

                    貓與父親的因緣
       爸爸在學佛前養了一隻貓,我很詫異他為何養貓,總覺得養貓是女人的興趣專利。爸爸說室內老鼠,恰巧鄰居大貓生產,於是要了一隻來。小貓虎皮紋,很漂亮,淘氣又可愛,和所有小貓一樣喜歡到處抓咬,上牆爬櫃。對爸爸尤其眷戀,象狗一樣經常跟著。爸爸一回家,貓立刻打滾,表示歡迎,激動的上竄下跳。爸爸常講這隻貓,說它很有感情,不同於別的貓,倒像一隻狗。

                     貓與超度法門的因緣
       爸爸來到佛醫易,得知奶奶在鬼道,立即開始學習超度,我之前先下載了一份地藏緣論壇的顯宗超度程式,爸爸就用那個開始做了。他的貓總是跟著看超度,不讓進門就在外喵喵的叫,一定要進去。爸爸發現,召請後,貓會神情緊張的四下里看,精神高度集中的樣子,有時候還很緊張。覺得它大概能看到眾生。爸爸想,說明召請是成功了。在超度的過程中,貓一反常態,絕對絕對不淘氣,安靜老實的蹲在固定的一處等待。到快結束的時候,經常就睡著了。供有阿彌陀佛像的桌子,這淘氣貓從來不上。也不玩耍桌子上的任何東西。
     
後來,我給爸爸請了一個電子轉經輪,爸爸開始還懷疑這個是否有用?並且放到哪裡好呢?貓哪裡都上的去,看到動的東西肯定要抓。家裡的電扇就是它經常撲上去玩的大玩具。但奇怪的是,貓對轉經輪很尊敬,老實的臥在經輪下,不碰經輪。看來此貓善根深厚,懂得接受加持。於是爸爸覺得這個電子轉經輪,大概是有作用的。
      
超度中,父親的感應挺多,也習慣了貓在,不再想攆它出去了。
      
超度的久了,爸爸發現,貓不再殺生了。以前它有個愛好,逮住蟑螂然後吃掉,每天晚上準時臥在洗碗池旁蹲點,蟑螂一冒頭,就抓住,吃掉。最近,它抓住蟑螂,把它翻過身。不再理會了。爸爸覺得很奇異,貓竟然不殺生了。

               貓與佛醫易網超度程式的因緣
       爸爸超度一直用的地藏緣論壇的程式。幾個月前,超度我姥爺的時候,我夢裡去了姥爺家,時下一張紙出現在我手裡,上面寫著:加倍咒:嗡桑巴Ra 桑巴Ra 波瑪納薩Ra 嘛哈藏巴巴.吽帕得娑哈. 出現了兩次,很慚愧,我一直沒有好好學習超度,以至於來論壇很久了都不知道加倍咒怎麼念。夢裡清晰的念出來了。於是我告訴爸爸,應該加上這個咒,姥爺提要求了。爸爸便加上了。
      
但爸爸覺得他用的顯宗超度程式感覺很好,沒必要換,所以一直沿用他的程式。直到最近,他決定開始學習論壇的超度程式。於是問我要書,慧生姍姍師兄給他郵寄了一本。他第二天就收到了,拿回家,打開包裝,奇異的現象出現了,貓激動的跳了上來,圍著書直轉,看到書的封面題著:解脫終生成就自己,成就眾生解脫自己。貓規規矩矩站在書前,不停的點頭!    
爸爸說可惜手頭沒攝像機,但是他拍下照片了,若以往,拍照片貓也會撲過來看個究竟,但有了書,貓對別的東西都不感興趣了。


不停的點頭
 
打開書,貓趴在上面看,很長時間,能看懂似的。爸爸想拿來看,貓竟然不允許,用爪子壓著書,爸爸就推了它一下,拿起書,哪知貓突然伸出爪子照爸爸手上就是一下,抓出了幾個血道子。爸爸只得放下書,它又自己看起來。就像護食一樣護著這本超度程式。爸爸對它說,那我們一起看吧,小心地翻書,當翻到內封阿彌陀佛像那一頁,發現貓不用爪子壓書了,而是恭敬的站在書外,它想翻書時就用頭拱書


翻書用頭拱
 
覺得太奇妙了,但想看它能對此書感興趣多長時間,也許過一會就做別的去了。
     
於是,趁貓上廁所的時候(此貓會自己去衛生間上廁所,大小遍後讓人給它沖水,不用貓沙)走到放書的地方準備拿書,哪知貓以閃電般的速度突然出現,又橫在書上,不許動。只好作罷。只要爸爸打算往放書的茶几對面的沙發上一坐,貓就立刻奔上來用爪子按住書。爸爸給我電話說,這書成了它的了!晚上該睡覺了,爸爸怕書吹髒了,拿了一份報紙蓋在書上,貓兩爪子就把報紙撥到地上,自己還是臥在上面。當晚,貓破天荒的沒有進臥室睡覺,而是在書上睡覺。


睡覺時
 
第二天,我和論壇師兄們說起此事,大家都覺得貓兒善根深厚,問我又沒有給它做皈依,我說沒有,大家都說,人家天天學佛也不給機會,趕緊做啊!於是爸爸決定給它做。當晚,為它洗澡,告訴它一會給你也做皈依。貓很老實的讓洗了澡。聽懂了似的。
     
超度開始,貓繼續跟著,當唸到為眾生皈依的時候,貓突然跳上了桌子,很期待的望著爸爸。爸爸一看,決定先給它做,於是一隻手摸著它的頭,給它做了三皈依。貓滿意的跳了下來。繼續看超度。
      
超度完畢後,爸爸還想拿那本書,貓允許了。但一直追逐著,看到爸爸把書放在一個抽屜裡。便使勁的抓抽屜,腦袋歪過來看著抽屜縫隙。只好把書再拿出來,方便它看。

       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貓接受了三皈依後,居然開始拒絕吃貓糧了。爸爸想,沒有那麼神吧,也許是不餓。但貓三番五次的走到食盆,用鼻子嗅,顯然需要吃東西。不理會它,過了半天還是不吃貓糧,於是給它倒了半晚米粥。貓一頭紮進碗裡開吃,吃的滿嘴滿鬍子都是米,顯然是餓壞了。爸爸這才相信它是不吃帶肉味的貓糧了,趕緊出去買了素貓糧,拿回來後給貓吃,貓吃的很好。爸爸還是想試探試探它,就在素貓糧裡摻了一點以前的貓糧,貓又拒絕吃飯了。
      
聽到這裡我對此貓肅然起敬,俗話說哪個貓兒不食腥,這一隻貓,皈依三寶後儼然開始守戒!分明是來度化我們這些愚痴眾生,但看貓都如此敬三寶,受戒律,得人身者更要行人事,聽聞佛法亦當依教奉行,否則就是愚痴倍人!南無阿彌陀佛。
 
   
佛醫易的超度書裡,有金剛經和密咒,我想,貓對此書如此有感覺,也許對金剛經和密咒有感覺吧!阿彌陀佛!


認真看書


看的很投入


佔住此書


似曾相識


貓咪全身


超度的時候不讓進門,在門口轉來轉去的叫


阿彌陀佛,貓師兄!

    爸爸發現貓咪這幾天瘦了,覺得是吃素的緣故,於是前天給它買回一條魚,也是看它是否真的食素了。貓見了魚,還是撲上來三下五除二吃掉了,吃的光光的。
半小時後,貓咪突然開始嘔吐,把吃進去的魚都吐了。
我說爸爸你別折騰貓了,貓已經得了戒體,不要再去試探它,考驗它,摧毀它了。阿彌陀佛。
    
   
正新老師告訴我爸,說貓咪可以聽懂他的話,可以與他交流。爸爸注意觀察,發現果然是這樣的。他問貓,貓總是有反應,那根尾巴就如同會說話一樣,給予人回答。連熟睡時都如此,和它說話,貓睡的呼呼的,但那根尾巴會突然翹起來。若問它唸經了嗎,它的尾巴尖尖就打個激靈。


貓師兄每日必做的功課就是看書。自動自發,不必監督的。對偷偷給它拍照也不能阻擋它的聚精會神。


不以做功課為做功課,彷彿餓了需要吃飯,困了需要睡眠一樣,每日看書就是這樣自然而然。


這個姿勢和人一樣


看完睡覺


爸爸整理經書,貓師兄又發現一本它喜歡的書,開始看起來。是地藏經。


讀《地藏菩薩本願經》
   
貓咪現在有了自己固定的學佛位置,無論醒時看書還是睡覺,都是那本超度程式的書。我爸爸要用的時候去拿,本來它不在那屋,但只要一拿書,它就會立刻不知從哪冒出來,緊緊跟隨,時時守護,全程監控書在爸爸手裡使用情況,彷彿是盯住自己財產似的。爸爸用完立刻放回原位,還給它。它就輕鬆了。
   
貓咪與爸爸交流對話越來越默契,爸爸叫它:「咪咪!」  它回頭答應:「啊誒?」  都不是「喵」聲了,不知道怎麼從嗓子裡冒出來的音。
 
   
咪咪現在看超度的書是雷打不動,天天看,晚上抱著書睡覺 
 
   
正新老師說貓可以倒著看,正著看, 不必翻開書都可以看。與我們人的方式不同。但貓有時候也自己翻書的。
   
爸爸說,經過一個星期的觀察咪咪喜歡三本書,1超度的書,2地藏菩薩本願經,3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其他的不看
昨天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它把一本地藏經放在佛堂它在的地方了。又佔有了
一本經書。哈哈  

 
有個古怪事,前天爸爸出差,要一晚上不在家。臨走時鎖了佛堂那屋的門和窗,讓貓在客廳臥室活動。給它準備了滿滿一碗貓糧,貓在門口依依不捨的送他走了。
2天爸爸回家來不見貓迎接(一般他一進門貓都歡快的迎接),看到碗裡的貓糧也吃了很多。這時候聽到佛堂那屋喵喵叫,貓著急的出不來,打開門它出來了。萬分奇怪,貓是怎麼進去的?門窗都鎖的好好的。
這個貼子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當地有居士們上門看貓去了。已經去了兩撥兒,給貓帶了素食的好吃的。貓的習性是有生人就躲藏起來。但貓見了學佛人一律都很友好。
爸爸把居士給它拿的核桃粉等拌在一起吃,它吃的很香,一隻爪子都踏進碗了去了 有一次,一位居士看到貓臥的那個地方,對它說:你不能在那麼高啊,都超出佛像了。貓聽了立刻下來了,讓爸爸給它重新整理了地方。


都不許動。
 
貓越來越溫順,眼裡都是慈祥。但為了經書會伸出鋒利的爪子……每次老爸試圖拿書都被抓咬。

                 貓咪的飲食已經自己調整好了
  
  
貓咪自從做了皈依後,食素了,但吃過三次魚肉,兩次是爸爸試探,結果貓吃下去後又吐了出來。不敢再試。後來一次是外人來看它,特意試探,貓吃下後又吐了。貓咪吃素以後迅速變瘦,掉毛。瘦的肩胛骨突出,走路時候一左一右來回凸顯,側面看很寬,從上面看很薄,像一個小老虎,小豹子。食量變的越來越小,爸爸變著法的給它做吃的,但它每樣東西都是聞聞後就吃一點。但老抓自己的碗。說明餓,但自己不知道要吃什麼。問過正新老師,和父親當地的一位法師,都說不用擔心,貓可以自己調整。
   
後來,貓突然發現了花盆裡的嫩草可以吃,便開始每天吃草。每天清晨,新長的草尖尖都會被它吃光。可憐貓咪的牙齒本是食肉動物撕咬的尖牙,吃草需要磨合,貓咪吃的很費勁,看起來吃的很起勁,其實是難以咀嚼的。可它就認準吃草了。
   
現在的貓咪,無論你試探它與否,它都不會吃肉了,連聞也不聞。以前吃飯時間,會跳上桌子每個菜都聞,現在只要桌子上有肉便連桌子也不會跳上去了。爸爸專門用花盆種了三盆草。共它每天享用。它的毛最近不掉了。感覺自己調整好了飲食。身體也基本適應了。(草影發帖 發表於
2009-11-24 13:10 )
  
有一次老爸看書,突然嗡嗡聲襲來,於是下意識抬手,啪的一下,打死一隻蚊子,還帶著血。貓蹭的跳上來,看看蚊子,然後突然站到爸爸胸脯上,弓著背,臉對著臉齜著牙開始怒吼,嚇了爸爸一跳,吼了十幾聲。貓真成了護法了,時刻監督提醒。春節爸爸回來十天,走時我給他帶了本僧伽吒經,拿回去以後貓立刻又看上了,翻開,用爪子壓住,它看書時,叫它是不應的。阿彌陀佛

 
   貓的耳朵一直往長里長。爪子大,象老虎。叫聲也不是喵,而是:「麻啊嗚——
  
此貓是乘願再來的,度同類眾生的!

(正新居士 發帖) 轉自佛醫易網論壇 轉自 草影發帖網址:

http://club.fjdh.com/12998/viewspace-135581.html

12

頂果欽哲仁波切十三歲時寫的詩

引述

頂果仁波切十三歲時寫的詩

我最親愛的父母,

我致上最高的敬意!


您們給了我生命,

賜給我珍貴的暇滿人身,
從嬰孩到現在,

您們一直用愛來照顧我,
為我引見真實的上師,
感謝您們的慈悲,

我才能夠接觸解脫之道。

普賢上師的生平,
我已經充分地聞、思、修,
一般人所在乎的這一切,
我將安靜地離去,
在空曠、無人的山谷中流浪。

父親和母親,

留在您們美麗寬闊的房屋中;
我,您們的麼兒,卻渴望的是空曠的山洞。

感謝您們給我細緻、柔軟的衣裳;
但是我不需要――我寧願穿著樸素的白毛氈。

我將所有值錢之物留下――
一個乞食缽、一根柱杖、和袈裟是我唯一需要的。


我把榮華富貴一切都拋開,無悔無撼;
一小冊深奧的忠告是我唯一想收藏的。

獨自走向懸崖斷壁的荒野,
我將離開這姹紫嫣紅的花園。

我不需要隨從,他們只會增添憎恨和執著;
我唯一渴望的伴侶是鳥和野生動物。


之前,在我無上上師面前,
當他給我‘秘密心精要灌頂,
我就許下宏願,棄絕世俗生活的一切活動
依佛法來修行。


這個承諾深深地銘志我心――
我不得不離去,至了無人跡的深山中閉關。

現在,您們的兒子要到山谷中隱居,
但是,您們的笑容會永遠陪伴著我,
我不會忘懷您們慈悲的照顧;


如果我能達到經驗和體現的城堡,
可確信的,我會回報您們的恩賜!

―― 頂果欽哲仁波切於十三歲時所寫

0

隨和的聖嚴師父/吃飯快 記「姓」了得 曾算過命

 
更新日期:2009/02/05 04:09

〔記者楊久瑩、盧賢秀、陳璟民/綜合報導〕你可能不知道,聖嚴法師曾經算過命,還破了算命仙「活不過六十五歲」的鐵口;還有,法師吃飯火速,更珍惜時間,即使搭飛機時都不忘寫書,對於身邊每個人就算記不得名字,也記得姓,再稱對方一聲菩薩!

「哇!你很難想像,師父吃飯的樣子,你會嚇一跳。」身體還硬朗時的聖嚴法師,吃飯相當火速,和師父一起吃飯的信眾才剛扒了幾口飯,法師就已飽餐起身離開飯桌了,與他講話慢條斯理的印象差距甚遠。

大學一畢業就跟隨聖嚴法師的果祥法師說,聖嚴法師早年很刻苦,只吃白飯、番薯葉和豆腐,以木炭灰泡水來洗衣服,連寫信向外求援的郵票錢都沒有。

而師父弘法經常奔波勞累,弟子不忍心問師父:「為什麼要這麼累?有些事情留到明天再做吧!」聖嚴法師卻說:「你怎麼知道我明天還在?」

面對信眾各種奇怪的要求,聖嚴法師總是隨和以對,有一天法鼓山正在舉辦打禪七,一位男眾菩薩突然看著法師餐盤上的食物說:「師父,我要吃你的東西!」聖嚴法師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給你吃。」

師父任何東西一定用到不能用才丟棄,更不忘把握分秒、利用瑣碎的時間做事,工作人員分析,這就是為什麼聖嚴這麼忙,卻可以著作等身。

師父還曾自爆算過二次命,第一次還不到三十歲,當時在軍中當通訊兵,身體不好,前途茫茫,命理師預言,師父有出家命,將來會是個有影響力的法師,不過,只能活到六十五歲;第二次算命,則是和幾位朋友一起看手相,但命相師端詳許久,說聖嚴法師的掌紋很怪,但同樣預言他活不過六十歲。

聖嚴法師說,相由心生,算命師講的「過去式」總是比較準,過去的福報或業障,於再次投胎時其實已大勢底定,但知命卻可造命,每個人來世上都帶了使命及學習課題,人的一生就是為實現投胎前的規畫而來。

1

幾年修行《地藏經》,不吐不快

http://tw.myblog.yahoo.com/jw!zm7WkfubCR4f4YgU2g–/article?mid=53

作者:華山思過崖

我讀《地藏經》一般是跪讀,拜讀,痛哭著讀。《地藏經》有時候反復的說,反復的說,一次次的說,一次次的說,惡道的苦,不要墮落惡道。我知道,那是地藏菩薩的大慈大悲啊。地藏經字字慈悲,是我在某天哭著讀經後感受到的,那天哭得一塌糊塗,大家都在哭著讀,哭著哭著,情不自禁的開始拜。

打開《地藏經》,看到一時,你就知道,自己已經開始參加了忉利天大會,全部是孝敬已經圓滿落實的人參加的大會。《地藏經》字字圓滿,這是我在某天一字一拜,拜經的時候感受到的。

《地藏經》是經中滿月,「念《地藏經》一次,則十方諸佛給你灌頂一次」。因為你念經的時候,你的心妄想潛伏,你的心就是菩薩心,經中佛不斷給地藏菩薩摸頂,地藏菩薩還需要摸頂嗎?其實是給你摸頂,佛大慈悲啊,你們還不知道啊,念的時候再胡思亂想不好意思了啊。不過念經是佛力,佛知道末法眾生會打妄想,所以有妄想也有很大利益的。本經以不可思議性識為體,從凡夫的妄心,到菩薩的真心,指點妄心即真心,華嚴警戒,只有步步實在修行,才能體會。

《地藏經》我只要讀八遍,就求什麼得什麼。讀三十遍,就好事情不斷,相當於常人所是或的「轉運」。有次我三姨夫在單位上班突然死去,我給他讀49遍,後來我問過師父他可否通過此力去善道,師父說:「49遍,太夠了太夠了,絕對去善道。」師父要求我跪讀300部,則衣食無憂,並且可生個好孩子,報恩的。

《地藏經》治好癌症,我已經不想去說了,山西小院已經說得很透徹,很感人了。我身邊見過的,也是快10個人了。 《地藏經》給快斷氣的人讀(在外面讀,裏面的人陪他念佛)往往讀過了很快就斷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例子更多更多。所以給快斷氣的人讀經以後,我們都很緊張。「今天讀了這麼多部《地藏經》,他會不會走?晚上一定要看好啊。」因為給快斷氣的人讀經,都是回向給其歷劫的冤家債主,冤家債主多有孤魂野鬼,他們沒有善根福德那麼大,能夠馬上相信淨土念佛,所以用《地藏經》超度他們,要比較當機。

我有一天跪讀《地藏經》後,晚上,耳朵中傳來光目女救母親那一品,是一個男聲在我耳邊讀,句句分外清楚有力,我就一直聽完。次日,我就會背誦那一品了,其他的品還是不會背誦。

我有一同修,小時候殺生無量無邊,後來得癌,誠懇修行,每天讀《地藏經》。他經常夢到地藏菩薩,他的癌沒有發展。就是絕對不會有性命之憂,以病為師,精進修行。家人也不會要求他去工作了。我們還非常羡慕他。

地藏菩薩還曾經在夢裏告訴我,你放生就是讀《地藏經》,就是念我的聖號。那是在一次大放生後,我夢裏念地藏菩薩,夢裏念得飛了起來,又夢到滿數的紅鯉魚在飛行。才知道的。

讀《地藏經》的時候,我和讀其他淨土經典並沒做分別,都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或者幫助他人求生淨土。〈觀經〉說淨業三福,其中第一福分就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讀〈地藏經〉,就是修第一福分。〈地藏經〉的核心精神就是: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讓我們發揚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吧。

0

禪修的方法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禪修的方法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禪修是訓練心靈最直接、最實用、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許多論典中都認為,即使你非常博學,
做了廣泛的分析,也聽聞了許多教法,
除非能把這些應用到實修上,
否則就像種了稻卻不去收成的農夫一樣,
你沒有完成最主要的工作。
禪修的方法有無數種,
有些禪修只要讓心安住在本來的狀況,
而有些禪修則用一些技巧強迫心進入一種更清晰、
更鮮明的無礙境界。
有些法門用相反的思惟對治煩惱波浪,
譬如以慈悲觀對治憤怒;
有些法門則用類似的念頭或煩惱來對治那個煩惱。
大火可以用水去熄滅,
但是另外一種有效的方法則是以火攻火,
也就是放一些小火或利用爆炸控制大火,
以阻止大火的蔓延。
同樣地,
有些禪修技巧本質上和你所具有的問題很相似,
例如,假設你的貪慾很強,
你可能適合修虔誠心的法門,
因為虔誠心與貪慾的性質很相近;
因此你可以依據自己的性向來修虔誠心,
讓自己的心受虔敬對象的吸引。
不管用哪一種技巧,
禪修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特別思考方式的過程。
過去偉大的修行者學者,經由他們的修行,
發現了一些思考的方式與心靈行為的類型,
從這些發現中,發展出創造或喚起特殊心態的技巧。
如果我們能規律地修禪定,
就會逐漸地習慣於這些心態或是思考方式,
使這些成為自然。
雖然我們不這樣稱呼它,但是我們隨時都在禪修。
冬天的時候,你可能幻想和某個朋友共度夏天,
心中浮現出你們兩人在海灘上的景象,
接下來到喜歡的餐廳晚餐,再去某個地方看電影。
如果你重複播放這個幻想,
它就幾乎成為你的一部分,只要你要,
就可以立刻想到它——這就是禪修。
你的身份也完全是禪修的產品。我們出生時,
不知道自己是誰;如果被別人抱去養,
由於受到完全不同的影響,
現在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人。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命名,
然後和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人,透過語言和行動,
開始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是什麼樣子。
他們也告訴我們:我們是好是壞、
是聰明還是愚笨、是美麗還是醜陋、
是可愛還是不可愛,以及其他種種。
我們吸收了其他人投射出來的
「我是誰、我是什麼」,
以別人對我們的影響作為基礎來想自己,
於是我們的心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形象。
剛開始你看著自己的形象,幾乎不斷地想:
「這就是我!這就是我!」
甚至在你意識地想著其他事物時,
還在無意識地思考它。
經過多年的修持來做那個人之後,
你對於成為「他」或「她」已經完全習慣了;
所以,現在你就自動地是「你」了,
你不用再去檢查來確定自己是誰,
你只是毫無疑惑地假設你是這個人
——禪修也是一樣地運作。
用同樣的技巧,
你幾乎可以改變對一切事物的觀感。
你可能覺得窗外的景色很難看,
但是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思考,
並且努力地由新觀點去看,
就可以改變對景色的觀點,而認為景色很好看;
一旦當你習慣視它為美好的,
再讓你想像它很難看,就又變得很困難了。
你目前感到很平常、很熟悉的一切事物,
從你吃的食物到最親密的伴侶,
剛開始都需要習慣的過程。
使自己習慣於某種事物,一般而言,
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操作,
而禪修則把它轉為意識的操作。
有時候人們會認為,對要工作、
要做生意的人而言,禪修並不實際,
他們想像禪修會使他們太置身事外或太恍惚,
無法實事求是地和其他人交流,
而反過來才是真的。
禪修會使你到達前面所提的
「沒什麼大不了」的境界,
這種不把事情過分誇大的心態,
很自然地會投射出來,
別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彈性、很隨和,
而你的人際關係自然就充滿著和諧的氣氛。
溝通有效與否,決定於訊息是透入了你心中,
還是只碰到表面就彈走了。
如果你的心很閉塞,無法接收任何訊息,
也就無法和別人溝通;如果你的心很開放,
能接收到訊息,並知道如何反應,
甚至和你溝通的人本身很閉塞
乃至不穩定也沒關係。
禪修的人是最好的溝通專家,
因為禪修敞開了心胸,使得溝通非常容易。
0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 2009年(土牛年)之特別祝福

 
尊貴的欽哲揚希仁波切 (Khyentse Yangse Rinpoche), , 尊貴的康祖仁波切( Khamtrul Yangse Rinpoche), 尊貴的敦珠揚希仁波切 (Dudjom Yangse Rinpoche),尊貴的 敏林堪千仁波切 ( Miling Khenchen Rinpoche ), 尊貴的祖古貝南仁波切( Tulku Penam Rinpoche ),尊貴的 卻袞仁波切 ( Chongon Rinpoche ) 祝賀大家新年吉祥‧快樂 !!!
(  準備著 Yamantaka 大威德金剛 長壽迴遮灌頂法會 的六位佛門龍象之吉光片羽 ! )
 
~~~具足三學披奉壞色衣      眾會僧伽此處遍充滿
      講修事業恒遍布國際      教法諸方增盛願吉祥 ! 
                                                                      ~~米滂仁波切 ( Mipham Rinpoche )
……………………………………
(  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於百忙之中,特地捎來祝福;
以下之英文信函包涵套色、排版,皆是仁波切 對十方的一分心意!)
 
                                                                                                     2009/1/25
 
                                   To All the Dharma friends
A Special Greeting from Khenchen Rinpoche
For 2009, the Year of the Earth Ox
 
( To all Dharma Practitioners )
For the Vajrasattva Mantras I have asked you to accomplish,
I wish good Karma for you and all sentient beings. 
At this time of the New Year,
I would like for you to personally dedicate all of your mantras
To all people who died in the natural disasters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st year
And to all people who are suffering at this moment.   
I wish for a better life for you, that includes prosperity, good health, and peace in the world.
May your practices flourish and may you soon become realized for the benefit of all beings. 
And more importantly , To All Beings in this world 
I wish that you will gain in patience and wisdom
 Utilizing the practical and serious energies of Earth and Ox,
Combining to bring you a feeling of stability, growth and progress in the year ahead.
I wish you a year of slow and steady focu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your foundations!
May you find happiness and peace.
May your wishes be fulfilled.
I send my best wishes to you all for a very
Happy New Year!
                            Miling Khenchen Rinpoche
…………………………………………………………………………………….
                           
                                           
                            來自堪千仁波切2009年(土牛年)之特別祝福
                                            
                                               
致所有的行者
  伴隨各位所完成的金剛薩埵心咒 ,
祝福各位與有情眾生得善業。
 
於此新年時刻,
對於過去一年
於自然災難中往生與置身深處痛苦者,
誠願諸位
為他們獻上所有的祈禱。
祝福各位擁有更美好的生活,並享有富饒、健康、世界和平。
願各位修行精進,並悟得利益眾生之真諦。
     更重要地,要祝福所有有情
祝福各位擁有毅力與智慧 ,以誠摯勤奮(牛年精神)處世,
將可於未來生活安穩、成長、進步。
祝願各位能實踐以虔敬態度不斷地強化與改善生命的本質。
願各位喜樂與平安
祝各位願望得實現
  獻給各位我最誠摯的祝福
新年快樂!
敏林堪千仁波切賀
 
 
 
◎溫故知新‧ 您可以瞭解更多:
 
【猶如珍貴教法之殊勝太陽~~敏卓林第二法脈執持者‧尊貴的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55&prev=133&l=f&fid=18 
 
【中觀 1】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125&prev=130&next=94&l=f&fid=16
 
【自人本的寬厚開始 】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130&prev=136&next=125&l=f&fid=16
 
【與你談談金剛經  1 】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78&prev=81&l=f&fid=16   
 
【與你談談金剛經 2 】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81&prev=94&next=78&l=f&fid=16
 
【2008 敏林在臺灣‧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之開示~~~關於聖如意輪觀音灌頂】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1011&prev=1068&next=805&l=f&fid=16
 
【2008 敏林在臺灣‧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之開示~~~藏傳佛法如何看待生死輪涅(1)】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1068&prev=1090&next=1011&l=f&fid=16
 
 
◎ 圖文版權所有‧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
0

當代 第四十一任薩迦法王開示《直視心的本性》

 
當代 第四十一任薩迦法王開示《直視心的本性》
 
Looking Into The Nature Of The Mind
直視心的本性(一)
「心的本質」若要理會得來,先決條件就是你要作禪修,在禪坐中將心意集中,避免吵雜干擾,最好選取一個安靜舒適之處,而採取七支跏趺坐,若無法盤腿最少要背脊挺直,雙手接合,如我現在的姿勢〈法王示範〉…。
就初學者言,若無目標物心將不易集中,所以最好選擇一目標物,如佛像、花朵、或其它東西,將之置於前方距自己兩呎處,高度與眼睛平齊,並且放置穩固,否則若它晃動將導致念頭生起。這時有三件事應注意:呼吸、眼睛和心,試著把這三樣東西都集中在目標物上。不要去想這個東西的品質、形狀或顏色,而只是集中你的精神,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愈久愈好。當有事情發生時,如聲音響起、光線射入、或其他事情出現時,常態下你會生起雜念,而無法如前的專注。此時必須馬上再將注意力收回目標上,並試著讓它持續下去。
 
直視心的本性(二)
假如你透過尋找,遍尋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裏裏外外的任何地方,你都將找不到一個稱為「我」的東西。我們經常習慣性的說「我的頭」,「我的手」,「我的心」,你應該仔細探究這個「我」究竟在哪裡?其實,無論你如何的鑽研考論,你也無法在任何時間空間中找到這個「自我」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自己。
 
同理,「心」也一樣,它好像節拍一樣,時時刻刻在變,你也無法真正找到它。過去心已遠,未來心尚未起,現在心則時刻在變,所起在三時中,都找不到「心」的存在。而且,當我們說「我的心」時,就如同說「我的房子」一樣,「心」本身並不是「我」,「我」與「心」似乎又是不同的東西,那「心」到底是什麼呢?「我」又是什麼呢?值得仔細參考。
 
我們來探究一下「心」,如果「心」的存在是真實的,那就如同人的存在一樣,當該有形體。比方說若有一個人存在,我們可以問他在哪裡?在我身體內嗎?在身體外嗎?在身體的中間嗎?或存在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同哩,如果心是真實存在,我們可以問它在哪裡?其次,它應該有個形狀,是長得像甚麼呢?圓的或方的?還有,假使它是具體存在,就一定有顏色,我們的心是白色的?黃色的?綠色的或紅色的呢?
 
其實「自我」或「心」並非由別人所創,它是經由自己很強烈的習性所製造出來的。要是外在的對象不復存在時,例如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朶所聽到的,舌頭所品嘗到的,當這些東西消失時,「自我」便自然解消,如同夢境一般,並非真實存在。在夢裏,我們看見很多東西,而且當在夢中接觸到好東西時,如同真實生活一樣會感到高興,當接觸到可怕東西時,也會覺得受到驚嚇,等到自己從夢中醒來之後,才發現什麼也沒有,原來只是大夢一場。「自我」也相同,一旦我們的對象物消失之後,主體也就跟著不見。
 
那「心」又是怎麼的存在著呢?前面透過層層徵尋,我們找不到心的顏色及形狀,「心」應該不是真實的存在物,它應當只是一種覺知。覺知我們並沒有死亡與昏迷,我們仍清醒的活著。這種覺知是持續的明覺之持續,一如心靈的流泉不間斷一般,我們由一個嬰兒到長大成人,最後歸於死亡,「心」都永不間斷的覺知。它由過去生而來,然後經歷此生,又會繼續到來生,我們可以說這種持續不斷的明覺就是心的持性。
 
任何東西都有不同的特性,以區別彼此的不同,例如花的特性是常有葉子為伴,以及擁有特別的顏色、香味和形狀;它跟桌上是不同的,桌子沒有葉子為伴,桌子的顏色、味道和形狀也與花不同。同哩,心也有它的特性,心的特性就是明覺。明覺有其持續性,做錯事的心和做對事的心,都是同一個心,做任何事的心,也都是同一顆心。
 
直視心的本性(三)
 
接下來我們探討「心」的明覺,它位於何處?由何處生起?安住於何處?將往何處去?「心」是空性,是無因的,因此它從未生起,也從未安住。如前所述,假如它有所安住,它一定是在身體之內,或身體之外,或是在這兩者的中間,且有特定的形狀,及特定的顏色。但是心並無這些現象,所以它並不是真實的存在物,或者稱之為.「空」,而這個「空」的狀態,佛教術語就稱為「空性」,所以「空性」是心的另一個特性。
 
「心的本質為空,特質為明」。「空」與「明」無法被分離,「明」的本身是「空」,「空」的本身是「明」。如前所說,當我們找尋心在那裏時,遍尋不著,不在任何處,也無任何形狀與顏色,故它是空的,但是卻感覺真實有心的存在,如果沒有心,那到底是誰在做這些事?誰在經驗這些快樂或痛苦?
 
心的兩個特性明與空,是二而一,明而空,空而明;若從表面上看來,空性與明性似乎是矛盾的關係,明性是持續不斷,而空性似乎不存在;其實明空二者,如火與熱,我們無法將火與熱分離;火本身是熱,而熱就是火。明性與空性亦然,是二而一的存在,二者都是心的真實本性。
 
我們可以說心有三種特性:「明」為其一,「空」為其二,而「明空不二」為其三。若對於這三特性有真實了解,我們便可試著依此基礎,以非常專一明晰的心,用以觀修「明」、「空」、及「明空不二」的心境;若進入此心境中時,會發現本無禪修之人,亦無禪修之事,也無禪修之法,只是空不離明、明不離空、空明不二的禪境而已。
 
以上這些都必須自己去實證體悟,若只是在理智上理解,那都只是相對層次上的事,非究竟了知心的體性。究竟面是遠離諸邊的,如存在與不存在的邊執等,這些都要加以超越,乃能進到究竟面心之體性中。然而這對於一般人而言,似乎是太遙遠了,一般人甚至不屑於探討:生命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裡?為什麼我們需要經歷這樣的人生?這些問題一般人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另外有一些宗教家,無論是佛教或非佛教,還有不同文化國度中的智者與哲人,他們則努力嘗試發現生命的奧妙,找尋生命真實的意義,探討我們為何在這裡?為什麼大家看起來差不多,而最後卻有不同的結果?等等,對於這些問題,他們都各自用心的去尋求答案;唯真正的答案必須真實了悟心之體性,走入究竟面,才能算是弄懂生命存在的理境。
 
佛陀曾親自預言在他入大涅槃後,將出現一位「龍」比丘,他將可以表達傳述佛陀的真實智慧,這就是佛教中最高的哲學家龍樹菩薩。佛陀預言龍樹菩薩將到人間解說中觀哲學,案佛教中有甚多派別,中觀派算是其中較高的一派,龍樹菩薩為創始人,他的哲學謂一切事物皆可歸為相對真理與絶對真理;在相對真理上,他所認為的與其他家派的主張無大不同;但在究竟真理上,他以一很敏銳的智慧來檢視生命是什麼?所有外顯諸法的本質為何?之後,龍樹謂究竟諸法是遠離二邊,既非「有」,亦非「無」也不是「二者皆非」,也非「非二者皆非」,究竟真理是超越二元對立,凡可意會想像者皆需否定,透過現象的不斷否定,才能進到究竟的絕對界中,當悟入絕對界之後,乃能真實了知心的體性是什麼?一切相對界世俗諦的言說都無法碰觸心的體性。
 
龍樹菩薩承受「緣起性空」的佛教智慧,以說明世俗諦與勝義諦。他謂世間一切諸法,皆因緣所生,沒有一件事,不由因緣而存在,一件事情的發生,若其中一個原因消失,它就不會如此發生,這是就緣起義說。若就勝義諦說,則一切的存在皆是「性空」或「空性」的顯現。「性空」或「空性」並非我們所謂的虛無,當我們說「性空」或「空性」時,是表示它超越相對,遠離言詮論釋,我們無法用相對世界的言語形容它,它超越了我們現象界的任何形式,超越了這個我們目前深深陷入的二元之網的陷阱中,它完全遠離這一類的事情,它是心在究竟義下的呈顯狀態,也就是心的體性之顯現,故透過龍樹菩薩的「性空」或「空性」,將有助於對心之本質的體會。
 
我們可以依據上面對心之體性的闡釋來作禪修,當然這樣只能了解其表層的文字意義,然後經由深思與禪修,自然可以漸次證悟究竟的真理。當我們覺悟了這些之後,就能完全由輪迴的串習中解脫出來。那我們應該如何修持呢?口頭說說很容易,但要實際運用於禪修便非易事,當我們說遠離諸邊,遠離一切想,但要如何落實呢?之後又怎麼辦?如何往下走?如何才可以得到這個體驗?等等,便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
 
內觀之第一教授──【成境唯心】
 
我們一般人修行要由淺而深逐次深入,現在首先要建立起所有外顯事物,皆由我心所現的觀念,亦即「一切唯心」,心創造了這個世界,一切好、壞、痛苦、快樂等皆由心所創造;許多經典皆如是說,許多得到內在證悟的大師們,也都說生命所體驗到的一切境界都根源於心。我們可以舉夢為例來作說明,我們在夢中可以見到我們的朋友,然後跟朋友一起享樂,夢中所感受到的快樂一如真實生活的經驗一樣逼真。我們還可以在夢中見到色彩、形狀,以及所有的一切,而且它可以在我們心中產生影響。如果是個好夢,我們會覺得很快樂,而且享受於其中。如果是不好的夢,我們也感受到不好的情緒。像這樣的夢與我們目前的實際生活有何差別?其實並無多大不同,夢境與現實中,都是同一個你的體驗化現,唯一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你有著較多的習性,而在夢中則習性較弱。然而在究竟上,他們並無多大差別。於此,你就可以了知你的心,在夢中可顯現一個世界;在現實人間,又可顯現一個世界;而這一切都是你心的不同顯現而已。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切外顯皆是心的化現之認知。
 
若你接受了這個觀念「萬法唯心」,那你就必須相信生活中所見、所聞、所嚐、所感受到的一切,皆由於我們內心所致。比如說在現實生活中只要心情愉快,即使自己身處極惡劣的環境,還是會很快樂的;縱居陋室,所有物質都很匱乏,只要心情愉快,你仍然是快樂的。但是如果心情不好,即使所有享用皆是最高級的,你也不會覺得快樂。這一切都因心情使然。同哩,即使住在同樣的房子,用同樣的東西,外面的一切東西也都一樣,對一個人而言是快樂的,但對另一個卻非常不愉快。假設不是「萬法唯心」,那同一環境對每一個人而言應該都是相同的。一個愉快的地方,每一個人應該都同樣感覺快樂;一個不愉快的地方,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會是不快樂的。但事實不然,可見是「萬法唯心」。以上是對心內觀的第一種教授。
 
內觀之第二教授──【成心為幻】
 
第二個教授是建立心的顯現為如幻的觀念。當魔術師表演魔術時,由於一些技巧或使用一些咒語,他們能變幻出許多東西。當我們看這些東西時,就像是日常真實生活中的東西一樣逼真。同理,心的顯現亦若此,當所有因緣聚合時,它就能顯現出一切現實中的事務來,但是當因緣消失時,這些東西便不存在了。人間的所有存在物,都要如此觀想認識,它是虛幻無實性,有如魔術師所變現的世界一樣,這是內向觀修的第二個要點。
 
內觀之第三教授──【成幻無自性】
 
第三個教授是建立幻無自性的觀念。所有東西皆互相依存,都是因緣條件具足才會顯現出來,等到因緣不存在,那些東西便自然解消,而當中並無不變的自性存在,這是世俗諦的緣起說。若從勝義諦言,真理是超越有無,及各種二元對立,一切究竟的存在皆遠離言詮,我們無法透過言語表達超越界的東西,那是本體不可說的世界,這是勝義諦的性空說。這種緣起有與本性空合一的「空有不二」論,便是向內觀修的第三個要點。
 
結論是心的本性有三個特點:「明」、「空」、及「明空不二」。有許多不同的例子可以用來詮釋說明這種狀態,但是我只舉了極少的例子,各位應該記住這些例子,並將它混合思維以供禪修之用,並於日常生活中活用它們,如此,我們就可漸漸生起智慧,然後經由智慧和功德資量之累積,使我們獲得究竟的證悟。以上是今日演講的結論,祝福大家長壽健康,並圓滿所有善願,修道得以成就。
0

降魔的方法–印順導師

節錄印順導師妙雲集《佛法是救世之光》
降魔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在未成正覺前,由於了知苦行不能趣證解脫,於是到菩提樹下,心善思惟,降伏魔軍,經過七七四十九日,於臘月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覺。這幾天正是釋尊修道降魔的時候,所以特拈「降魔的方法」為題,來和大眾談談。
魔,在佛法裡,其義為惡的力量。凡是障礙我們向上和向善的努力的,就是魔。做人應該修行善法,奉行道德,這是正途。如遇到教我們去做不善法違背道德的事,就是遇到了魔。我們要追求真理,趣證解脫,而遇到有人教我們安於欲樂,不必精進求道學法,也就是遇到魔。魔是很多的,自己內心中的惡念、煩惱,是魔;擾亂家庭、社會的安寧與和平,使大家陷於苦痛的深淵的人,也是魔。如希特勒,史達林,他們都是障礙世界和平自由的,使世界人類不能實現和諧共存的生活,而掀起仇恨、鬥爭,使世界人類陷於戰爭的苦痛中,所以人們就稱他們為「希魔」「史魔」等。佛法裡也說有魔王,這和其他宗教所說的撒旦差不多,魔王是惡勢力的統治者,不讓人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凡是欲求向上向善的,就是企圖跳出魔的勢力範圍,這時魔就盡其伎倆,以種種方法去擾亂它,障礙它。我們學道的人,對於此等魔事,必須有一清楚的認識,才能制伏魔的滋擾,達到自己向上向善的目的。比如,一個精進修道的人,身體忽遭重病,或遇到環境、人事的障礙,就容易起煩惱,退失道心,這就是魔力。總之,魔是代表世間生死的最大力量,你不想超出它的範圍,永遠在它的勢力範圍之內,它對你是非常客氣的。一旦你要想出離三界,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它就來搗亂你了。一般的說,魔是我們向上向善的障礙。其實,魔在擾亂的時候,它底方法也是很多的,譬如它以障礙的方法來使你退心的時候,你能夠不為它所動,它就改用軟的辦法,向你說好話,現出關心你,同情你的姿態,以遂它的目的。例如:你發起出離心,要斷煩惱,了生死,魔王就向你說:生死是不容易了的,不如居家衣食無憂,五欲自樂,以諸財寶,廣行惠施,修善作福,死後生天。這些話,聽起來是很不錯的,可是骨子裡就不對了,它是教你味著世間,不求解脫的,當知這就是魔。還有,如果你是愛樂大乘,發菩提心的,魔又是一套說法了!如說:菩薩是很難做的,菩薩的行門還沒修好,是仍不免墜落於生死的,還是急速了生死好。總之,凡是我們想要向上走一步,魔就設法把我們向下拉一步。即使我們的志向堅定,魔不能阻礙我們發菩提心,等到我們修菩薩萬行的時候,魔又來了,並且讚歎地說:你真了不起呀!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福德果報,是如何的不可思議!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等等都是實有的,不是自性空的。這樣的讚歎宣說相似波羅密多,當知這也是魔。由上面所說的看來,魔之障礙我們向上向善,是有二方面的:一種是障礙我們的善行,一種是把我們向下拉一步。從表面上看,魔所說的是好話,是好事,但卻是障礙我們向上增進的。簡單的說,凡是我們想向上進步而向下拉我們的,不管他的話說得怎樣動聽,都是魔的現前。學佛的人在這上面應該提高警覺,努力向前,如果聽了魔的話而退後一步,就上了魔的大當!所以,我們不但要降服自己內心中的懶惰、懈怠、放逸等的惡魔,對於師友們所說的法和所勸慰我們的話,也要多加留意。凡是引導鼓勵我們向上進步的,才是善知識,而勸導我們退一步的,就是惡知識,也就是魔。魔是很多的,自己的身心、家庭、社會,處處都是有魔的,我們應該時時留意,以堅強的毅力來克服各種各樣的魔的障礙力。這樣才能終於達到我們最後的目的──成佛,否則是很容易被魔的圈套套住的。
甚麼是魔,我們知道了,但是用甚麼方法去降伏它呢?降魔的方法很多,這裡且舉三種來說。第一種降魔方法,這可以舉一則事實來說明。佛滅度後,五傳至優婆鞠多尊者,尊者度人無量,弘宣正法,聞者咸受其化。魔即常來擾亂,障礙尊者的教化。尊者想了一個方法來降伏它,找了一條死蛇,以神通力變死蛇為花鬘。等到魔來到尊者面前,正想施其故伎,尊者就把死蛇變成的花鬘送給魔。這時魔很高興,以為尊者從來沒有對他這麼客氣過。今天尊者向他獻花鬘真是喜出望外,就歡喜地把花鬘套在頸項上。那知道才套上去,就現了死蛇的原形,又爛又臭,無論如何也沒有方法除掉它。於是跑回魔宮去,死蛇也跟著去,臭得魔沒有辦法,除也除不掉,只有跑回尊者面前,請求尊者為他除掉又爛又臭的死蛇。此時尊者即向魔說道:你也怕這又髒又臭的東西嗎?那你為什麼要拿世間的惡不善法去擾亂修道的人呢?魔央求尊者道:尊者!請你為我除去這又髒又臭的死蛇吧!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敢到尊者面前來搗亂了。這種降魔方法,就和《西遊記》上給孫猴戴上金鈷圈一樣,是防止他作怪的,作怪就和他不客氣。因為作惡的人,本身還是怕惡的東西來加之於他的。害人的人,也是怕人家害他的。優婆鞠多尊者這種降魔的方法,是給魔一點苦頭吃,而使魔回心轉意不再做惡了。這種方法,佛是不用的,因為佛的功德大,有更妥善的方法去降魔。但是這種方法,必須自信有超越魔的力量,才能把魔降伏下來。不然的話,變成了彼此打架,那就打不完了!
第二種降魔方法,也可以舉一件事實來說明。佛在世時,時常講法給眾人聽,城裡的人民大多來到佛所聽佛說法。魔王感到十分恐懼,以為這樣下去,人民都學佛了,魔的子孫就減少了,於是就想出方法來對付。魔王差遣他的眷屬們,在城的東西南北四門的要道上,跳舞、唱歌、作戲,逗引人們來看來聽。因為這些世俗之樂,都是人們樂意習近的。這樣一來,到佛那裡聽經的人就少了。佛就對弟子們說:近來聽法的人少了,魔又在把人引誘了去!舍利弗和目犍連以神通力,知道是魔的作怪,就準備和魔王鬥一鬥法。目犍連跑到四門看了一看,找到了魔王頭,魔王就對目犍連說:尊者,來參加我們的歌唱跳舞吧!目犍連尊者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好,我也來跳,來唱。目連尊者就在跳唱中,演說佛法的道理,勸導人們離惡向善,發出離心;凡是來看來聽的人,都很歡喜地接受目連的說法。這種降魔的方法是,你跳我也跳,你唱我也唱。你所跳唱的是貪、瞋、癡,我所跳唱的是作佛事。這樣,就把魔王破壞佛法的辦法給消除了。後來,大乘佛法,提倡歌頌、藝術、音樂等,就是迎合一般人的心理,而利用這種方法來引攝世人入佛法的。這是大乘佛法降魔的方式。
第三種降魔的方法,事實出在《維摩詰所說經》。魔王擾亂的方法,不外是威脅、利誘,和婬欲的幾種。這則故事,是魔以萬二千天女到持世菩薩所,勸菩薩受是萬二千天女,以供掃洒,持世菩薩卻而不受。維摩詰知是魔王故意來嬈亂菩薩的,即教魔王把天女送他,魔王不得已,只好把天女送與維摩詰。維摩詰教導她們發菩提心,以法樂自娛。後來,魔王要求天女們跟他回去,天女們說:我等與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因為魔的世界,是教人向下向惡向黑暗的地方走的,天女們既已聞法發菩提心,再要她們走向黑暗中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們不肯跟魔王一道回去。但是維摩詰卻勸她們回到魔宮去,並且希望她們把自己所知道的佛法,講給魔宮裡面的人聽,使他們也能逐漸地向上與向善。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明終不盡,這叫做無盡燈法門。自己學到了佛法,應該把自己所學的所知道的教給他人。若是自己明白了佛法,即脫離舊住的社會,這是不對的。深入魔宮去化魔,這種降魔的方法,自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第二、第三的兩種降魔方法,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如目犍連以跳舞、唱歌來感化人學佛法,這必須自己先有把握,才能轉物不為物所轉。若自己沒有把握,結果沒有感化了他人,反被他人感化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深入魔宮去度化魔眾,更非自己具有超拔的力量不行。不然,未入魔宮,即為魔化了,怎能化魔?唯有佛、菩薩、阿羅漢,才具有超越魔的力量,才能入魔化魔,才可以採用這些降魔的方式。上面所說的三種,只是給大家介紹降魔的方式,不是真正降魔的辦法,真正降魔的辦法,還是要向釋尊學習。
我們追溯釋尊在菩提樹下的降伏魔軍,他所使用的方法是:使魔無所施其技,從根本上令魔對佛沒有辦法,這才是真正降魔的方法。佛在菩提樹下,魔王用種種方法擾亂佛。最初,魔王差遣魔兵魔將,手持刀槍箭戟,用恐怖威嚇的手段。這時,佛穩如泰山,根本不為魔所動,也不理睬它,魔兵魔將自然就退卻了。魔王看到用威脅的手段,不能使佛回心轉意,於是就改變用利誘的方法。魔說:你若回去作王,可以統攝四大部洲,五欲自在,七寶具足,舉世擁戴,何必棄世榮華,自苦其身!釋尊依舊不理睬它,不為魔的利誘所動。魔王看到用威脅、利誘的方法,都不能動搖佛的志向,於是就派遣魔女,用聲色之樂來誘惑釋尊,釋尊仍用「不睬它」的辦法來對付。這樣,魔王使盡了他的伎倆,費盡氣力,結果一點效用也沒有,只好揜旗息鼓,低頭喪氣地跑回魔宮去。這和中國古人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一致的。威脅、利誘、聲色、欲樂,這是一般人所最難忘懷的,能夠做到「不睬它」的工夫,這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做到「不睬它」,對於這些世間欲樂榮華,必須要徹底放下;不能夠徹底放下,說不睬它那是沒有用的,因為魔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佛的「不睬它」,是內心裡有個確立不移的東西在那裡,不是把眼睛閉起來,把耳朵塞起來,不見不聞的那種「不睬它」。要知道,佛有大慈悲力和大精進力,由此二力,所以能夠破除一切魔軍。佛已證覺宇宙人生的真理,五住永盡,二死已亡,以大慈悲心視一切眾生等同一子,所以對魔的威脅、利誘、聲色、欲樂,在佛眼看來,不但不覺得可怖、可喜、可樂,只覺得魔的可憐可憫。這有如慈悲的母親,對於稚子送糖給她吃,只覺得好笑,決不會因此而動搖她的心。同樣的,稚子手持玩娛的刀槍,向母親刺打過來,母親也只有覺得可笑可憐,決不會生起什麼瞋心的。一般人就是因為沒有慈悲的力量,所以不可貪的而貪,不可瞋的而瞋,不可愛的要愛,這才流轉生死,不能跳出魔的羅網。佛具有大慈悲力,對於這一切,都有深切的認識,所以能夠很容易的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一切所有的力量中,慈悲的力量最大,有了慈悲,才能忍受一切苦難,才能克服魔的一切誘惑。我們要降魔,首先須學習佛的大慈悲力。
佛又具有大精進力,因為有此大精進力,才能勇往直前的一直向上,遠離惡法,修學善行,朝著最高的目標前進。如經說:魔王勸佛回宮做轉輪聖王,而佛回答說:做轉輪聖王那算得什麼,做三界的法王,豈不是更偉大嗎?必須有了這種一直向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才不會再為一切惡法所擾亂所破壞,也才不會在中途跌倒。唯有具備大精進力的人,才能堪任以大法化導一切人。否則,難免不被惡法魔事所動搖的。我們常聽說:降魔!降魔!但不知用什麼方法去降魔。要知道佛法最根本而妥善的降魔方法,就是要具備如上所說的:大慈悲力和大精進力。這二種力量如果不能充實圓備,魔是不容易降伏的。
再者,大家不要以為到成佛的時候才降魔,要知道魔隨時隨處都在跟著我們的。我們要天天降魔,時時降魔,才能夠對於善法有所增進;不能夠隨時隨處破除魔的障難,在佛法中是不會有進步的,學佛就是不斷地在破除魔難的過程當中。能夠深切地理解這一點,則對於降魔的二種方法──大慈悲力與大精進力,就要不斷的力求充實,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等到二力的充實圓滿,自然可以你跳我也跳,你唱我也唱;或打進魔宮去教化魔眾了。希望大家不斷的降魔,在一切善法中前進。
0

“通過佛法找到自己"

http://tw.myblog.yahoo.com/jw!7inu7l6ZFQH1p00KSiWdb3JSGOVBzw–/article?mid=6288

                       圖敦耶喜喇嘛 /開示

 當我們研究佛法時,我們是在研究我們自己,研究我們自己心的本質。

佛法不把它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超靈”之上,

而是將其重點放在更實際的事情上。

比如,如何生活,如何將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

以及如何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寧靜而健康。

換句話講,佛法總是著重於經驗性的知識、智慧,而並非某些教條的觀點。

實際上,我們甚至不把佛教看成一種一般字面意義上的“宗教”。

從喇嘛們的觀點來看,佛教的教義更多是涉及哲學、科學或者心理學的知識。

人類的大腦本能的尋求歡樂。這在東方與西方沒有什麼區別,

每一個人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情。

但是,假如你對歡樂的追求正在使你情緒化地抓住感官世界不放,

那就非常危險了。你自己沒有控制。

不過你不要以為控制是東方的東西,或者佛教中的東西。我們都需要控制,

尤其是我們中陷於物慾生活的圈套的人們,我們在心理上、

在情感上太迷戀於對各種物質的執著了。以佛法的觀點來看,

這是一種不清淨的思想;這樣的人在精神上得了病。

事實上,你們已經知道,

單靠外部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斷不可能滿足你的各種執著的慾望或者解決你其它的情感問題。

而世尊的教誨向人們展示的是人類潛能的本質特點,人類思想的能力。

當你研究佛法時,你會知道,你是誰和如何進一步發展自己;

佛法不把重點放在某種“超自然”的信仰體系,

而是教你去揭示對你自己和對周圍其它現象的深層次的理解。

然而,不論你是一個宗教徒還是唯物主義者,不論你是信徒還是無神論者,

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工作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不這麼做的話,你就會東奔西跑,認為你是健康的,而事實上,

各種苦惱情緒的根源、導致所有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正在與你一同成長。

因為那樣,你的心所追逐的,是某種外在的微不足道的、變幻無常的事物,

某種並不重要的,而且是錯誤的東西,而用不了幾秒鐘,你就會不安到極點了。

就我看來,這表示你在精神上得了病,為什麼呢?因為你執著於感官的世界,

因依戀而變成了瞎子,受到招致一切麻煩的根本原因的擺布,而不知道你自心的本質。

如果你想駁斥我,說你不相信我所說的,那沒有關係。這不是一個信不信的問題。

不管你怎麼一再說“我沒有鼻子”,你的鼻子還是在那兒,就在你的兩隻眼中間。

不管你相不相信,你的鼻子總是在那個位置。

我遇到過一些人,他們驕傲地宣布:“我不是一個信徒。”

對於他們公開宣稱自己不信任何事情,他們顯得是如此地驕傲。

你可以查一下,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今天的這個世界上,有著太多的矛盾。

科學的唯物主義者誇口道,“我不信”,宗教信徒說,“我信。”

但是,不論你怎麼認為,你還是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的特有的本質。

你如果不這麼做,那無論如何高談執著的過患,事實上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執著,

和如何去管束它。說起來輕巧,但真正難做得的,是如實了知執著的真正本質。

譬如說,當人們最初造飛機和汽車時,他們的願望是能夠更快地做事情,

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休息。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

卻是人們變得比以往更加難以安靜下來。查看一下你的每天的生活吧。

由於執著,你從情感上捲入到對你自心創造的給你一種真實感覺的世界中,

不給你自己留一點點的空間或時間來了解自心的本質。

對我來說,這就是對於艱難生活的定義。你找不到滿足或快樂。

因為事實是,快樂與享受實際上來自“心”,而不是來自物質的現象。

不過,還是有一些明智的,無神論的人們確實從某種程度上理解到,

物質並不能保證有價值的、歡樂的人生,他們正在努力尋找,

看是否有其它某種可以提供真正令人滿足的東西。

當世尊談到“苦”時,他並非簡單指那種表面的問題,

比如肉體的疾病和傷害,而是指“心”自身那種難以滿足的本質恰恰就是“苦”。

某一種事物,不管你得到多少,這也決不會令你得到滿足。

這種無休無止的慾望,就是苦。它的特徵,就是情感的失敗。

在佛教的心理學中,描述了六種基本的情感,這六種情感挫敗人的自心,

攪擾它的寧靜,使它變得煩亂不安,它們分別是:無明、痴、嗔、慢、疑、邪見。

這些都是心的態度,而不是外部的現象。佛法中強調,要克服這些幻覺,

即克服你的苦的根源,信仰和忠誠幫不了多大忙——你得理解它們的本質。

如果你不用內省的識慧審查你的自心,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裡面究竟有什麼。

你若不去查看,不管你你如何高談你的心和你的情感,

你永遠也不會真正理解你的基本情感是“自我中心”,而這正是讓你不得安寧的東西。

那麼,要克服你的自我,你並不需要放棄你的一切所有。

保持住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使你的生活艱難的原因。

你之所以不得安寧,是由於執著心緊緊抓住你的所有;自我和執著染污了你的心,

讓它變得不清晰,愚昧,和焦慮,從而障礙了智慧之光的增長。

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禪思。

禪思決非只是僅只培養集中於一點的能力,坐在某個角落裡無所事事。

禪思實際上是一種心的警覺的狀態,即掉舉的反面。禪思是智慧。

你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覺醒,完全覺知你在做什麼,為什麼做和怎麼去做。

我們在做幾乎所有的事情時都是不知不覺的,我們無意識地談話,

雖然我們聲稱自己是清醒的,但是我們還是完全不能覺查那肆虐於我們心中、

影響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的那些苦惱。

你自己可以檢查一下,做做試驗。我這兒並非是在下定論或者壓制你。

佛法就是這樣起作用的——它給你提供一些意見,

而你可以通過自己的體驗去查看這些意見是否屬實。

這是非常切實的東西,我談的不是某種在虛空中的事物,

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假如你不了解執著的特徵和所執之物,你怎麼能夠發起對你的朋友、

你的父母和你的祖國的慈悲心呢?用佛法觀點來看,那是不可能的。

當你傷害你的父母或者你的朋友時,那是你的不能知覺的心在作怪。

當一個人發泄自己的憤怒時,對於他自己心中所發生的事情卻是一片茫然。

不能覺知自心,就使我們傷害別人,不尊重其他的有情眾生;

對我們自身的行為和心理上的態度不覺知,會使我們喪失人性。

事情就是這樣,就是這麼簡單,不是嗎?

近來,人們通過學習和訓練,以圖成為心理學家。世尊的意見是,

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名心理學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了知自己的心,

你應當成為自己的心理學家。這肯定是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理解他或她的心。

當你理解自心時,控制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不要以為控制僅僅是象是在登喜馬拉雅山,或者以為控制對於沒有多少財物的人來說,

會顯得更容易。這可不一定是事實。

下一次當你情緒動盪時,你可以自己查查看。

不要忙著做某件事以圖轉移自己的視線,放鬆,然後試著覺察你在做什麼。

問問你自己,我為什麼在做這個?我是怎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你會發覺,這是一次精彩的體驗。你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專注的智慧,

覺知,或者知覺。因此,你可以發現,通過理解,你可以輕鬆地解決你的問題。

要覺受到對別人的慈悲心,你就得了解對象的本質。如果你不了解,

那麼,即使你說,“我愛他”,“我愛她”,那也只不過是你的“我慢心”

帶著你做另一次“自我”的旅行罷了。

盡力去做到了知“如何”和“為什麼”。成為你自己的心理學家,

這一點非常重要。然後,你就可以用自心的理解的智慧來應付自己;

你將能夠從容地與朋友在一起,令你的朋友高興,享受你的所有,

而不是變得坐臥不寧、脾氣暴躁,以致於浪費你的生命。

要成為你自己的心理學家,你不需要學習某些偉大的哲學。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檢查自己的“心”。

你們每天都在檢查物質的東西——每天早上你都查看廚房裡的食物,

但你們卻從不去查看你們的“心”。查“心”遠比其它事情都重要。

然而,絕大多數人都相信事情的反面。

他們似乎認為可以簡單地“買到”對治他們所面臨的任何問題的解決辦法。

物化的態度以為,金錢可以買到使你幸福的任何東西——

       你可以買到一顆寧靜的“心”,

(顯然,這並不是事實)。

雖然你可能嘴上不這麼說出來,心裡卻是這麼認為的。這完全是誤解。

即使自認為是宗教信徒的人,也需要理解他們的自“心”。

光靠忠誠永遠也不可使問題終止;而理解識慧卻總能使問題得到解決。

世尊自己也曾說過,對佛陀的信仰是危險的;人們不能只是“信”某個東西,

人們應當用他們自心的心去發現他們自己的真實自性。基於理解上的“信”很好,

一旦你意識到某件事物,或者從理性上對某件事物很清楚,“信”是自動跟隨而來的。

但是,假如你的虔誠是基於誤解,那這種虔誠會輕而易舉的被別人的話所破壞。

不幸的是,許多具有宗教傾向的人們,儘管他們自認為是宗教徒,但他們是脆弱的。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們“心”的自性。

而如果你真實地了知你的心為何物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

你就會理解這是一種障礙你健康的精神能量。

當你理解你的自心對世界的觀點,或者說看法,

你就會意識到你不僅是不斷地在攀緣感官的世界,

而且會意識到你所攀緣的東西都只是幻化不實的,

你太關注於在一個“並不存在的未來”將會發生什麼,卻對當下完全麻木不仁,

你不過是在為一個“心的構想”而活著。

一個對當下都麻木不仁的心,卻還不斷地攀緣未來,

這心便是不健康的,你們大家同意這一點嗎?

每一天都保持覺醒,這一點很重要。

覺醒的意識與智慧的本質特徵是平靜與歡樂。

你勿需攀緣某種“未來才成熟的”歡樂。

只要你能盡自己的力去實踐“正見”、“正行”,

結果是立竿見影的,與行為相伴發生的。

你用不著去想,“如果我一輩子做好事,也許我會在下一世得到好報。”

你不必去為將來好報是否兌現而耿耿於懷。

只要你當下盡你的理解力去行動,你的心當下即可得持久的寧靜。

1

九把刀 - 純粹的專注給我純粹的快樂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595
作者:王曉玟  出處:天下雜誌 414期 2009/01

相關關鍵字:快樂的15個習慣/名人讀書會

台北市,光復北路的丹堤咖啡內,常常有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留著小鬍渣、穿著氣墊籃球鞋的小夥子,點一杯拿鐵坐在窗邊,對著蘋果MacBook Air啪嗒啪嗒打字打個不停。他說起話來有點無厘頭、偶爾帶句髒話。在旁人看來,他是個沒有特色、還算規矩的都市青年。

但他卻是台灣近三年最暢銷的作家:九把刀,本名柯景騰。

我是很快樂寫小說的人
有人說,他的品味平凡,金庸、倪匡、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徐克的「笑傲江湖」都是他的最愛。有人說,他的小說深度不足,一次又一次與青春訣別。但,卻沒人能否認,他連續三年穩居金石堂最暢銷本土作家、數萬名高中生、大學生敬稱他「刀大」的事實。

「我不是很努力寫小說的人,我是很快樂寫小說的人,」自稱是「典型的自我快樂主義者」的柯景騰說。

年僅三十歲的柯景騰,把寫作當作娛樂自己的手段。最痛苦的研究所重考期間,他只要念完一章社會學原文書,就寫三小時的小說來犒賞自己。即使在收入最少、一個月賺不到一萬塊的時候,仍每天專注寫足五千字。

自從發表網路小說《語言》後,八年間,柯景騰已出版四十八本小說。最多產時,曾經十四個月連續出版十四本書。在這個閱讀免費、文字氾濫的網路時代,他征服了高中生的抽屜。「很家常菜的故事,九把刀卻硬是有能力讓你花錢去購買他的人生經歷,」知名作詞家方文山寫道。

隨時隨地進入寫作
柯景騰的多產,得歸功於他的專注。柯景騰總是開多個視窗工作、同時多線思考,卻一貫專注。只要一打開電腦,他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寫作的座標。即使是在與明星的喧鬧聚會,要不是為了維持他恰如其分的禮貌,早就抽出從不離身的筆記型電腦,開始寫作。

「我的大腦就像是一排閃著紅燈的延長線,上面有好幾個電源插座,各自標示著不同故事題材需要的能量。每次開啟新的故事,只要將插頭接上插座,啪嗒一聲,就開始想像力的冒險,」他自剖。

打開柯景騰的電腦,進入名為「靈感」的檔案夾。裡頭,森然羅列了諸家名言、恐怖故事、愛情、武俠、偵探推理、童話等等的檔案夾。裡頭收藏的,有余光中說過的「成語是文化的現鈔」、一格格經典漫畫片段、手機隨性拍下的照片……就是這些後現代拼貼,平時充飽了電力,讓柯景騰一開機就行雲流水、汪洋肆恣。

純粹的快樂、純粹的專注、純粹的夢想,造就九把刀。在實踐大學開課、常對高中生演講的柯景騰,仍然喜歡這麼說,「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被實踐的價值。即使跌倒了,姿勢也會很豪邁。」

0

大年初一˙日環蝕˙功德增長億萬倍

http://www.wretch.cc/blog/benedict1981/14587432

有時在我們這個半球看不見月蝕,而在地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

但看到與否並無大礙,只要在出現日蝕或月蝕的日子裡,無論是念經、

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會有非常大的功德,這是特殊的積累資糧的方法。

(大堪布 慈誠羅珠仁波切)

凡遇日月蝕,應特別盡力行善──禮懺、供養、持戒、茹素、戒殺、放生、誦經、持咒、觀修慈悲心、菩提心等,因為所行的任一善法,功德都會增長億萬倍。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些大好時機。

——————————————————————————————————-

日環食 初一上演35分鐘

此外,今年第一場日食秀二十六日(初一)上演,氣象局技士鄭振豐表示,農曆大年初一剛好發生日環食,最近一次是去年 二月七日 ,但台灣看不到。這次日環食從大年初一傍晚五點多開始,最早看到的是恆春地區的下午五點零五分,因已接近日沒時刻,台灣地區可以見到日環食時間僅有二十五至三十五分鐘左右,下一次日環食為 二○二六年二月十七日 、剛好也是大年初一,但台灣地區看不到。

0

放生行為之幾種杜絕-大成者阿秋喇嘛開示

 
  一、預約放生
   與賣魚者直接或間接、明確或暗示將要買生放生,使賣者聞訊捕撈,違背施無畏的基本定義。如此可令這些眾生本幾日後死,如今因預約賣者數量、品種等,使其 提早被撈,雖汝意為放生,然而其中勢必有不堪折磨而早夭的眾生,由於其提前死亡出於你的預約,使自己的善舉偏於形式了。
  二、不觀察地點、水質
  如果被放之眾生,能放其為適於它生長的環境,則對其有極大好處。反之,若只顧放而不觀察所放的地點,則對其害處多多。如將野兔置於眾人處,飛鳥放于易捕地,魚兒放入被化工原料污染的確無法生存的河流水域等。
  三、禁放養魚池
  嚴禁將魚及水生動物放入養魚池,以養魚池為賣魚殺生之來源處,將眾生放入其內,乃間接殺生也。
  四、不得區分大小貴賤
   一味追求數量,而對某部分眾生遠離慈心。如見兩盆魚,心想若放這盆軀體小的眾生,則價錢和數量要比放那盆軀體大的合算。或思維買一大堆田螺的錢,還不夠 買一隻甲魚的金額。因而棄大捨貴,擇小選賤。這樣一來,勢必會造成未被解救生命的眾生怨恨與嗔怒。孰不知軀體越大,價格越昂貴的眾生,你放了它,功德也越 大。所以放生時不要帶著選擇和預備買何品種的心去買生,應當遇見什麼,就買什麼。
  五、萬勿因噎廢食
  有人因見到自己或他人辛 苦所放之眾生,有被隨後捕抓的危險,便以為這種放生毫無意義,且造就捕抓者的惡因。其實即便僅僅能延長眾生一個秒鐘的生命,此眾生也寧一秒後死,不求一秒 前亡。故究放生者功德而言,施其一瞬間無畏與放其數年無畏,功德正等無異。於被放者言,彼雖短暫獲生,仍于生時心若甘飴,且由於其成就了放生者菩提心的功 德,故放生者之功德利益,所被放之眾生亦有,使彼終獲善樂。而且,從悲心的角度來說,即便知其在放後即有被捕之險,或見其傷弱而不顧,心懷哪怕使其一瞬安 樂也要解救之心,此種人慈悲更為強甚,極為諸佛讚歎,有此發心者,無論所救眾生是否有福報活下來,以彼悲心的利益,放與被放者均有大利益。故千萬勿抱前放 後抓不算放生或買時選擇強健活力者放的錯誤思想了。
  六、不善迴向
  很多人因為自以為不去執著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 迴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勢。不重視迴向,會導致大量功德轉化為人天福報,為將來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礙。所以每個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轉向出世間 的種種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為,因其是有為法中最為殊勝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懇,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現報,所以放生者切要善於回向。免大 量功德流於人天無意義消耗的福報也。
  七、未知己知彼,勿隨意勸說
  輕易不要對無信心者(尤其是賣魚的人)宣佈和勸化說我買魚 是為了放生做功德,你應當怎樣等等。因為並不瞭解對方對於因果之取捨觀念,一旦被其把握和摸索出放生者出沒的時間規律,所偏重放之品種,即便每次給放生者 開諸方便,放生亦流于形勢而形成弊端。使賣者為了放生者的需要而購抓某種眾生,而放生者並不見得一次都能將賣者的貨量都買掉,使未被放的另一部分眾生傷心 埋怨。所以輕易不要讓賣者知道目的,通曉規律。
  對於有的地區已形成此局面者,雖無法挽回,但應亡羊補牢,注意宣傳給新的放生者這個道理,至少使這種局面保持在最小範圍即可。但萬萬不可因為覺得造成此局面不好,便不去放生,退失信心,使更多眾生流於他人的口腹。總之,放生要比不放功德殊勝。
  八、倘使工作失誤,勿輕易自咎
   釋放與解救他人的生命,永遠沒有過失。許多放者因為工具、因緣及種種不利因素,使所購眾生不能全數盡活,便於亡者自愧有罪惡感。實際眾生從生到死,皆受 制於因果,假如你盡力做了,它還是於放前死亡,實屬因緣所使。彼既便如此,亦要比被人刀刃烹煮者幸之萬倍,據說畜生之苦,不但苦於死時之劇痛,死後之剖 解、烹食、乃至被消化後,其痛苦的知覺方無。故這對於被放者而言,使其少苦而終,且免受死後之劇烈痛苦,仍具備不小貢獻。況且你把放生的功德迴向給他們, 對其今後,仍具備積極深遠的意義。故而應知放生因悲心之故,無過失而言。
0

法王現場指導「止的禪修」

 
禪修,是最好的解藥,所以為期三天的華人「宗門實修」,法王今天就決定以「禪修」畫上圓滿的句點。法王今天公開指導大眾進行「止的禪修」,聖地奢摩他(即「止」),法王親自引導下的座上修,讓大眾驚喜而感動。
延續前一日「生活中的實修」主題,法王噶瑪巴一開始開玩笑說:「其實昨晚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我還有話還沒說完,所以今天,要教你們如何實際『禪修』。」
■修行要完全投入,才會體會完全滋味
法王說,一般而言,禪修是為了對治煩惱,「但其實,煩惱真的是我們修行道上的莊嚴和威德,它甚至是幫助我們修行的」, 怎麼說呢?法王舉華人都很熟悉的「西遊記」故事說,唐三藏西方取經,如果從唐朝邊界一下子就到了天竺,故事一下子說完,太容易了,就沒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一定要唐三藏帶著孫悟空、豬八戒等(象徵貪嗔癡)的弟子,千里迢迢,一路艱辛的到達天竺,所取之經,才益顯珍貴難得。
修行也一樣,你要完全投入,才會了解它完整的滋味, 「譬如吃辣椒」,如果你只舔舔皮,是不會知道它有多辣的,唯有大口咬下、甚至整支吞下,才會真正體會到它到底有多辣。當煩惱很激烈時,它會提醒我們「觀看 自心」,生起驚覺,當下看清楚煩惱的相貌,看清楚它的過患,就容易找到它的要害和對治的方法。這樣清楚強烈的對境,反而比小煩惱更有助於心的修持。
■修心,要像修理手錶那麼精細
對治煩惱的禪修,要從粗的煩惱開始,「但方法要很精細,就像修理手錶一樣,我們的心壞了,也要先用放大鏡把病根找出來,再精細的修理,讓心恢復正常運作。」不過,一般人對於煩惱,其實不並真的覺得它有多不好,對它的過患只有模糊、概念化的理解,沒有真正生起想斷除的心,那就像一輛車開錯方向,只是小小調整方向是沒用的,一定要禪修整個對調過來才行,「就像有人叫你吃大便,如果你還想要不要吃就完了,當然馬上說不要!」但要到這種確認的程度,一定要透過經驗不斷觀察,很難一次理解。這是一個慢慢習慣、使心熟練的過程,不能像有些人修安忍,是用「硬忍」的方式,就像練硬氣功一樣,拿磚頭就往頭上砸。
■對治煩惱的四個步驟
所以對治煩惱的禪修,步驟約略如下──
第一步,看到:看到本身,就是禪修的起點。
第二步,抉擇:要培養正確取捨的智慧,就像中藥苦口而有益,「有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不需要;有些需要的東西,又不想要」,這時就要認清並抉擇,我們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然後把機會給善心」。
第三步,對治:用聞思修,對治業煩惱。
第四步,禪修:禪修是一個慢慢使心習慣的過程,修行是要讓心自在、得到自主權,讓硬幫幫的心變軟,變得有彈性。
 
■止的禪修五個身要
至於如何練習禪修,首先是專一,就是要完全的專注,把散亂的心收攝起來,完全集中在一個目標上,讓心如箭,不失焦點不散亂,方法就是「止的禪修」。
「止的禪修」有身要,一般而言就是指「七支坐法」,就是禪修時身體的七個要點──
一 全身要放鬆:身輕鬆,心才會輕鬆;
二 身體要坐直:身正則脈正,脈正則氣正;
三 兩肩放鬆;
四 舌頂上顎;
五 眼睛自然下垂,看著鼻尖;
六 金剛跏趺坐:就是兩腳雙盤,但採單盤「菩薩坐」也可以;
七 手持禪定印:兩手右上左下交扣。
「止的禪修」時,要讓心專注在所緣境上,可以專注外在的所緣境,如一朵花或一種聲音上都可以,重點是「收心」,「是心在看,不是眼請在看」;或者專注在內在的所緣境上也可以,但以觀想「清淨所緣境」,如佛像,利益較大。
法王說:「現在我們就來觀想佛陀成道相,身體是金色的(不是金漆那種金),面容慈祥,眼神柔和的觀照著眾生,要這樣專注的想,剎那剎那的讓它很清晰。」
然後法王要大眾在這樣的「所緣境」中,安住片刻,「最好能融入所緣境」,這就是一次以「佛陀成道相」為所緣境的「止的禪修」。
■短座,但多次數
法王提醒,禪修要「短座,多次」,但「短座」的意思,不是讓你身體馬上垮掉,身體要維持同樣的姿勢,但心放鬆即可,馬上垮掉會知掉剛才的專注。法王說,禪修之前,要先讓心放鬆,不想過去,不想未來,這樣再開始前面講的「止的禪修」會比較好。
「不要太計較過去,計劃未來」,法王對此說了一個西藏故事說,有個人得了一小袋米,就很高興的頂在頭上,開始做白日夢,心想如果他賣了這一小袋米、賺了 錢,就去買一大袋米、又賺更多錢,就去討個漂亮老婆,生幾個可愛孩子,孩子會來叫他吃飯,他就會故意說:「哦,我現在還不想吃」……想著想著,頭就不自覺 得搖了起來,頭上頂著那一小袋米,就嘩啦啦撒了下來!所以空想太多是沒用的。
■「我想化成一個祈願、慈悲,永遠跟隨你們…」
「在這起伏不定的時節,這三天的課程就像個家,讓你們的心休息。」三天課程進入尾聲之際,法王說:「我們的笑,諸佛菩薩都看到了;我們的歡喜,遍滿十方。」「課程結束了,但我對你們的心和祈願永遠不結束。真希望化成一個祈願、化成慈悲,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但法王也提醒,「要記得佛陀入滅前的叮嚀:『諸法因緣生,都是無常的』,所以你們回去混亂的世界,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也要把這幾天所學,分享給有緣人,就像『燈燈相傳』,我在遙遠的地方,也會感覺到你們像一盞盞光明的燈亮起來,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夜空,我在遙遠的地方會感覺得到。」
0

靜坐是心理治療嗎?

 
(噶瑪噶舉 第十一世秋陽.創巴仁波切開示 )

原文在噶舉人法集(九)出版

經編譯者同意,【噶瑪噶舉中國論壇】編輯小組重新整理,供養法友

時間:1994年2月15日
地點:美國波士頓大學

歡迎諸位女士和先生們。今晚我們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與靜坐之間的關係。靜坐是心理治療嗎?我們以為在物質可以進步的同時,精神境界也應該相對提升才對,但那純粹只是個幻想而已。因為事實上,當我們在科技高度進步的同時,卻有心靈提升上的問題。事情的發展看起來就是如此,所以禪修和心理治療的觀念在今天便成為急待討論的議點。

禪修能像心理治療或高科技一樣在我們的社會中佔著同等重要的地位麼嗎?這裡的問題我們不是要把它拿來和科技或心理治療做比較。但或許我們今天的講題很容易讓人產生混餚,因為一旦你用一個疑問句,或像“禪修是心理治療嗎?”等的句子時,便會自動涉及兩者優劣的評價問題,好象他們是互相有比較性的東西。所以我們這裡要討論的不是這兩者之中何者較有價值,例如。何者較昂貴,或何者可以產生最直接的效果等。我們所要探討的是社會的一般情況,也就是全民的心理。

美國和西方國家由於科學的進步,人們便急於追求更高層次的科技和一系列機械式的精神活動,那就是我所說的心靈物質化。或許我們學會了一些瑜珈招式而使心跳緩慢下來,或許我們不需要手撐著,便能倒立四、五個鐘頭,或許我們學會了摒住呼吸而讓身體漂浮在空中,像直升機一樣。然而我擔心當這些招數被加入我們精神活動時,我們所在乎的變成只是一些小技巧的收集而已,而非實相的親身體驗。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禪修不應該被認為是另外一種小技巧而已,它是一種修行,一種真正的修行。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討論“修行”的意義。何謂修行?修行或訓練是某種能讓我們放下的投入或趣向。但我並不是說放下便意味著變得輕浮或嚴肅,而是其中確實真有某些事物可讓我們學習放下的。這種修行主要是要斬除我們一切期待的念頭,以及自己對一切問題先入為主的主觀答案和想法。所以放下主要在斷除成見。當我們談到斷除成見時,聽起來好像不錯。我們想要斷除主觀意識的想法聽起來相當棒,但同時斷除成見也代表斷除我們的期望、痛苦和享樂。斷除成見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厭煩、而非愉悅。所以實際上整件事情聽起來並不那麼引人、有趣,或特別令人感到鼓舞。

禪修主要是需要某些犧牲、某些坦誠。這種犧牲是必要的,而且絕對需要親身去體驗。通常我們會為了培養善德而做某些犧牲,或許我們會願為人類而受苦。但這些所謂的犧牲,對不起,都是些胡說八道。傳統佛教所認為的犧牲是指完全沒有目的的犧牲。這真是駭人聽聞,它是否意味著我們將淪為奴隸?不,除非我們將自己變為奴隸,否則我們是不可能成為奴隸的。毫無目的的犧牲聽起來嚇人,但卻英勇而偉大;它令人無法想像,但卻非常美好。

當你不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心理治療能幫助你遠離痛苦,讓你覺得終究會受到保護免於傷害;或者當你不認為心理治療能讓你有能力,運用某些方法來逃避現實時,這種無目的的犧牲就可能發生。禪修是一種犧牲,它沒有技巧、沒有方法,不需使用手套、鉗子、或錐子。你必須運用你赤裸的雙手、雙足和頭去和全部的事物相應。

現實和回報的觀念可能會造成問題。基本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現實或回報,我們並不想從此生中得到什麼,而這也是為什麼自由的觀念非常重要的原因。自由沒有任何期待,沒有任何要求的自由,它無法被收買或出賣。自由沒有便宜和昂貴可說,它就是這樣自然產生的。自由是有在完全沒有任何參考點之下,才可能逐漸開展,而這也是為什麼它被稱為自由的原因,因為它是完全沒有條件的。

如果在心靈的旅程,或任何心靈的修行中有任何心理治療的觀念加入的話,它就變成有條件的東西了。那麼,你或許會接著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將自己的才華、耐心、修行和一切都變成我們心靈旅程的一部分?”其實,那個特別的心靈之旅,那些獨特的才華和那些漸進固定的過程也必須是無條件、完全自由的表現才行。如果沒有自由,完全的自由,那麼你的問題就沒有答案,而心靈提升也就完全沒有希望了。

所以鼓吹自由的觀念,維護自由本來的面目,不被各種事物污染是我們英勇的職責,也是我們生命的目的,毫無妥協的餘地。就如同在戰校或嚴格保守的訓練所討論到的誠實和實在一樣。如果我們對誠實和實在的觀念毫不在乎,那麼在談判自由的觀念時,就會變得非常隨便。假設我們發現自己死了,會怎樣?我們會不會被救醒?不,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應不改初衷,忠於無條件的自由。為了維護自由,我們必須保持挺直的姿勢。在佛教的傳統裡,禪修是非常簡單、不彎曲而且直接了當的。基本上,當你上座準備禪修時,會有一種得意感。禪坐時你什麼都不做,你只是坐著,配合你的呼吸。你只是坐著,讓所有的思緒活起來,從其藏的主觀成見中走出來。讓思緒走出來,讓修行自行開展,而這可是和心理治療大大的不同。

心理治療需要證言和許多佐證,例如“三年前或三個月前的那次禪修讓我得救了。現在我可以打坐,我自己可以做得很好。我是一個好將軍,我是一個好跑堂,我是一個好郵差。我發現最近我在賣迪森商業大道工作時,我的智慧越來越高了”等,或其他任何諸如此類的話。(學生哄堂大笑)

禪修絕非心理治療的原因在於,它一點都不需要任何佐證或證言。當你開始要求證言時,那就是一種缺陷。你覺得你需要證據某人在禪修,他做得還不錯,因此你也可以練習禪修。這是心理治療的方法。事實上禪修是一種個人體驗。你並不是因為需要依賴他人而感覺孤獨;更正確的說,你自己就可以辨別,因此孤獨和寂寞不再是大問題。事實上,你開始感覺一種孤獨的喜悅。孤獨本身不需要佐證和證言的。你不需要心理治療,你需要的只是你的生命。從這點看來,禪修又多了一個範疇。那是一種坦然和不再需要依賴的感覺,你自己就可以辦到。基本上而言,你是在對你自己本身下功夫。一切全靠你自己,它同時也是你自己的作為。當我們開始談到孤獨的原則時,獨立、自由的想法變得非常有力、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富有創意。我們不問現實的本質,不問對我們會有什麼好壞可言;我們只是依據自己的空間,以及對自由和孤獨的體驗開始來做抉擇。你自己知道自己是孤獨寂寞的;你知道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即使是現象界也幫不了忙。當然也因為那種孤寂,所以你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因為你覺得這麼寂寞、這麼孤單。除了你自己之外,人類、你的朋友、你的愛人、你的父母、親戚都得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因為在這同時,他們也是孤獨的展現。

只要我們能放開自己,讓自己自由,並且常訓練自己,便會產生極大的寬闊感。因此明白的來說,禪修並非心理治療;它超越心理治療,因為它含括了生活中的一切,家庭的、情感的、經濟的、社會的和任何的一切東西。

從上述觀點來看,無條件的自由觀念就是禪修的觀念,因此自由不可以被說成是心理治療。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心理治療,那就麻煩了,因為我們原本就應該是從這一片混亂中出離的。所以如果心理治療的根本意義被認為是自由,或自由的根本意義被認為是心理治療的話,那麼你就是在欺騙自己,或者有人在欺騙你。它就像有人說:“我告訴你,從今以後你自由了。”然後遲些再告訴你:“我對你說的話只是一種心理治療法。”你會覺得完全被欺騙了。從那時起,你不再自由,因為心理療法的方式純粹只是想鼓舞你,讓你開心而已。你的生活將更混亂,而且你將更毫不遲疑的捲入困惑迷亂之中。

因此,如果我們說禪修就是心理治療的話,那麼對人類的共同智慧和覺知將造成極大的傷害。但如果我們說禪修不是心理治療的話,那麼我們便能在了解無條件的自由觀念上做出貢獻。自由本身並非心理治療,它是一種開放的潛能的展現。

編輯小組錄入:噶瑪達哇卓瑪 校對:菩提法燈

轉刊【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

0

悲心:善者生存


開示:詠給明就仁波切
摘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錄入:噶瑪達哇卓瑪
校正:菩提法燈

無盡的慈悲自然地湧向被自我幻相所囚禁的一切有情眾生

卡盧仁波切 《光明之心:成佛之道》

想像你生活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裡,房裡只有一扇上了鎖且骯髒到光線都透不進來的窗戶;你可能以為窗外的世界是個昏暗且令人沮喪的地方,並充斥著各種奇形怪狀的生物,因為每當它們經過時,污穢的玻璃上就會映現出可怕的影子。假設有一天,你不小心把水潑濺到窗戶上,或者暴風雨席捲後,雨水滲了進來,你隨手拿起抹布或拉起衣袖一角,開始將水漬擦乾。這時,窗玻璃上的一小塊陳年污垢被擦掉了,倏然間,一線光芒從玻璃透了進來。這撩起了你的好奇心,你更使勁地擦拭窗戶;隨著污垢被擦淨,更多的光線湧入房裡。“也許,”你心裡想著:“這世界並非如此昏暗或沮喪,也許只是因為窗戶太髒的緣故。”

你走到水槽邊,取了更多水(也許還拿了更多抹布),你不停地擦拭,直到擦淨整面窗戶的污垢和灰塵。窗外的光線就這樣流洩而入,然後,或許是有生以來第一次,你認出了投射在窗戶上令你恐懼的怪異影像竟然是人,就跟你一樣!此刻,從你覺性深處生起了一種想要互動交流的直覺性衝動,讓你想要走出去,到大街上跟大家在一起!

實際上,你並未改變任何事;世界、光線、還有人群,一直都在那兒,你只是因為視線被阻礙而無法清楚看到他們罷了。但你現在完全見到了,這前後的感受差異,真是天壤之別啊!

這就是佛教傳統所說的“悲心覺醒的黎明時刻”,亦即能夠同理和理解他人感受的本具能力覺醒了

關於悲喜的生物學說

具有大悲心的人即掌握了佛陀的所有教法……

就某種層面而言,佛教徒所理解的悲心(compassion)跟一般世俗所認定的稍有不同;對佛教徒來說,悲心不僅止於悲憫他人,悲心的藏文是“寧潔”(Nyingjay),意指“心全然地開展”。最接近“寧潔”的英譯可能是“愛”(love),然而卻是一種毫無執著、不求任何回報的愛。在藏文中,所謂的悲心是一種與所有生物相連的自發感受。你的經驗我感同身受,我的體會及感受你也有所同感,你我之間並無差異。

以生物學角度而言,人類回應周遭環境變化的生物本能是相當單純的,即是直接地避開生存的威脅,並掌握可以增進自身安樂的機會。只要翻開歷史就不難看到,人類發展史通常就是以弱者的鮮血所寫成的一部暴力血淚史。

然而,同樣也是這種促使我們趨向暴力的殘酷生物本能,讓我們不但可以抑制侵略性行為,更能夠戰勝自私的生存衝動,而生起願意幫助他人的情操。2003年所舉辦的“心與生命學會”研討會中,哈佛大學教授傑若米‧卡根(Jerome Kagan)所發表的演說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到,除了侵略傾向外,我們的生存本能更提供了強烈的生物性趨向,讓我們具有慈心、悲心、愛心和撫育心。

我曾聽說許多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當時有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提供避難所給那些遭納粹分子追殺的歐洲猶太人,還有很多現代無名英雄寧願犧牲自己的福祉,盡心盡力幫助那些飽受戰爭、飢荒與國家暴政摧殘蹂躪的受害者。此外,我有許多西方弟子都是膝下有子女的父母親,他們不僅犧牲自己大量的時間、精力接送孩子參加運動競賽、音樂活動及其他各種活動,同時也為了孩子的教育,耐著性子慢慢在存錢。

從個體而言,這樣的犧牲確實象徵某些超越個人恐懼和慾望的生物因素存在。而在人類所建立的文明社會中,至少都認同應該照顧並保護窮者、弱者和無力自衛者,這個事實支持了卡根教授的結論:“道德感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生物特性。”

卡根教授的論點跟佛陀教法的精義幾乎完全相呼應:我們愈是能夠清楚看到事物的原貌,就愈樂意並且也更能夠對其他眾生敞開心胸。當我們由衷體認到,其他眾生因為不認識自己的真實體性,而經歷著痛苦和不快樂時,我們自然而然就會被一種甚深的悲願所感,祈願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開始體會到相同的寧靜和清明。

“認同”彼此的“不同”

辣的種子生出辣的果實,甜的種子生出甜的果實。

就我所知,人與人之間的大部分衝突都來自於對彼此動機的誤解。我們的所做所言,其實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我們愈是能讓慈悲心引導自己,即暫緩片刻,試著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理由,就愈不容易捲入衝突中。即使問題真的發生了,如果我們可以深呼吸一下,以開放的心胸仔細傾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衝突事件,就好像讓波浪洶湧的水面平靜下來,並以一種既無“贏家”也無“輸家”的皆大歡喜方式,消弭彼此的分歧。

舉例來說,我有個西藏朋友住在印度,他的鄰居養了一條脾氣很壞的狗。印度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前院的圍牆都很高,出入口是大門,不是柵門。我朋友家前院的大門和鄰居前院的大門距離很近,每次他從家裡出來,這只狗就會從鄰居家奪門而出,對他咆哮狂吠,齜牙咧嘴、毛髮倒豎的模樣很可怕。這還不夠,這只狗後來還養成了一種習慣,即乾脆衝進我朋友家大門到院子裡,咆哮如雷,造成可怕的騷擾。

我朋友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如何處罰這只狗的惡行,最後他靈機一動,用棍子將前院大門推開一條縫隙,而且松垮地堆了幾個小而重的東西在大門上方,下次這只狗再推開他家大門的話,重物就會掉落下來,狠狠地教訓它一番,讓它永生難忘。

安置好陷阱之後,我朋友坐在窗邊,等著這只狗闖入院子裡。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狗卻一直都沒有過來。一會兒之後,我朋友打開他的日修儀軌,開始念誦,不時還抬頭看看窗外的院子,但狗仍然沒有出現。念到一半的時候,剛好念到一段非常古老的“四無量心”祈願文,其中說到:

願一切有情眾生皆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眾生皆離苦及苦因。

念著念著,他突然想到這只狗也是有情眾生,而他剛才小心翼翼設置的陷阱會讓這只狗受苦。“如果我再繼續念誦這偈言,”他想道:“我就是在說謊,也許我不該再念下去了。”

不過這也不太對勁,因為四無量心祈願文是他的日修儀軌之一,於是他又開始念誦,誠摯地祈願對這只狗生起悲心。但中途他又停下來,想著:“不要!這只狗很壞,帶給我那麼多傷害,我不希望他遠離痛苦或得到快樂。”

他想了這個問題好一會兒後,終於想到一個解決方法:改動祈願文中的幾個字不就得了!因此他便開始這樣念誦:

願某些有情眾生具樂及樂因
願某些有情眾生離苦及苦因

他很高興找到了這個解決方式。念完祈願文,吃過午飯,也忘掉了關於這只狗的事情,他決定在天黑之前出去散散步。匆忙之間,他忘了曾經設下陷阱一事,因此一拉開院子的門,堆放在門上的所有重物便統統掉落在他頭上。

我們可以說,這至少是個猛然覺醒。

意識到自己成為自己缺乏悲心的受害者之後,他決定改變策略。

隔天早上他出去散步時,帶了一小塊糌粑,這是一種用大麥粉、鹽、茶和奶油塊做成的面團,也是西藏人早餐吃的一種食物。他一踏出家門,鄰居的狗馬上就衝了過來,跟往常一樣狂吠嚎叫。不過,這次他沒有再咒罵這只狗了,反而把帶出來的糌粑丟給它。才叫到一半呢,這只狗驚訝地停了下來,以嘴巴去接糌粑,開始咀嚼了起來。雖然還是齜牙咧嘴地咆哮著,但它已經因餵食而分了心,並停止攻擊。

這個小遊戲持續了好幾天。我朋友一踏出院子,狗就會衝出來,邊咆哮邊去接他手裡丟出來的糌粑。幾天之後,我朋友注意到,狗嘴裡嚼著糌粑時,雖然還是會齜牙咧嘴地咆哮狂吠,但已經開始在對他搖尾巴了。一個星期過後,這只狗看到他時,已經不再作勢準備攻擊,而是跑過來迎接他,快樂地等著被餵食。到最後,他們的關係已發展到每當他念誦每日祈禱文時,這只狗便會安靜地快步來到他的院子,和他一起坐在太陽底下。現在,他可以很安心地祈求“一切有情眾生”的快樂與解脫了。

一旦我們可以認出其他有情眾生,諸如人、動物甚至昆蟲等,其實也都跟我們一樣,基本動機都是想要得到平靜、避免受苦,那麼,即使有人做了跟我們意願相左的事、說了不中聽的話,我們也能夠打從心底了解到:“哦,這個人(或這個眾生)的出發點是如此這般,就像我一樣,他們也想要快樂,也想要遠離痛苦,這是他們的基本目的。他們並非真的想要為難我,他們只是在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而已。”

悲心是心自然發生的智慧,無時無刻與我們同在,一直以來都是如此,而且永遠都是如此。當悲心在我們心中生起時,就是我們已經學會看到自己其實是多麼強壯且安全無虞。

【觀世音.噶瑪巴:www.karmapa-chinabbs.com】編輯整理

0

宗薩•欽哲仁波切:壓抑、守舊和禁忌

我在這想探討壓抑、守舊和禁忌,以及它們如何將我們和自己的本初善―也就是佛性―分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沒有什麼可讓它改善,也沒有什麼能使它不穩。它的光輝從一開始就是無垢的,不會被染汙。雖然我們都有佛的本質,但是卻被情緒、習性、壓抑等包覆暫時地遮蔽。用髒衣服做個比喻:衣服裏本來是沒有塵土的,但是只要我們不去洗髒衣服,衣服的原本性質就被遮蓋著。大家都同意衣服是能被清洗的,塵土是暫時的。我們知道衣服買來時是乾淨的,帳單上並沒有說衣服25元、稅5元、塵土10元。我們花錢買肥皂和洗衣機,正是因為我們相信塵土是暫時的,而且能被洗掉。我們因而會有動力去把衣服放入洗衣機,加上用肥皂洗.
類似的,在佛教的最高層次中,你承認你的內在佛性。你相信借助佛法的修行,能夠清除暫時的塵垢,也相信遮障是能被移除的。我自己的祖母和母親都洗衣服,而且洗出來是乾淨的。這是管用的。我的師父們和他們的師父們都修持佛法,而且數千年以來都如此──入道,清洗自己,並且證得究竟自性。染汙是能被清除的。然而即使過了這麼久,我自己還是沒能領悟到所謂“染汙可被清除”的力量。染汙可被清除,這是成佛之道的精髓所在。所有你生命中一切看來的不好和煩惱都來自於因緣。它們非“上帝給的”;它們也非在你真正的自性之內。它們更非隨機發生。並非像是你聞到對街有狗屎,突然某些狗屎就會出現在你的鞋子上。你要真的踩到它才會。你能瞭解我在說什麼嗎?
這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你有能力去操控造成你問題的因和緣。當你根除負面的因緣,剩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遮蔽我們佛性的壓抑,是因為我們使用外在的參照點來定義並確認我們自己的自我主體而生。這裏的問題是,那些參照點不斷改變。當我們嘗試要跟上這些變異的參照點時,這些壓抑就互相堆疊並且成倍數增長。我們的自我意識增加,我們並感受到恐懼和易受傷。
參考點是我們希望、恐懼和壓抑的由來,也把我們越來越帶離己身的佛性。因此,你不如斷除壓抑,並回到真實──你自己的本初善,你的佛性。
問:仁波切,“壓抑”這個用詞讓我感到迷惑。能否請您再解釋一下?
仁波切:壓抑的根源就是串習。串習是原因,而壓抑是結果。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累積了無數的壓抑和禁忌。想想我們光是這一輩子就累積了多少──從我們的教育、社會、家庭、朋友,身為美國人、身為中國人、身為俄國人。我們已經創造出一些相當驚人的信仰體系和可支持這些的機制。比如說,有些人根據《Vogue》和《Esquire》雜誌來決定何謂美麗身體的構造。他們可能斷定自己太瘦或太胖,胸部尺寸不對,或者頭髮太少。為了要改造自己,他們會找在醫學院學了很多年的整容醫生,會買有很多束帶的特別內衣,會做個頭皮或毛髮移植。他們可能會做的事情是沒有止盡的。順道一提,“壓抑”乃是個大生意。
 
問:仁波切,假如我們沒有“壓抑”的話,那會如何?生活不會變得亂糟糟或失序嗎?在我們擺脫壓抑之後,不會因此而更加自私嗎?
仁波切:當你擺脫壓抑,你會變得愈來愈真誠。但是這裏要注意!這不表示你變得是“沒來由地反叛”或是成為新世紀花童(嬉皮)。這並非意指你要把現有的壓抑換成更離經叛道的壓抑。這也不是說你任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比這些要更深奧多了。摧毀壓抑的確能有附帶的好處。你可能不再在乎別人怎麼想。無論褒貶,你都能夠超然以待,因為你知道褒貶只會引燃更多的壓抑。不帶壓抑是有益的,因為你對他人會有同理心。當別人喜怒無常、惹人厭煩或執拗難處時,你能夠思維:“啊,這是由於他們的壓抑。”你將會有慈悲心,就像醫生會同情不知道自己精神有問題的病患一般。
 
問:仁波切,假設我如您所描述地擺脫了壓抑,當我看到一位父親怒打小孩時,我會如何反應呢?
仁波切:寂天尊者的教導簡潔地回答了你的問題:並非那個人,而是那個怒氣。因為那位父親本身就是自己怒氣的受害者,你的反感會被導向他的怒氣,而非那位父親。寂天尊者(的話)是如此、如此優美……我的天,他真是個偉大的人!這類的偉人們竟真的曾經存在於這個地球,真是神奇。不知道有沒有追溯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他們應該頒給寂天菩薩,你不覺得嗎?
 
問:是的,仁波切,我同意。當我聽到“壓抑”和“禁忌”這樣的字眼,我想到一種膚淺的行為或自我意識;但是當我想到業的模式時,我想像它們是更細微和深層的運作。習性、壓抑和禁忌,這些與業有多深的聯繫呢?
仁波切:相當程度是如此,一切都是業。只要還有心,就會有業。令人難過的是,沒有什麼是非業(脫離因果報應)的。我們的習性和業,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習性同時是未來業的因,也是過去業的果。某些我們具有的特定壓抑,看來並非基於文化或環境。這是佛洛依德搞錯的地方。假如不相信過去世,我們就只能在這一世尋找自己問題的根源,而且往往歸咎于父母、艱辛的童年、運作不良的男女關係、社會等等。但其實我們應該瞭解到,有很多生生世世,而且我們現在的某些壓抑、守舊和禁忌,並不是這輩子的產物,而其實是過去業力模式的延續。
 
問:仁波切,假如個人的和社會的壓抑都是如此普遍且具影響力,我們要如何克服呢?事實上,我們甚至要如何開始認出它們?
仁波切:透過禪修,不要攪動。
 
問:不要攪動?如何做到?
仁波切:坐直…念頭來了…只要看著…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壓抑…不要助長。假如你不攪動泥水,水自己會變清。假如你去攪它,水會變得更濁。因此就隨它去。壓抑最終將停息。假如你不是修行者,這會花點時間。當你每天練習一點,正面效果會逐漸累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日修。
 
問:謝謝仁波切。那天您也說到,警覺性是脫離壓抑的關鍵。我不確定您指的“警覺性”是什麼?
仁波切:不攪動就是警覺性;禪修是警覺性。維持警覺,你便能避免淪於虛假、缺乏真實性。但是要記住,警覺性本身並非一個目標或結果。警覺性是一種道路。警覺性是一個工具。你必須竭力保持隨時的警覺,以便避免修道的兩個障礙:第一個是“錯誤的道”(邪途),當你開始想著其實沒有因緣、沒有過去世、沒有佛,這時你就從道上跌落了。第二個障礙是“走上岔路”(歧途),此時,修道的本身即是問題。事實上,有些進展的人反而更容易走上岔路。比如說,他們可能對修道產生厭倦,也許幾百世都走到另一條路上。或者,他們也許變得如此專注于修道的某個面向,這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舉例來說,謙虛是個美德,但是假如你太固著于必須謙虛才是有德行的這個想法,它就有可能變成障礙,因為有時為了真正利益他人,你必須相反而行。假如一個嬰兒移向火堆,溫和謙卑的說話就不善巧,你必須強而有力地喊:“不!”這就像是相較于塞尚的一幅美麗水果靜物畫,米羅的超現實主義畫作或許和某個人會有更強烈的共鳴。有些在道上達到特定層次的人,若因太享受而停滯不前,這也是走上岔路。他們愛上了道的本身而忘了自己的目的地。這些障礙都有可能發生,因此警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個方法、工具,和警衛。
 
問:仁波切,會不會有人把“克服壓抑”曲解成對輕率行為的合理化?
仁波切:這有意思。自我居於壓抑中。在試圖清除一個現前壓抑的過程中,你發展出另個壓抑。這發生在很多所謂的靈修者身上。對離于壓抑的自由產生執取,這只是又創造出另一個問題,因此並不是自由。你能瞭解嗎?假如我說“你很美”,你不會當真。但是假如我說“你的嘴唇有點怪”,你會煞有介事地消化我的話語而連想多天,不是嗎?選擇性的聆聽是人類的特點,我們往往依據什麼讓自己最愉快或是依據自己已經建立起的壓抑,以選擇並擷取教導。但正因如此,我們的道途才會無效。這很重要,當我們決定認真學佛時,我們對法所說的一切都要真誠以待。
 
問:我們如何不違反人性的基本原則而能清除壓抑?
仁波切:似乎有些原則是我們要保持的。我們有很多原則,不是嗎?但是原則是心所造出來的。它們可以每天改變,而且是你所採納的參考、教育、任何價值觀之產物。並無所謂“固有的原則”。問題是只要你還執著於一個原則,你就被困住了。目前你不需要消除所有的原則,但是要知道,原則只是想法,不是固定的道德標準。從靈修的角度來說,所有的這些原則最終都將被捨棄。比較難處理的是:雖然我們的目的是清除一切壓抑和原則,但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做為修道的方法,我們必須暫時採納特定的原則並滋養特定的壓抑。問:因此看來我們必須要造作到某個程度,然而我們卻本應要去營救“不造作”(rescuing the “unfabricated.”) 。我們如何平衡這兩點?你不需要去平衡。其實,無論如何,都需由“不造作”來接管。
 
問:仁波切,我仍然擔憂要如何真誠。假如我們不做某程度的設限,那麼我們的想法、感覺和經驗一定會讓別人陷入混亂。是什麼讓你覺得真誠就會使別人陷入混亂呢?
仁波切:不會的。那不是我說的“不壓抑”。保持真誠會增長你對別人的尊重。你會知道他們正因為他們自己不真誠而在受苦;你會毫不傲慢,自然地以細心周到的慈悲來回應他們;你會同理他們的易受傷,並有真誠親切的合宜舉止。懂嗎?要表達無壓抑的意義是很難的。但大圓滿成就者是這樣說的:就像從大人的觀點來看一個小孩的經驗。舉例來說,小孩,特別是嬰兒,不擔心赤身裸體有什麼。他們既不害怕,也不是對此有勇氣。你明白嗎?沒有恐懼,但也沒有“無恐懼”。身為大人,我們裸體上街散步就會很窘。但這是我們發展出來的一個壓抑,並不是固有的。大圓滿無疑是壓抑的摧毀者。也許我們應該以我祖父敦珠法王之語在此做為結束:佛果不以造作法證得。 心、智之禪修是欺人敵。今以狂舍摧毀對行事作風的執取。讓此生安於無壓抑的如實自在中!〈英文直譯:成佛之果,不是由造作的法所達成。由心所造、智能所作的禪修,乃是欺詐的敵人。現在,以瘋狂的捨棄摧毀對作風和舉止的執著。讓這一生,在沒有壓抑的赤裸自在境界中度過!〉成佛非由造作法,造作修心乃敵詐,猛離摧毀外相執,本然自在度此生。
 
~ 感謝法友Bella Chao的翻譯,今與大眾分享! ~ 原文見     http://www.padmapublishing.com/pics/djkr.pdf
0

關於“勇氣–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最新開示—關於“勇氣”
自然災害,經濟危機,2008年的中國人經歷著生命中巨大的起伏和激蕩,在辭舊迎新的時刻,我們的心裏交織著對未來的期待和不安,如何帶著勇氣和信心走出低迷和彷徨,去面對未來的人生和挑戰,成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命題。在這特別的時刻,宗薩欽哲仁波切接受了某國際雜誌中文版的訪問,對於雜誌提出的關於“勇氣”這個話題做了精彩的開示,新的一年,願我們帶著勇氣上路!
雜誌問:1.出離我們已擁有的
仁波切答:對一名佛教徒來說,出離具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它與放棄我們已擁有的然後從頭開始完全無關。佛教徒修習出離,會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生命並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和態度。比如,通常來說,一輛豪華的汽車會被賦予很高的價值。不過,如果我們看看隨著擁有這樣一輛車而來的憂煩及種種負擔,得伺候它等等,我們會自然的產生一種新的價值觀並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輛車。由此,出離給予我們某種程度的自由。
雜誌問:2. 犯錯
仁波切答:當然,沒人想犯錯,但是,能夠從錯誤中學習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雜誌問:3. 不再做受害者
仁波切答: 這是每個人的願望。不過,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受害者。我們因自己的自私而讓自己變得易受傷害 ——總是試圖去滿足我們的每一個願望。我們可能做不到完全擺脫自私,但是,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它,我們就不會成為它的犧牲品。有了這種態度,我們也就不會成為別人的受害者。
雜誌問:4. 不討好他人 5. 說不
仁波切答:這要視情況而定,我們常常不得不去討好別人以便討好我們自己。有時,我們也不得不說“是”以便真正去表示“不”。
 雜誌問:6. 探索未知世界
仁波切答:雖然這不容易做到,可這是我會強烈建議去做的,尤其是在亞洲。我們常常被所謂的“文化”,“傳統”和“身份”所束縛。
0

稱念藥師琉璃光佛名號功德利益

 
生生世世所生國土世界皆得相好光明,如佛清淨琉璃之身。
(非但身相如佛。智慧.德行.解脫.皆如同藥師琉璃光佛所證沒有差別。)
 
一切苦難眾生悉得安樂,所作事業圓滿無礙。
(包含出世間的解脫大安樂.佛法之菩薩事業圓滿無礙.)
 
受持者生活所需充足無所缺少
(不論是心靈的慧解.出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所需都令圓滿無缺. )
 
邪見惡業眾生捨邪歸正,修行正道。修行小乘不令斷滅,更能進修大乘圓滿成佛。
(離邪歸正.修正行.直入如來一乘解脫之道)
 
若修戒律圓滿不缺,無心犯戒,戒體還歸清淨。不因破戒墮落惡道。
(直入心地戒體.圓滿不失)
 
所生之處身體圓滿不會有殘疾,智慧圓滿。若有殘疾又沒有智慧的,能令殘疾康復,智慧圓滿。
(破除惡業根本.轉殘缺為 身體. 心靈.皆圓滿.的大圓滿)
 
一切病苦不生,生活安樂。若有病苦則除諸病苦,令得安樂。乃至證成菩提。
(拔苦予樂從根本上.斷除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病苦.並令快速證成菩提.)
 
女人厭女人身,便得轉女成男。乃至證成菩提。
 
邪魔外道邪見惡見,不能危害。以受害令歸正見正道,乃至證成菩提。
 
一切災難欺辱,皆令解脫獲得安樂。
 
若有貧苦缺乏衣食,令得衣食無缺。兼得佛法寶藏,速證菩提。
 
一切惡咒、邪蠱、邪術、不能加害。
 
一切願求皆得圓滿,不論是長壽、財富、安樂、解脫.菩提.皆得如意圓滿。
 
婦女懷孕安樂易產,母子平安。所生孩子智慧聰明有福報。
 
一切災星變怪皆能消除。(災星變怪即是:犯太歲、犯沖煞、本命星辰、等)
 
遠離一切災橫。(殺戮、鬼神奪取精氣、火焚、水溺、咒阻、等)
 
現世未來精進智慧圓滿、不墮惡道、一切無缺、常生人天不失正見、直至成佛永不退失。
 
** 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乃至十方淨佛國土隨意往生。**
0

憨山大師 題刻 藥師經 後

題刻藥師經後
 
經以藥師名者。蓋依本佛而稱也。至聖無名。以德彰名。然佛為三界醫王。善治一切眾生心病。故稱醫師。
 
是則一大藏教。乃對症之妙藥。而眾生之病。以痴愛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詎可得乎。
 
問曰:
經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安樂。得安樂。皆眾生之痴愛也。佛意本欲眾生離之。今有求而必遂者。豈非增益痴愛耶。
 
答曰:
非增益之。實欲離之耳。以眾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顛倒迷途。溺於愛河。佛以廣大慈悲而拔濟之。不能頓出。
 
特設方便以引攝之。即其所愛而誘進之。所謂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則世間之愛。可潛消而默化矣。
 
眾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貪財者。而夢金寶。生大歡喜。致大欲樂。且金寶欲樂。豈自外至耶。眾生處此夢宅。種種希求。佛以如夢幻法門。而調治之。痴愛重。則信佛愈極。信至極。則自心痴愛。化而為佛知見矣。
 
又如置酵於乳。而成酥酪。必轉醍醐。此經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藥施眾生。能服之者。豈不頓祛百病。獲長壽哉。
 
居士劉嶠。刻經以施多人。正若長者。於四達通衢以妙藥施人。但能信受而服之者。則心病頓瘳而隨求必應。其藥師之號。豈虛稱哉。既信自心。則觀此經。不屬紙墨文字矣。
 
本文取自: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一